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鹽堿地裏麥花香

發布時間:2022-11-18 15:52:00來源: 人民日報

 

  引子

  深秋時節,記者來到吉林省白城市鎮南鹽堿地生物修複試驗示範區,這裏正值燕麥草收獲季。割草機、打包機在田裏往來穿梭,伴隨著隆隆機聲,燕麥草被成行收割,經摟草、打包,變成優(you) 質飼草。

  10多年前,這裏還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站在田間,白城市農(nong) 業(ye) 科學院院長、國家燕麥蕎麥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科學家任長忠感慨:“我們(men) 用自己選育的燕麥品種,經過10多年的連續優(you) 選種植,終於(yu) 讓這片500畝(mu) 的鹽堿地明顯改觀。”

  分布廣泛的鹽堿地,是我國重要的後備耕地戰略資源,利用潛力大。

  2021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地處山東(dong) 東(dong) 營的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考察調研時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yi) 。要加強種質資源、耕地保護和利用等基礎性研究,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努力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

  吉林省西部鬆嫩平原鹽堿地是我國蘇打鹽堿地的集中分布區之一,白城市正位於(yu) 鬆嫩平原鹽堿地的核心區,白花花、狀如雲(yun) 斑的鹽堿地曾隨處可見。如何破解鹽堿地綜合利用難題,幫助鄉(xiang) 親(qin) 們(men) 增產(chan) 增收?任長忠帶領團隊在鹽堿地裏堅守30多年,著力選育耐貧瘠、耐鹽堿的“白燕”係列燕麥品種,取得50多項科研成果,白城市域內(nei) 外28萬(wan) 畝(mu) 的鹽堿地裏種上了他們(men) 培育的燕麥品種。

  推動由主要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要怎樣選育良種,又如何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記者走進白城的燕麥田探尋答案。

  白城市農(nong) 科院院長任長忠的育種路——

  堅持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經年累月多輪次地引種、篩選、試種、雜交試驗,培育出多個(ge) 耐鹽堿的燕麥新品種

  “堿地白花花,一年種一茬,小苗沒幾棵,秋後不收啥。”58歲的任長忠是土生土長的白城大安市人,小時候跟著父母種地的情景讓他印象深刻,“地不種可惜,種上小麥、玉米等作物,苗稀,收成少,還辛苦。一鋤頭刨進地裏,粘一大塊堿泥上來。”

  1988年從(cong) 吉林農(nong) 業(ye) 大學畢業(ye) 後,任長忠進入白城市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所(現白城市農(nong) 業(ye) 科學院)工作。起初研究所計劃將他安排到管理部門,任長忠堅持要到農(nong) 業(ye) 科研和生產(chan) 一線,“我特別想改變家鄉(xiang) 貧窮的麵貌,幫助鄉(xiang) 親(qin) 們(men) 把地種好。”

  任長忠夢想著能找到更適合白城鹽堿地種植的作物,“我們(men) 研究發現,燕麥作為(wei) 優(you) 質的穀類作物和重要的飼草作物,比其他麥類耐幹旱、耐鹽堿、抗風沙,在貧瘠的土壤就能種植,不與(yu) 傳(chuan) 統作物爭(zheng) 地,正是我們(men) 要尋找的適合白城地區鹽堿地種植的作物。”

  上世紀90年代,白城尚未對燕麥開展深入研究。為(wei) 引進更多優(you) 質燕麥種質資源和學習(xi) 先進育種技術,任長忠多次給國內(nei) 外相關(guan) 專(zhuan) 家打電話、發傳(chuan) 真,“當時往國外發一份傳(chuan) 真要走5公裏路”。他還利用在國外科研機構交流學習(xi) 的機會(hui) ,每天泡在實驗室裏進行考種和篩選。一次從(cong) 國外交流回來時,他沒有給家人帶禮物,卻給家鄉(xiang) 貧瘠的土地帶回珍貴的禮物:經過精心挑選的燕麥種子,裝了滿滿兩(liang) 大箱。

