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科技成果 落地生“金”

發布時間:2022-12-07 16:04: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作為(wei) 創新要素最活躍的地方,高等院校與(yu) 科研院所一度受困於(yu) 體(ti) 製機製和市場對接困難,大量科技成果長期“藏在深閨人未識”。隨著一係列政策法規逐步落實,這個(ge) 難題正逐步得到破解,如何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讓更多創新成果更快走出實驗室,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眾(zhong) 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正積極作為(wei) 。

  汽車發動機為(wei) 汽車提供動力,被稱為(wei) 汽車的“心髒”。在上海通用汽車的工廠,生產(chan) 發動機零件的高端數控機床,對工藝性能要求極高。

  上海通用汽車動力總成製造工程設備開發工程經理張應淳:“定位精度我們(men) 要求達到微米級,一個(ge) 成年人的頭發絲(si) 大概80微米,意味著我們(men) 在頭發絲(si) 1%尺寸的維度下進行精密加工。”

  盡管我國的汽車產(chan) 量和銷售量都全球領先,但長期以來,由於(yu) 技術要求較高,在由發動機等核心部件組成的汽車動力總成這個(ge) 生產(chan) 領域,高端數控機床大多依賴進口,這也成為(wei) 我國高端製造裝備“卡脖子”問題之一。如今,這一現狀正在被改變。今年8月,經過一年多的試用後,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國產(chan) 化高端數控機床,在上海通用汽車的工廠開始規模投入使用。

  國產(chan) 化數控機床的應用不僅(jin) 成本更低,在當今國際形勢多變的背景下,還大大減輕了純粹依靠進口設備可能麵臨(lin) 的風險。而汽車生產(chan) 領域的這個(ge) 關(guan) 鍵性突破,正是上海交通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的結果。

  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專(zhuan) 家羅磊:“首先讓我們(men) 的初創團隊,能夠合法地從(cong) 學校獲取知識產(chan) 權,在我們(men) 的創業(ye) 公司裏麵進行成果轉化,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2017年,針對前麵提到的“卡脖子”問題,上海交通大學啟動專(zhuan) 項,收集校內(nei) 科研人員相應成果,並支持轉化。羅磊等6人研發的15項知識產(chan) 權進入其中。學校決(jue) 定支持他們(men) 創業(ye) 辦公司,對成果進行工程驗證。而這時,卻遇到了一個(ge) 大難題:公司要成立的核心技術基礎——15項科研成果的產(chan) 權,卻並不完全屬於(yu) 科研人員自己。

  上海交大先進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知識產(chan) 權運營服務中心主任劉群彥:“從(cong) 事業(ye) 單位國資管理條例,還有無形資產(chan) 等方麵的法律法規來講,學校承擔國家資助的項目,產(chan) 生的科技成果的所有權歸學校,由學校代表國家持有。”

  學校科研成果屬於(yu) 國有資產(chan) ,要求保值增值,但成果轉化卻並不一定能成功。這種風險成了困擾科研人員的“繩索”,很長時間內(nei) ,都導致了典型的“三不現象”,即不願轉、不敢轉、不能轉。

  劉群彥:“科技成果不轉化,才是最大的損失。焦點問題是怎麽(me) 把科技成果屬於(yu) 學校的部分權利轉讓給老師,讓老師去創業(ye) 。”

  此種情況下,上海交大決(jue) 定探索一種新的方式——賦權。把15項科研成果的所有權通過協議方式,作價(jia) 262.5萬(wan) 元,學校占四成,科研人員占六成,科研人員把學校那部分產(chan) 權買(mai) 下,就拿到了科研成果的全部產(chan) 權,就可以投入到創業(ye) 公司,吸引社會(hui) 資本,進行成果轉化。

  劉群彥:“賦權政策實際上是允許采用所有權激勵方式,把部分成果所有權轉讓給科研人員,由科研人員享有科技成果的全部所有權。”

  就這樣,通過賦權,科研成果轉化走出了最關(guan) 鍵的一步,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得以成立。以公司為(wei) 平台聯合各方資源,原始的科研成果一步步實現了工程化驗證,成為(wei) 了影響汽車行業(ye) 的真正產(chan) 品。同時,因為(wei) 產(chan) 權清晰,公司將來也可以放心謀求上市等發展新機會(hui) 。

  為(wei) 了從(cong) 根本上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ye) 熱情,2020年2月,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審議通過了《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隨後,在包括上海交通大學在內(nei) 的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賦權改革試點。

  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副研究員武思宏:“相關(guan) 數據顯示,通過賦權改革實施,這40家單位登記的科技成果技術合同的交易額達到了218億(yi) 元,同比增長了28%。這樣的數據可以充分顯示,通過賦權改革,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創業(ye) 的活力。”

  科研人員通過創業(ye) ,在自己的公司實現科研成果轉化的畢竟是少數。從(cong) 技術層麵來說,科研成果大多產(chan) 生於(yu) 實驗室,偏理論,是個(ge) “生果子”,但企業(ye) 麵對的是市場,需要上來就能規模化生產(chan) 的“熟果子”。從(cong) 實驗室到市場的這個(ge) 中間階段,對於(yu) 技術的成熟至關(guan) 重要,但也最難,被稱為(wei) 轉化的“死亡之穀”。

