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疆特有地方劇種曲子戲何以傳唱百餘年?

發布時間:2022-11-30 15:5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烏(wu) 魯木齊11月29日電 題:新疆特有地方劇種曲子戲何以傳(chuan) 唱百餘(yu) 年?

  作者 戚亞(ya) 平 齊琳潔

  每天上午哼著小曲忙完家務,家住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六師紅旗農(nong) 場的劉淑珍都會(hui) 簡單打扮一番,然後便和同伴們(men) 在微信群裏討論、創作新疆曲子戲。

  “每到冬閑,大家都會(hui) 一起閑聊,你唱一句我接一句地就唱起曲子戲。”劉淑珍說,傳(chuan) 承是重中之重。

  如今,她已接過今年3月去世的老師楊培才的接力棒,成為(wei) 曲子戲傳(chuan) 承人。

  地方戲曲成國家級非遺項目

  新疆曲子戲俗稱新疆小曲子,是以陝西眉戶、蘭(lan) 州鼓子、青海平弦等戲曲為(wei) 基礎,通過融合新疆各民族的音樂(le) 藝術,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戲曲劇種。

  其早在清朝末年就開始在天山北坡的今新疆昌吉州和新疆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一帶傳(chuan) 唱,現已有100多年曆史。

  1959年,曲子戲第一個(ge) 專(zhuan) 業(ye) 劇團“新疆曲子劇團”成立。此後,曲子戲成新疆特有的地方劇種,同時成為(wei) 國家保護劇種。

  2008年,由新疆兵團申報的新疆曲子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第六師五家渠市文體(ti) 廣電和旅遊局成為(wei) 曲子戲的保護單位。

  豐(feng) 富的曲調是曲子戲的一大特點,風格多樣的曲調能表現出勞動人民豐(feng) 富的日常生活,到今天已發展出三十六大調、七十二小調。

  其演出形式十分靈活,分地攤坐唱和舞台演出兩(liang) 種,往往是一人分飾多角。地攤坐唱俗稱“清唱”,通常不帶表演動作,不受演出場地限製,無需服裝道具,易學易唱,非常適合在群眾(zhong) 中普及。

  保護、傳(chuan) 承不斷檔

  紅旗農(nong) 場職工楊培才是新疆曲子戲第四代傳(chuan) 承人,受父輩影響,從(cong) 小就愛聽曲子戲,十幾歲就學會(hui) 拉胡琴,生前一直致力於(yu) 曲子戲的保護和傳(chuan) 承。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為(wei) 讓這項非遺藝術能以文字和樂(le) 譜形式永久流傳(chuan) ,1995年至1997年,楊培才搜集、整理和挖掘本戲越調類32處、平調類38個(ge) 折子和段子,編纂出《新疆曲子集》。

  在悉心搜集整理曲譜時,1995年,楊培才還和農(nong) 場職工辛克文一起發起成立新疆曲子戲紅旗農(nong) 場自樂(le) 班,經常帶領戲班30多名演員到各連隊演出,還為(wei) 鄰裏婚慶助興(xing) ,不斷擴大曲子戲影響力。

  當時,他們(men) 每個(ge) 月都會(hui) 到連隊演出兩(liang) 三場,通常都是騎自行車帶上服裝和樂(le) 器。表演的傳(chuan) 統曲目《張良賣布》《李彥貴賣水》等,因曲調婉轉動聽、表演形象生動最受歡迎和喜愛。

  楊培才曾說,他要在有生之年將曲子戲很好地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下去,源遠流長。

  如今,由曲子戲愛好者組成的曲子戲自樂(le) 班廣泛分布在第六師各團場。自樂(le) 班通過吸納和培養(yang) 曲子戲愛好者,不斷擴大曲子戲影響力,是傳(chuan) 播和發展曲子戲的重要力量。