  引種之後,是漫長的篩選、試種、雜交試驗。一個(ge) 品種的選育成功,往往需要10多年時間。

  1999年夏,任長忠在鹽堿地試種的燕麥植株中發現有幾株長勢良好,表現出了特殊的適應性,這讓他興(xing) 奮不已。“我們(men) 把這幾株燕麥苗當成寶貝,收回來後第二年、第三年繼續在鹽堿地上種植,再從(cong) 中選育長勢更好的植株。”任長忠說,“篩選後的種子經過六七代這樣的反複種植、優(you) 勝劣汰,才能選育出達到預期的性狀穩定的品種。通過這樣的優(you) 中選優(you) ,我們(men) 選育出了‘白燕2號’。”

  “自然選育”優(you) 勝劣汰,“人工雜交”優(you) 中選優(you) 。每年6月是燕麥抽穗開花的季節,任長忠經常頂著日頭在田間做雜交試驗,在一代代燕麥植株中篩選、組合。“通過多個(ge) 優(you) 良親(qin) 本的雜交試驗,培育出的新品種可以繼承‘親(qin) 本’的優(you) 點,克服缺點,耐鹽堿的特性更強,生長更好。”任長忠介紹,通過不斷改良優(you) 化品種,如今適種中度鹽堿地的“白燕2號”燕麥籽粒畝(mu) 產(chan) 可達100公斤左右,幹草畝(mu) 產(chan) 達到300公斤左右。

  任長忠並未滿足於(yu) 此,能否培育出適種重度鹽堿地的“白燕2號”升級版?2009年4月,團隊第一次在重度鹽堿地上種植“白燕2號”,但大部分植株矮小、纖細,有的甚至沒有出苗,隻有一株長勢較好。

  “困難很大,但我們(men) 堅持不懈,對這一株結出的籽粒進行單穗繁殖,利用環境壓力開展自然選育。”任長忠說。經過多年的嚴(yan) 格篩選,2020年8月,適合重度鹽堿地種植的“白燕20號”通過專(zhuan) 家的田間鑒定,同年通過吉林省農(nong) 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hui) 認定。

  育種周期長、見效慢,過程艱難,但任長忠始終堅持自己的科研方向,默默耕耘,“從(cong) 1999年第一次引種試種算起,20多年來我們(men) 培育出9個(ge) 耐鹽堿的燕麥新品種。”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由主要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說明我們(men) 的路子走對了。”在白城市農(nong) 科院展覽館,任長忠帶著記者,參觀陳列展示的多個(ge) 燕麥新品種的麥穗標本,這些新品種各有所長,有耐旱型的、水澆型的、兼用型的,有的適用食品加工,有的適合生產(chan) 飼草,有的能在東(dong) 北地區一年兩(liang) 季栽培……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加強良種技術攻關(guan) ,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這些年,我們(men) 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機遇。依靠國家燕麥蕎麥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建設,我們(men) 的團隊由起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眼下17個(ge) 省份的31家科研和教學單位共500多人,共同推動燕麥育種和產(chan) 業(ye) 化研究。”任長忠說,“今年,我們(men) 成功破譯了裸燕麥基因密碼,下一步將嚐試在分子育種層麵對耐鹽堿燕麥品種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改良研究。”

  燕麥研究所所長王春龍的改良法——

  探索秸稈還田、合理輪作、複種套種等栽培技術的研究與(yu) 應用,改善土壤結構

  走進白城市鎮南鹽堿地生物修複試驗示範區,記者見到任長忠研究團隊成員、白城市農(nong) 科院燕麥研究所所長王春龍。團隊選育的“白燕2號”等新品種,會(hui) 拿到他這裏開展鹽堿地改良等試驗。