  武思宏:“從(cong) 實驗室階段到工程化,批量小試這樣一個(ge) 階段,在這個(ge) 階段過程中,我們(men) 的成果可能麵臨(lin) 著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的困境,不可避免要跨越“死亡之穀”。”

  在科研成果轉化鏈條中,作為(wei) 技術供給端的科研機構和人員麵臨(lin) 困境,而另一端,也就是需求端,其中大多數是中小企業(ye) ,也麵臨(lin) 著自身技術研發受限的尷尬。

  隆達公司是江蘇無錫市的一家民營企業(ye) ,原本從(cong) 事銅加工,近年來,轉換賽道進入新材料領域。新領域需要新技術,自己研發一個(ge) 是成本高,另一個(ge) 時間慢。技術跟不上,經營風險就很大。

  此種情況下,隆達公司找到了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因為(wei) 是發展的“真需求”,企業(ye) 自然“真出資”。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與(yu) 江蘇隆達成立聯合創新中心。以中心為(wei) 依托打造轉化平台。一邊對接產(chan) 業(ye) 需求,另一邊除了下屬研究所,還聯合相關(guan) 領域的眾(zhong) 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組成創新聯合體(ti) ,針對產(chan) 業(ye) 需求的新技術精準研發。眾(zhong) 多科研成果匯集後,還搭建了中試平台,在上麵反複進行工程化、小批量精準驗證。

  精準研發、精準驗證,現在,江蘇隆達的生產(chan) 線已經用上了新技術。目前,搭建平台以產(chan) 業(ye) 為(wei) 導向,打通創新成果同產(chan) 業(ye) 的對接鏈,在製造裝備、先進材料、生物醫藥、信息技術和能源環保等領域,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僅(jin) 在江蘇省內(nei) ,就已經與(yu) 200多家龍頭企業(ye) 建立了聯合創新中心,與(yu) 國內(nei) 60多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關(guan) 係,向市場轉移、轉化技術成果7000多項。

  江蘇省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中試平台既是研究所的研發平台,又是高校老師成果的轉化平台,也是企業(ye) 進行最終規模產(chan) 業(ye) 化的中試平台。”

  一頭是科研機構,一頭是市場,不僅(jin) 在技術層麵要經過專(zhuan) 業(ye) 反複驗證,作為(wei) 一項係統工程,科研成果轉化還有很多專(zhuan) 業(ye) 的事必須要做。比如說轉化前要和所在單位打交道,要了解國資管理、知識產(chan) 權等相關(guan) 政策法規;轉化後,要市場推廣,乃至投融資等。而這些,對專(zhuan) 業(ye) 能力要求很高,一旦處理不當,甚至會(hui) 帶來很大的風險,也是大多數科研人員的“弱項”。

  此前,在我國由於(yu) 很多高校院所受製於(yu) 編製的局限,用人不靈活,缺少專(zhuan) 業(ye) 的轉移機構和隊伍,一度成為(wei) 製約轉化的“瓶頸”。現在,這個(ge) 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jue) 。

  北京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劉金旭,主持了10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成果多、實用性強,很多企業(ye) 都很感興(xing) 趣。成果要轉化,什麽(me) 樣的方式最合適?基於(yu) 劉金旭的特點,學校技術轉移中心給出了專(zhuan) 業(ye) 化的建議。

  北京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陳柏強:“他在創新成果產(chan) 出的高峰時期,直接創辦企業(ye) 並不是一個(ge) 最佳選項,我們(men) 跟他設計了技術許可,通過對方支付一定的入門費,我們(men) 把相關(guan) 的技術許可對方企業(ye) 來實施,然後根據產(chan) 值進行提成。”

  專(zhuan) 業(ye) 建議基於(yu) 的是專(zhuan) 業(ye) 的服務水平。2015年,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正式實施,明確指出:高等院校應當加強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組織和協調,加強技術轉移機構建設。2016年初,北京理工大學成立了技術轉移中心,同時創新性注冊(ce) 了技術轉移有限公司。

  中心和公司“一套人馬、兩(liang) 塊牌子”,采取市場化運營。依托公司,人員自招、工資自發,成果轉化成功後,收益的10%可以作為(wei) 機構經費。靈活的用人機製下,包括技術、知識產(chan) 權、投融資、合規風控、項目推廣等20多名技術經理人被招聘到這裏,他們(men) 的收入也與(yu) 業(ye) 績直接掛鉤。

  “管理”變“服務”,原來的科研人員帶著項目找學校,變成了轉移機構主動深入院係找項目。學校報批、成果路演、與(yu) 合作單位洽談,乃至公司成立後的知識產(chan) 權布局、上市準備等等,在北京理工大學專(zhuan) 業(ye) 的機構和技術經理人,為(wei) 科技成果轉化可以提供全流程的專(zhuan) 業(ye) 服務。

  科技創新需要製度創新的協同。賦權激勵、產(chan) 研結合、專(zhuan) 業(ye) 服務,在多方探索下,一條條科研成果轉化的“繩索”被去除。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這為(wei) 科技成果轉化怎麽(me) 更“順”、更“準”明確了方向。在這個(ge) 總思路的指引下,相信會(hui) 有更多的製度創新,助力更多的來自學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促進新舊動能轉換中“開花結果”。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