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製茶技藝申遺成功,保護傳承更需守正創新

發布時間:2022-12-02 15:20:00來源: 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孔德淇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我國申報的“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成功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我國曆史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豐(feng) 富,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不僅(jin) 彰顯著特定曆史的生活方式,還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2008年,花茶、綠茶、紅茶等六種茶葉的製作工藝,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此次申遺成功的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範圍更為(wei) 廣泛,有關(guan) 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製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均在其列。

  毫無疑問,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申遺成功,對於(yu) 進一步弘揚傳(chuan) 播中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推動茶文化內(nei) 涵式發展和立體(ti) 化呈現意義(yi) 非凡。但非遺不能隻代表曆史,更應滿足當下、適應未來。讓非遺更好融入現代生活,更好滿足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要,亟待讓非遺無處不在,與(yu) 民眾(zhong) “零距離”接觸。換而言之,非遺隻有“親(qin) 人”“近人”,方可“迷人”“醉人”,展現出其獨特的精妙之處。

  近年來,各地已陸續開展一係列與(yu) 茶相關(guan)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和發展工作,建立了一整套與(yu) 茶相關(guan)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體(ti) 係,比如建設一批茶文化展示館、傳(chuan) 承基地、傳(chuan) 習(xi) 所等設施,組織創作編排一批以茶文化為(wei) 主題的歌舞、曲藝、戲劇等文藝節目,持續舉(ju) 辦茶文化旅遊節、文化節等等,推動茶文化進景區、進社區、進校園,讓茶文化無處不在,也被更多人看到和接納。這儼(yan) 然是對非遺最好的保護傳(chuan) 承。

  不過,非遺既需要時時有、處處有,也需要日日新。曆經歲月磨洗,茶文化的精髓與(yu) 其文化結晶的性質不會(hui) 變,但與(yu) 茶文化相關(guan) 的推廣,一定要與(yu) 時俱進、守正創新,才能夠使得古老的技藝習(xi) 俗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延續生命。與(yu) 欣賞戲曲等非遺不同,公眾(zhong) 體(ti) 驗茶文化,有更多的親(qin) 身參與(yu) 感,可將茶文化精神與(yu) 新時代潮流相結合,通過重新賦予儀(yi) 式感和社交元素,滿足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的休閑、社交需求,提供其他娛樂(le) 方式無法替代的文化審美。近段時間,“圍爐煮茶”成為(wei) 休閑娛樂(le) 界的“網紅”,正是切中了年輕人渴望暫且忘卻煩惱、卸下焦慮,從(cong) 快節奏的生活工作中“偷得浮生半日閑”的需求。事實也證明,類似用流行方式推廣傳(chuan) 統聚人氣,有助於(yu) 進一步釋放文化力,激活發展力,使得中國傳(chuan) 統茶文化不再是“高嶺之花”,在更年輕的群體(ti) 中落地生根。

  無論如何創新,申遺的根本目的是“護遺”,有必要不斷重申“申遺是為(wei) 更好地保護”的常識。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法》深入實施,非遺保護政策法規體(ti) 係不斷健全,不僅(jin) 為(wei) 民族文化保護提供法律保障,也讓文化保護理念在民間得以推廣。製度的生命力在於(yu) 執行,茶文化的保護還需有關(guan) 部門持續發力推進,在推動研究茶文化內(nei) 涵的基礎上,以綠色發展、活態傳(chuan) 承、多元融合、創新發展和強農(nong) 惠農(nong) 等方式,使其回歸傳(chuan) 統、回歸生活,同時助力中國茶文化在世界範圍的傳(chuan) 播,推動茶文化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走出去”,讓古老的非遺在現代社會(hui) 中煥發生機。(孔德淇)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