  “育種成功,隻代表培育出的燕麥品種能在鹽堿地裏存活。如何讓燕麥更好生長,從(cong) 而達到通過生物修複方式改良鹽堿地的效果,還需探索配套的種植技術與(yu) 土壤改良方法。”王春龍說,同選育耐鹽堿燕麥品種一樣,通過種燕麥改良土壤的過程也漫長而艱辛。

  2008年初到示範區工作時,這片試驗田剛剛開發,王春龍清晰地記得,任長忠帶著他開展土壤取樣、分析,走遍了示範區的角角落落。“從(cong) 整體(ti) 上看,這片區域主要是中度、重度鹽堿土,但不同地塊鹽堿化程度千差萬(wan) 別,我們(men) 稱為(wei) ‘三步一換土’,不同鹽堿化程度的土壤鑲嵌分布、相伴共存。”

  “這樣的土壤結構,在不少重度鹽堿地都存在,與(yu) 育種試驗條件下單一中度、重度鹽堿化的土壤結構不同,它的土壤板結狀況更加嚴(yan) 重,有機質含量極低,即便耐鹽堿作物也很難長得好。”王春龍說。

  果然,第一年播下的燕麥種,多數地塊隻長出低矮的苗,個(ge) 頭隻有正常燕麥稈的約1/3。科研團隊研究後決(jue) 定將燕麥苗全部還田。王春龍說:“改良鹽堿地,不是單靠種植耐鹽堿作物,還要探索秸稈還田、合理輪作、複種套種等栽培技術的研究與(yu) 應用,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作物出苗率。”

  9月下旬,示範區內(nei) 套種的油菜進入盛花期,金燦燦的油菜花與(yu) 綠油油的燕麥相互映襯,成為(wei) 美麗(li) 的風景線。10月中旬,部分油菜和燕麥草可以混合收獲用作青貯飼料,部分實施翻耕用作綠肥還田。

  科研團隊經過多年的試驗研究發現:複種時,第一茬種植的燕麥收獲後,第二茬燕麥與(yu) 油菜間作或套種,部分用作綠肥還田後,土壤有機質、氮、磷、鉀等含量顯著提高,土壤結構明顯改善,土壤pH值和含鹽量也有不同程度下降。

  曆時10餘(yu) 年不斷地試種、改良,這片重度鹽堿地示範區內(nei) ,燕麥苗逐漸從(cong) 40厘米、60厘米、80厘米,長到正常的1米多高,燕麥草畝(mu) 產(chan) 量逐年增加。“這片土壤的pH值,過去高達9以上,如今降至8以下。有的地方可以正常種植高粱、大豆等作物。”在燕麥田邊,王春龍摳出一把灰黑色的土向記者展示。

  行走示範區,這片曾經的重度鹽堿區,不時可見三五隻野雞結伴而行,已無荒蕪景象。“燕麥苗生長期間,有的野雞會(hui) 躲在農(nong) 田裏產(chan) 卵,等到燕麥收獲時,雞雛也長大了。”王春龍告訴記者,這樣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場景,得益於(yu) 土壤持續改良帶來的生態效益。他剖開土層,露出一株燕麥稈在淺地表層縱橫交錯的根係,“燕麥植株的根量較多,最深能達到地下2米左右,固沙能力強,地上植株還能減輕土壤風蝕。”

  綜合施策,久久為(wei) 功。“試驗培育的燕麥品種在生長中能吸收鹽離子,加上麥稈還田、土壤翻耕等多項舉(ju) 措,這樣通過生物修複改良鹽堿地的方式雖然曆時漫長,但整個(ge) 過程堅持環境友好、生態環保的原則,更見成效,也更可持續。”王春龍說。

  任長忠介紹,目前白城市農(nong) 業(ye) 科學院已建成4個(ge) 這樣的核心試驗區和推廣示範區,“既改種適地,也探索生態化的土壤改良方法,以點帶麵推動鹽堿地治理。”

