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核集團:激發創新創效動力源,展現科技強國“核”實力

發布時間:2022-12-02 16:4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不久前,受邀參加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hui) 的鍾武律收獲了一份沉甸甸的禮物——第十七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長期深耕於(yu) 磁約束可控核聚變研究領域的鍾武律,在等離子體(ti) 物理實驗研究與(yu) 診斷技術研發等方麵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果。他不僅(jin) 是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主持工作),也是國家優(you) 秀青年基金、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ju) 工程”、四川省“天府萬(wan) 人計劃”科技菁英、中核集團“菁英人才”獲得者,曾獲亞(ya) 太等離子體(ti) 物理“傑出青年科學家獎”、中國核學會(hui) “青年獎”等多項榮譽。

  鍾武律是16萬(wan) 中核集團成員中的一分子,更是諸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中的優(you) 秀代表。他所在的中核集團,積極致力於(yu) 加快培育一支精益求精、技術精湛的高水平科技隊伍,激發創新創效動力源,在科技強國之路上展現自己的“核”實力。

  匯聚高層次人才隊伍

  讀博士期間,孫啟明擔任清華大學“雙肩挑”政治輔導員,曾和同學們(men) 一起前往梁家河參加社會(hui) 實踐。近距離感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當年在梁家河的生活點滴和在艱苦環境下為(wei) 民謀福祉的初心。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清華大學並與(yu) 師生代表座談時,作為(wei) 學生代表,孫啟明向總書(shu) 記匯報了學習(xi) 工作情況,表示將牢記總書(shu) 記囑托,努力成為(wei) 能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

  中核北方燃料元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北方”)承擔著我國大部分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研製以及核技術應用研究等重要任務。清華大學主導研發的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的球形燃料元件就是在這裏實現工業(ye) 規模生產(chan) 的。

  未入職前在中核北方參觀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核材料與(yu) 核燃料科學家李冠興(xing) 的事跡給孫啟明留下深刻印象。

  李冠興(xing) 作為(wei) 上海人,也是清華工物係的傑出校友。畢業(ye) 後就到了中核北方(原二〇二廠)工作,即便崗位調動,也一直擔任名譽廠長,每年都會(hui) 回廠裏參加工作會(hui) 議。

  “新時代的青年應該去學習(xi) 和繼承老一輩核工業(ye) 人‘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高尚品格。”李冠興(xing) 院士的事跡和精神激勵著孫啟明,也堅定了他到核工業(ye) 基層一線工作的初心。2021年畢業(ye) 後,孫啟明來到位於(yu) 內(nei) 蒙古包頭市的中核北方工作。

  “入職一年多,精神上更加認同核工業(ye) 這份事業(ye) 了。”開始,孫啟明在中核北方冶金研究所做科研管理。盡管還是一名職場新人,但並不影響他擔任項目負責人帶領團隊開展耐事故燃料研究。“集團公司和二〇二廠都非常重視年輕人,給我們(men) 機會(hui) ,讓年輕人也有自主決(jue) 策權、能夠帶隊伍。”在這裏,孫啟明感受到,“團隊力量很重要,單靠個(ge) 人的力量不行。”

  給年輕人機會(hui) ,搭建舞台,是中核集團長期以來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在這裏,不止孫啟明,不少優(you) 秀青年都曾擔任大大小小的項目負責人。“年輕人的機會(hui) 越來越多也成為(wei) 一種趨勢。”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近年來,中核集團製訂實施《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方案》,鼓勵成員單位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並加大與(yu) 清華等多所重點高校開展專(zhuan) 項人才培養(yang) 、實施“核星計劃”、教育培訓等措施,加快匯聚一支世界一流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我們(men) 不斷加大領軍(jun) 人才培養(yang) ,建立首席專(zhuan) 家、科技帶頭人製度,暢通科技人才職業(ye) 發展通道。加快青年領軍(jun) 人才培養(yang) ,設立‘青年英才項目’,通過集中研發渠道給予支持,為(wei) 青年科技英才開辟專(zhuan) 門渠道,已初步建立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yang) 雙耦合的高效運轉機製。”中核集團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如今,中核集團已初步建成院士、首席科學家、科技帶頭人、青年英才的人才梯隊。“十三五”期間,中核集團新增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海外高層次人才3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入選者8人、百千萬(wan) 人才工程國家級入選者6人,國防科技工業(ye) 傑出人才獲得者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94人,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6人,“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8個(ge) ,全國技術能手42人;聘任集團首席專(zhuan) 家18人、科技帶頭人45人、首席技師18人;遴選菁英及啟明星人才127人,其中1人獲“國家優(you) 青基金”支持,3人獲“中國青年人才托舉(ju) 工程”支持。多家下屬單位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yang) 示範基地和中央企業(ye) 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示範單位等。

  成果轉化激發創新活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

  具體(ti) 怎麽(me) 落實,中核集團花功夫深耕細作。

  以科技成果轉化管理工作為(wei) 例,最初,中核集團科技質量與(yu) 信息化部(以下簡稱“科信部”)麵臨(lin) 一係列的問題:科研單位“不能轉、不願轉、不敢轉、不會(hui) 轉”,科技成果轉化總體(ti) 規模較小,產(chan) 研協同轉化機製不健全,產(chan) 研協同轉化意願不強,管理體(ti) 係亟需優(you) 化等。

  工作推進中,中核集團意識到,建設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為(wei) 核心的成果轉化體(ti) 係是關(guan) 鍵。

