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迎接更加壯闊的光明前程——讀懂中國經濟發展大勢

發布時間:2022-12-16 16:4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2022年即將收官,中國經濟態勢引人關(guan) 注——

  今年以來,麵對複雜嚴(yan) 峻的國內(nei) 外形勢和多重超預期因素衝(chong) 擊,中國經濟頂住壓力,前三季度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同比增長3%,在上半年同比增長2.5%的基礎上,持續鞏固回升態勢。

  究竟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如何把握中國經濟大勢?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明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位,指明中國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

  新時代新征程。讀懂中國經濟,把握中國經濟發展大勢,就必須以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為(wei) 指導,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迎接更加壯闊的光明前程。

  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中國經濟正在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來對衝(chong) 前進路上的一切不確定性

  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8%,二季度同比增長0.4%,三季度同比增長3.9%……一條V型曲線,折射今年以來中國經濟走過的不凡曆程。

  3月以來,具有強傳(chuan) 染性的奧密克戎變異株波及多數省份,烏(wu) 克蘭(lan) 局勢複雜演變,中國經濟持續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

  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深刻洞察國際國內(nei) 大局大勢,提出“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明確要求,始終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引領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破浪向前、行穩致遠。

  二季度前期經濟明顯下滑、後期扭轉下滑態勢,三季度總體(ti) 恢複向好,四季度抓住窗口期推動經濟進一步回穩向上……麵對內(nei) 外部階段性、突發性因素衝(chong) 擊,中國經濟在較短時間內(nei) 實現恢複回升,展現出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

  胸懷“國之大者”,把握“兩(liang) 個(ge) 大局”。

  12月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分析研究2023年經濟工作,強調“推動經濟運行整體(ti) 好轉,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市場各方普遍預計,隨著近期一係列有效措施的逐步有序推進落實,中國經濟活力將會(hui) 有效恢複、增速將會(hui) 持續回升。

  “總的來看,今年麵對疫情等諸多超預期因素影響,GDP增速出現波動在所難免,要實事求是、理性對待,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為(wei) 實現中國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奠定良好基礎。”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盛鬆成說。

  考量經濟發展,GDP增速並非唯一標準。

  GDP及其增速,常常用來衡量一個(ge) 經濟體(ti) 的綜合經濟實力和水平。從(cong) 經濟學角度來看,作為(wei) 數量指標的GDP,並未能全麵反映經濟活動的質量、效率以及所帶來的民生福祉。

  “不再簡單以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增長率論英雄”“決(jue) 不以犧牲環境為(wei) 代價(jia) 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而不為(wei) 也”……

  中國經濟步入新時代,敏銳把握發展之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實踐中形成了習(xi) 近平經濟思想,係統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經濟“怎麽(me) 看”“怎麽(me) 幹”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破除“速度崇拜”“速度焦慮”,引領中國經濟走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方向上來,這正是對曆史與(yu) 未來、中國和世界的深刻把握——

  從(cong) 世界主要經濟體(ti) 的發展曆程看,決(jue) 定一國競爭(zheng) 力的核心要素,不僅(jin) 在於(yu) 規模和體(ti) 量,更在於(yu) 是否有領先的科技、強大的製造業(ye) 以及完善的製度體(ti) 係。

  有人曾提出“GDP的耐用度”這一概念,引導人們(men) 關(guan) 注GDP的增加能否帶來持續的效率。

  有量無質的發展,必然是大而不強。

  凝聚著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接續思考和實踐,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總書(shu) 記強調:“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

  “新發展理念是關(guan) 於(yu) 發展的係統的理論體(ti) 係,形成中國特色‘係統化的經濟學說’。”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說,開拓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實現高質量發展正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係統性體(ti) 現。

  新時代的中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wei) 安全的發展之路——

  2013年至2021年,中國GDP年均增長6.6%,高於(yu) 同期世界2.6%和發展中經濟體(ti) 3.7%的平均增長水平。10年來,GDP從(cong) 54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114萬(wan) 億(yi) 元,占世界經濟比重升至18.5%,穩居世界第二。

  2013年至2021年,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平均為(wei) 38.6%;製造業(ye) 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提高到近30%,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卻累計下降約34%;中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曆史性地解決(jue) 了絕對貧困問題。

  站在更高曆史起點上,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戰略部署,強調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中央改革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表示,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把發展質量擺在更突出的位置,經濟、社會(hui) 、文化、生態等各方麵部署都體(ti) 現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衡量經濟發展的關(guan) 鍵在於(yu) GDP的含金量是多少,或者說經濟增長是否能帶來更多絕對量和更高質量的發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說。

  挑戰越多、困難越大,越彰顯出堅持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邏輯,中國經濟也正在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來對衝(chong) 前進路上的一切不確定性。

  以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為(wei) 指引,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在於(yu) 將創新作為(wei) 第一動力堅定不移。

  今年9月底,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第11位,連續十年穩步提升,位居36個(ge) 中高收入經濟體(ti) 之首。2013年起,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中國空間站築夢蒼穹,載人航天取得新突破;中國大飛機C919取得型號合格證,全球首架正式交付;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正式下水亮相、運油-20飛機翱翔天宇……今年一係列重大科技成就彰顯創新魅力,創新引擎成為(wei) 經濟穩定運行的關(guan) 鍵支撐。

  美國彭博社發表評論說,中國近十年來一直專(zhuan) 注於(yu) 通過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升級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這些高技術領域正為(wei) 中國經濟創造更多更高的價(jia) 值。

  以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為(wei) 指引,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在於(yu) 轉型升級的方向堅定不移。