  接續傳(chuan) 承有來者

  劉淑珍自幼聽家人演唱曲子戲,耳濡目染,愛上曲子戲,後跟隨楊培才學習(xi) 曲子戲,退休後成為(wei) 新疆曲子戲紅旗農(nong) 場自樂(le) 班的一員。

  “我的大伯、二伯和父親(qin) 弟兄三人都喜歡曲子戲,每逢過春節的時候,選一個(ge) 大房子唱曲子戲,我們(men) 在炕上坐著看,他們(men) 在地上唱曲子戲,看他們(men) 化的妝也很好看,特別喜歡曲子戲。”劉淑珍說。

  劉淑珍1951年出生於(yu) 甘肅酒泉,剛學會(hui) 走路時來到新疆。“1966年成立宣傳(chuan) 隊,一個(ge) 生產(chan) 隊去兩(liang) 人,就讓我去,唱的紅歌,連唱帶表演。”劉淑珍說,她從(cong) 小喜歡文藝,在宣傳(chuan) 隊積累了舞蹈功底。

  後來,劉淑珍家在場部蓋了新房,從(cong) 此開始跟著楊培才學習(xi) 曲子戲,那時候她已49歲。

  “楊培才老師不辭辛苦給我們(men) 教曲子戲,有些曲調不會(hui) 唱就覺得特別難,我們(men) 不想唱,說學不會(hui) ,他都說不行,曲調不唱就會(hui) 丟(diu) 失。慢慢學會(hui) 之後就覺得不難了。”劉淑珍說,現曲子戲班平均年齡都是70歲以上,沒有疫情時,白天大家各忙各的,到了晚上就來戲曲活動室排練,尤其是在每次活動前,基本每晚都來。

  為(wei) 吸引更多人加入曲子戲班,劉淑珍通常會(hui) 聯合社區,通過誌願者下小區表演的形式,讓大家了解曲子戲,平時也會(hui) 積極參加各類展演,讓更多人看到曲子戲。

  劉淑珍說,現在他們(men) 想培養(yang) 年輕人,便成立了曲子戲誌願服務隊,希望更多年輕人融入到曲子戲當中,共同傳(chuan) 承下去,保護好曲子戲。

  百年曲調傳(chuan) 新韻

  “就我們(men) 自身來說,一直努力創新,致力於(yu) 老調新唱,緊跟時事,不斷創作出新作品。”劉淑珍說,大家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使,認真對待每一次表演,每一次創作,就希望別把老祖宗留下的東(dong) 西丟(diu) 掉。

  其實,創新早在楊培才生前就已開始。為(wei) 跟上時代發展,他先後創作《紅旗農(nong) 場好地方》《歲月如歌譜新篇》等反映農(nong) 場變化的曲目。

  最近這段時間,劉淑珍和曲子戲愛好者們(men) 正在創作有關(guan) 疫情防控的曲目。

  如今,紅旗農(nong) 場有專(zhuan) 門的曲子戲排練演出場地,成立了曲子戲協會(hui) ,有了新的傳(chuan) 承人,培養(yang) 了一批有文化、愛好曲子戲的熱愛者,使曲子戲得到更好傳(chuan) 承和發揚。

  紅旗農(nong) 場曲子戲班現已有近百名演員,他們(men) 經常與(yu) 烏(wu) 魯木齊楓葉劇團、吉木薩爾縣曲子戲班等團體(ti) 聯誼演出、切磋。

  作為(wei) 地方戲曲,曲子戲深受大家喜愛,久唱不衰、百聽不厭,不管是在公園裏、廣場上,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曲子戲表演,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兩(liang) 句。這種貼近生活的戲曲已成當地群眾(zhong) 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傍晚,勞作一天的人們(men) ,坐在小院的葡萄藤下,唱著婉轉悠揚的曲子戲,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新疆曲子戲,見證了古絲(si) 綢之路北道這片熱土上各種文化的交流融合,見證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也見證了新時期當地推動文化發展的自覺、自信、自強。(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