  合作社相關(guan) 負責人沈君的3本賬——

  一年雙季增加當前收益,改良土壤提高長遠收益,專(zhuan) 家指導控製種植成本,激發農(nong) 民種植燕麥積極性

  記者來到白城洮南市盛發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管理的一片700畝(mu) 的燕麥田時,恰逢新一茬燕麥草進入收獲季。大型收割機從(cong) 旁邊來回駛過,被割倒的燕麥草整齊地躺在地上。

  “過去,這片地鹽堿化現象比較嚴(yan) 重,村民在這裏種玉米,收成不多,後來不少地塊都撂荒了。”盛發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相關(guan) 負責人沈君說,“2016年,合作社流轉承包了這片地,市農(nong) 科院的專(zhuan) 家指導我們(men) 種起了燕麥。”

  種燕麥,沈君起初也擔心:“能在鹽堿地裏成活嗎?”“鹽堿地種燕麥,能種出效益嗎?”正當猶豫不決(jue) 時,沈君參加市裏組織的一次推廣燕麥種植活動,結識了任長忠。

  為(wei) 了打消沈君的疑慮,任長忠帶著他到市農(nong) 科院燕麥種植基地參觀,隻見曾經鹽堿化的土地上,科研團隊培育的“白燕”係列品種燕麥長勢喜人。管理也不費事,“都是培育多年的成熟品種,前幾年在土壤改良方麵多上些心,之後按普通田間作物管理就行,不比種玉米、小麥複雜。”任長忠解釋。

  任長忠帶著團隊多次到盛發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調研,給沈君先算成本賬:合作社流轉的這片重度鹽堿地,流轉費用低,又臨(lin) 近水源便於(yu) 灌溉……

  再算收益賬:“白燕”係列燕麥品種實施一年雙季栽培模式,4月播下第一茬燕麥種,7月收獲燕麥籽粒,畝(mu) 產(chan) 籽粒約200斤,按每斤不低於(yu) 1.5元的市價(jia) ,每畝(mu) 地收入超過300元;8月上旬種下第二茬燕麥,10月上旬收獲燕麥草,畝(mu) 產(chan) 約600斤,按每斤飼草不低於(yu) 1.4元的市價(jia) ,每畝(mu) 地又能增收800多元。

  還有長遠賬:“白燕”係列品種的燕麥稈具有吸鹽的特性,重度鹽堿地種植3至5年,可變成中度鹽堿地,再種3至5年,可變為(wei) 輕度鹽堿地,再過3年左右,能種植其他作物。

  3本賬讓沈君心裏有了底。這幾年,配套噴灌設備,實施土壤改良,加強田間管理,他樣樣上心。任長忠也帶著團隊定期上門,提供技術指導,助力提升種植管理水平。“專(zhuan) 家支招,通過減施化肥、增施有機肥、麥稈還田等綜合措施,我們(men) 合作社種出的燕麥草適口性好、蛋白含量高,很受畜牧企業(ye) 歡迎。”沈君說。

  近年來,白城市依托市農(nong) 科院等科研單位,充分利用燕麥對鹽堿地的生物修複改良特性,大力引導農(nong) 民利用鹽堿地種植燕麥,同時通過一年雙季栽培技術模式,推進燕麥糧食生產(chan) 與(yu) 飼草種植聯動發展,激發農(nong) 民種植燕麥積極性。任長忠和團隊成員結識了不少像沈君這樣的農(nong) 民朋友。“在鹽堿地上種燕麥,對農(nong) 民來說是新鮮事物,需要一個(ge) 接受的過程。我們(men) 著力向種植大戶、合作社、企業(ye) 等推廣種植技術,發揮示範帶動效應。”任長忠說。

  這一季,沈君收獲的燕麥草畝(mu) 產(chan) 達到600斤左右,產(chan) 量連續多年保持穩定。沈君臉頰淌汗,笑意盈盈,“地力恢複了,收成上來了,我們(men) 打算再流轉開發一些鹽堿地,擴大燕麥種植規模。”

