【香港故事】西貢鹽田梓:客家小島記錄香港鹽業變遷
【解說】藍天、碧海、漁村,從(cong) 香港西貢碼頭搭乘船隻出海,不到半小時就能到達位於(yu) “香港後花園”西貢的隱秘島嶼鹽田梓。作為(wei) 十九世紀香港的五大主要鹽田之一,這個(ge) 隱世漁村曾因鹽業(ye) 興(xing) 盛得名。300多年前,一對陳姓夫婦從(cong) 深圳鹽田渡海而來,在此墾荒拓地,建立了鹽田梓村。鹽田梓之名既取自島上鹽田,也為(wei) 了紀念300年前離開的故鄉(xiang) 深圳鹽田,鹽田梓中的“梓”,便帶有懷念故鄉(xiang) 之意。
【同期】鹽田梓村民 陳子良
“鹽田梓”(是因為(wei) )我們(men) 懷念我們(men) 的故鄉(xiang) ,是自己的故鄉(xiang) 情。“梓”是一種植物,一種樹木,是鄉(xiang) 情的象征,所以我們(men) 喜歡我們(men) 叫自己這個(ge) 地方為(wei) “鹽田梓”。
【解說】早期,這裏的客家原居民以海鹽作為(wei) 主要貿易商品,設田曬鹽,亦靠賣鹽維持生計。島上居民以曬鹽、打魚和種植稻米為(wei) 生,全盛時期有400多人居住。
【同期】鹽田梓村民 陳子良
這個(ge) 島資源非常貧乏,因為(wei) 耕地又少,島嶼麵積又小,很可能他們(men) 看到這個(ge) 小島中間的地方,有一個(ge) 海灣,如果海灣口,因為(wei) 很窄,建造一條溝壑,就可以注入海水曬鹽,他們(men) (祖先)來廣東(dong) 的時候,都有一點做鹽的經驗,所以來到這個(ge) 村,看到這個(ge) 海灣可能就看中了,於(yu) 是就開展鹽業(ye) 的經濟運作。一百年前,他們(men) 在西貢這個(ge) 區所產(chan) 的鹽可以供應整個(ge) 西貢區(食用)。
【解說】從(cong) 上世紀60年代開始,村民們(men) 陸續離開,直到1998年最後一戶人家遷出,這個(ge) 麵積不足一平方公裏的漁村徹底成為(wei) 一座無人居住的空島。2010年起,村中原居民開始推動複興(xing) 計劃,希望改變荒島現狀。
【解說】鹽田梓坐落於(yu) 西貢內(nei) 海。西貢海被西貢半島、滘西洲及清水灣半島所包圍,生態地貌多元、自然景觀獨特。11月16日,以鹽田梓為(wei) 軸心,串聯起橋咀洲、滘西洲及糧船灣等景點的西貢海藝術節開幕,結合島嶼曆史、文化、古跡、自然景觀及藝術作品,讓觀眾(zhong) 感受藝術和自然的療愈力量。島上設置的藝術作品將鹽田梓的曆史與(yu) 自然環境相結合,反映了客家小島百年製鹽文化的傳(chuan) 續流變。
【同期】藝術家 梅詩華
我們(men) 這個(ge) 作品就叫做“鹽”下乘涼,它就是在鹽田梓的鹽田旁邊的一件作品,我們(men) 希望可以提醒大家“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個(ge) 想法,其實是想將前人他們(men) 做鹽的辛苦的一個(ge) 過程,其實可以用一個(ge) 作品去展現出來,所以在形態上你會(hui) 看到好像一座座鹽山重疊在一起,而在鹽山的中間,就會(hui) 是一個(ge) 可以給鹽田的工作人員以至村民他們(men) 可以一起休息,一起聚會(hui) 的一個(ge) 地方。同時在這個(ge) 結構上麵,我們(men) 也都灑了一些鹽水,其實隻要在蒸發的過程之後,這些鹽水就會(hui) 結晶,我們(men) 都希望可以帶給大家一個(ge) 又涼涼的、又鹹鹹的一件作品。
【解說】製鹽需要提取海水,龍骨水車是傳(chuan) 統的提水工具。藝術家陳家俊的作品“流水龍骨”重現了人力推動機械的概念,踏動這個(ge) 新型裝置時發出的清脆撞擊聲象征了流水,讓村落平添幾分活力。
【同期】藝術家 陳家俊
以前曬鹽業(ye) 其實有一個(ge) 鹵水池,就會(hui) 用這個(ge) 龍骨水車,將一個(ge) 低的池塘的鹽水,引到一個(ge) 高的池塘。因為(wei) 它的形狀像龍的骨頭,所以就叫“龍骨水車”。在我這件作品當中,我就用了這個(ge) 名字,之後就將它龍的形態和意象還原出來,就真的變成好像恐龍化石這樣的形態,之後就加入一些機械元素,就是以前的水車元素,以及一些聲音的機械,做成這件作品。
【解說】近年來,在村民和義(yi) 工的共同努力下,村中的鹽田逐漸修複完成,如今每年可生產(chan) 約十噸海鹽,質量達到國際食品安全要求,此後這裏還連年舉(ju) 辦曬鹽工作坊,讓民眾(zhong) 體(ti) 驗製鹽樂(le) 趣。曆經時光流轉,這座離島客家村落以自己的方式記錄和見證了鹽業(ye) 的文化變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