  通過調研走訪、分析比對,中核集團借鑒成功經驗並結合自身實際,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係統,構建內(nei) 生動力自行運作的轉化體(ti) 係,針對性解決(jue) “不能轉”的問題;明確成果轉化獎勵額度,加強成果轉化考核引導,解決(jue) “不願轉”的問題;推動首個(ge) 科研人員持股項目落地、首個(ge) 內(nei) 部轉化項目獎勵兌(dui) 現,通過舉(ju) 辦科創大賽等方式,解決(jue) “不敢轉”的問題。搭建三級服務平台,構建“科創基金+產(chan) 業(ye) 基金”接續孵化的服務模式,解決(jue) 成果轉化“不會(hui) 轉”的問題。

  2021年9月12日,國家科技重大專(zhuan) 項——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首堆成功臨(lin) 界。這是高溫氣冷堆繼首次裝料後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也是為(wei) 加快高溫氣冷堆產(chan) 業(ye) 化推廣、實現全球第四代核電技術引領邁出的關(guan) 鍵一步。

  作為(wei) 全球首堆,此前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可供借鑒,創新過程具有長期性和複雜性,同時還存在產(chan) 學研各主體(ti) 之間的利益藩籬、文化衝(chong) 突以及人才隊伍培養(yang) 等問題與(yu) 挑戰。

  前路難行偏要行,中核能源黨(dang) 委聯合產(chan) 業(ye) 鏈各方推出“黨(dang) 建促專(zhuan) 項”倡議,通過充分發揮產(chan) 學研創新鏈各單位黨(dang) 委的政治引領作用、基層黨(dang) 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以及黨(dang) 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克服首堆兼具研發和工程雙重屬性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

  “我們(men) 通過產(chan) 學研緊密結合、創新要素集聚的體(ti) 製優(you) 勢,促進黨(dang) 建工作體(ti) 係和科研與(yu) 工程項目管理體(ti) 係的有機融合,推動和保障示範工程科研攻關(guan) 、設計采購和現場安全質量等重點任務可靠受控,順利完成高溫氣冷堆科技重大專(zhuan) 項科研和示範工程最後攻關(guan) 任務。”項目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

  中核集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生態係統初見雛形。項目的成功實施已形成燈塔效應,極大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顯著激發了創新活力。2021年,麵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中核集團完成轉化項目110項,轉化合同收入6.7億(yi) 元,兌(dui) 現獎勵激勵近8300萬(wan) 元,成果轉化“質”“量”齊升。

  產(chan) 出世界領先發展成果

  2022年1月1日,“華龍一號”中核集團福清核電6號機組首次並網成功,開始向電網送出第一度電,成為(wei) 全球第三台、我國第二台“華龍一號”並網發電機組。作為(wei) 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創新成果,“華龍一號”是中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

  然而,在這一項項喜人成果背後,是科研技術人員們(men) 跨過的一道道坎坷、攻克的一道道難題。

  提供後續設計需要的資料(以下簡稱“提資”)就是“華龍一號”要邁過的第一道坎兒(er) 。原來,我國此前建設的大型核電站通過引進、消化吸收技術做翻版,不涉及提資。而“華龍一號”涵蓋 70 多個(ge) 專(zhuan) 業(ye) ,包括主工藝向各個(ge) 專(zhuan) 業(ye) 提資,以及各個(ge) 專(zhuan) 業(ye) 之間相互提資。原有工作模式已遠遠不能滿足現階段幾萬(wan) 份的提資需求。對此,“華龍一號”團隊研發出自主信息化管理係統,實現了全要素全過程關(guan) 聯。以前溝通流轉一張工程資料單要耗費一天時間,現在隻需十幾分鍾,輕鬆實現閉環管理。

  關(guan) 關(guan) 難過關(guan) 關(guan) 過,“華龍一號”最終形成了匯集“最高安全標準、177中國芯”、“能動與(yu) 非能動安全係統”、抗大飛機撞擊等多項重大技術改進,使中國成為(wei) 第四個(ge) 擁有完全自主三代壓水堆技術和全產(chan) 業(ye) 鏈的國家。作為(wei) 世界核電發展“後起之秀”的中國,終於(yu) 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與(yu) 知識產(chan) 權限製,實現了核電領域從(cong) “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曆史性跨越,圓了幾代核電人的夢想。

  在核電施工方麵,麵對核電堆型多、群堆建造技術難度大的挑戰,中核集團成員企業(ye) 中核華興(xing) 立足科技自立自強,圍繞“中國建造2035”“創新2030”目標要求,積極探索集約化、標準化、精細化、數字化、專(zhuan) 業(ye) 化的發展策略,打造“小核心、大協作”科研創新體(ti) 係,形成並掌握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電建造技術,建立了成熟的核電建設管理模式,公司核電站鋼襯裏建造智能化MAG自動焊接工藝及裝備技術等7項成果通過專(zhuan) 家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5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硬核”科技實力築造國之重器,核電建造水平全球領先。

  “華龍一號”之外,中核集團還取得了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人造太陽”等為(wei) 代表的一大批重大成果,逐漸形成全領域、“大中小特微”全型號的型號產(chan) 品體(ti) 係。

  兩(liang) 核重組以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164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19項,創新團隊獎3項,獲中國質量獎和全國質量獎各1項,獲中國專(zhuan) 利金獎2項、銀獎4項,累計授權專(zhuan) 利1萬(wan) 餘(yu) 件,主導發布7項國際標準,在國際標準領域的話語權進一步增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強調,“科技創新要取得突破,不僅(jin) 需要基礎設施等‘硬件’支撐,更需要製度等‘軟件’保障”。持續推動科技創新路上,中核集團積極構建新的科技創新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勢能”。目前,中核集團已形成以《科研管理規定》為(wei) 總綱,以涵蓋科技創新各方麵的管理辦法及管理細則為(wei) 核心的完善的科技創新製度體(ti) 係。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