  創業(ye) 者徐淑梅的新打算——

  擴大燕麥產(chan) 業(ye) 規模,帶動更多農(nong) 民種植燕麥,進而改良利用鹽堿地

  在位於(yu) 白城工業(ye) 園區的高高特色煎餅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裏,40多台煎餅鏊子正勻速旋轉,平均50多秒轉出一張燕麥煎餅。隨後,煎餅進入包裝車間折疊裝袋,成為(wei) 包裝精美的即食食品。“別看煎餅薄如蟬翼,吃起來既筋道又有嚼頭。”輕輕捏起一張煎餅,公司董事長徐淑梅向記者展示。

  2020年夏,徐淑梅從(cong)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慕名來到白城創業(ye) 。“這些年,白城燕麥打出了品牌,被認定為(wei) 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chan) 品。我們(men) 來這裏創辦燕麥加工企業(ye) ,既看中原材料優(you) 勢,更看中可靠的技術和政策支持。”

  剛投資建廠時,徐淑梅信心滿滿,認為(wei) 燕麥是優(you) 質穀類作物,營養(yang) 價(jia) 值豐(feng) 富,以其為(wei) 主要原料開發的煎餅一定備受顧客歡迎。哪知,企業(ye) 剛投產(chan) ,問題就來了:做出的煎餅軟糯卻不筋道,雖有營養(yang) 價(jia) 值,口感卻一般。她找到市農(nong) 科院,任長忠帶著團隊到企業(ye) 調研,找出症結:與(yu) 一般小麥粉相比,燕麥粉缺少筋性。團隊給出解決(jue) 方案:采取“去殼、除雜、潤麥、烘烤、破壁”等加工工藝,提升燕麥粉品質,同時在製作中摻入一定比例的小麥等穀物,提升產(chan) 品口感。

  “我們(men) 按照專(zhuan) 家建議不斷改進,以白城燕麥為(wei) 主要原料的燕麥煎餅順利投產(chan) 。目前,公司一天生產(chan) 1.5噸煎餅,市場供不應求。”徐淑梅說。

  徐淑梅的故事不是個(ge) 例。近年來,以白城市農(nong) 科院為(wei) 技術依托單位的國家燕麥蕎麥產(chan) 業(ye) 技術研發中心大力開展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迄今已帶動國內(nei) 具有一定規模的燕麥加工企業(ye) 近百家。

  在白城市農(nong) 科院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展廳,可以看到燕麥片、燕麥飲料、高膳食纖維燕麥代餐粉等上百種燕麥深加工產(chan) 品。任長忠告訴記者,這些年市農(nong) 科院有國家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有各領域專(zhuan) 家負責燕麥品種選育、栽培技術集成與(yu) 深加工產(chan) 品研發等全產(chan) 業(ye) 鏈技術創新,並通過提供技術指導、成果轉讓等形式,將科研技術成果與(yu) 企業(ye) 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帶動燕麥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

  “依靠種植燕麥等耐鹽堿作物治理鹽堿地,需要市場驅動、產(chan) 業(ye) 拉動和消費帶動。”任長忠說,“單純銷售燕麥米,模式單一,盈利有限,隻有通過不斷做大做強產(chan) 業(ye) 鏈後端,瞄準高附加值產(chan) 品加工,挖掘、提升燕麥及相關(guan) 產(chan) 品的產(chan) 業(ye) 效益,才能更好地調動、引導農(nong) 民種植燕麥,進而改良利用鹽堿地。”

  一些為(wei) 高高特色煎餅有限公司長期供應燕麥的種植基地今年擴大了規模,開發改良更多的鹽堿地種植燕麥。徐淑梅明顯感到企業(ye) 原料供應更加充足,同時也有了新打算,“我們(men) 計劃擴大生產(chan) 規模,每天生產(chan) 2.5噸煎餅,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