  1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月度產(chan) 銷再創新高,市場占有率達到33.8%。新能源汽車出口9.5萬(wan) 輛,同比增長1.5倍,成為(wei) 拉動汽車出口的新動力。

  從(cong) 汽車進口大國到出口大國,折射中國製造業(ye) 深刻嬗變。

  製造大國加快轉向製造強國,服務業(ye) 穩居國民經濟第一大產(chan) 業(ye) ,綠色成為(wei) 經濟發展的鮮亮底色,消費成為(wei) 拉動經濟第一大引擎,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十年砥礪,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轉變,對中國經濟發展產(chan) 生深遠影響。

  以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商業(ye) 模式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三新”經濟,是反映經濟發展新動能趨勢的重要指標。2021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17.3%,比上年提高0.2個(ge) 百分點。與(yu) 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比2020年增長35.4%。

  以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為(wei) 指引,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在於(yu) 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

  就業(ye) 、收入、教育、醫療、環境……雖無法完整納入GDP的統計範疇,但無一不與(yu) 民生福祉密切相關(guan) 。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一係列重大政策舉(ju) 措惠民生、紓民困、解民憂,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2012年至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6%,居民收入增長與(yu) 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13.6億(yi) 人,基本養(yang) 老保險覆蓋超10億(yi) 人,形成全球最大的社會(hui) 保障網。

  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持續把穩就業(ye) 、穩物價(jia) 、保民生作為(wei) 必須守好的底線。盡管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穩就業(ye) 政策持續發力,今年前11個(ge) 月,城鎮新增就業(ye) 1145萬(wan) 人,完成1100萬(wan) 人的全年目標任務。全球通脹壓力高企,中國物價(jia) 形勢保持總體(ti) 穩定,前11個(ge) 月全國居民消費價(jia) 格指數同比上漲2%。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的人類發展指數,以“預期壽命”“受教育年限”“人均國民總收入”等指標來衡量,更加側(ce) 重人們(men) 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的獲得感。2020年和2021年,全球人類發展指數連續兩(liang) 年出現有記錄以來的下降,而2021年中國在這一指數的排行榜上較2019年提升了6位。

  乘長風破萬(wan) 裏浪——

  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習(xi) 近平經濟思想引領中國經濟成功轉入高質量發展航道,在把握發展主動中邁向更加光明的前景。

  縱觀當前中國經濟,經濟減速但並未失速,結構優(you) 化和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的勢頭並未中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展現出較強抗壓性,經濟快速反彈的動能正在積蓄、釋放……麵對一係列超預期因素造成的意外幹擾,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

  雖有狂風驟雨,更有遼闊深邃和澎湃動力——“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ge) 小池塘。”這是中國經濟真實的寫(xie) 照。

  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

  ——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影響

  12月9日淩晨,蘇州赴歐經貿團近190人在南京祿口國際機場集結,包機飛往歐洲。從(cong) 東(dong) 部沿海的浙江、江蘇,到中西部的湖南、四川,多地外貿企業(ye) 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掀起組團出海招商的熱潮。

  疫情,是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麵臨(lin) 的最直接的不確定性因素。伴隨著中國防疫形勢的好轉和疫情防控措施不斷優(you) 化,當前越來越多地方開啟“拚經濟”模式,釋放出經濟加快恢複的活力和幹勁兒(er) ——

  最新數據顯示,多地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複工率達九成,多個(ge) 省份影院營業(ye) 率超過七成,全國超七成景區恢複營業(ye) ;國家鐵路貨運繼續保持高位運行,鐵路客流呈明顯回升態勢;航班量加快回升,12月5日至12月11日周執行客運航班環比增長66%……

  堅持科學精準防控,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麵對世紀疫情,在每一個(ge) 關(guan) 鍵時刻,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審時度勢、科學研判、果斷決(jue) 策,作出周密部署,努力用最小代價(jia) 實現最大防控效果,為(wei) 經濟社會(hui) 正常運行創造根本條件。

  “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影響。”11月1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hui) 會(hui) 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優(you) 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條措施。次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綜合組公布進一步優(you) 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條措施。

  12月6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這次會(hui) 議強調:“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次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綜合組公布優(you) 化落實疫情防控的“新十條”。

  三年來,中國先後印發九版防控方案和診療方案,出台二十條優(you) 化措施和進一步的優(you) 化措施,以戰略的穩定性、措施的靈活性有效應對了疫情形勢的不確定性。

  正是由於(yu) 舉(ju) 國上下堅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wei) 最高準則的抗疫努力,中國經受住全球多輪疫情流行的衝(chong) 擊,取得“三個(ge) 贏得”的重要成果:贏得了新冠病毒變異株毒性持續下降的寶貴窗口期,贏得了藥物研發、醫療救治能力進一步增強的寶貴窗口期,贏得了全民廣泛接種疫苗的寶貴窗口期。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國始終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在大流行疫情麵前,保障更大範圍、更長遠、更多人群的利益,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選擇。

  “中國考慮效益,不僅(jin) 僅(jin) 是經濟上的得與(yu) 失,還要算健康賬,特別是民生賬、社會(hui) 賬,要用動態眼光來算賬。”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zhuan) 家組組長梁萬(wan) 年說。

  相關(guan) 研究機構發現,在德爾塔和奧密克戎變異毒株引發的疫情高峰中,一些發達國家的貧困縣死亡率遠遠高於(yu) 富裕縣,窮人與(yu) 富人的死亡率差距進一步加大,新冠肺炎甚至被稱為(wei) “窮人的流行病”。

  全民免費接種疫苗,累計接種疫苗超34.5億(yi) 劑次,新冠治療藥物納入醫保,爭(zheng) 分奪秒建設方艙醫院,匯集優(you) 勢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guan) ……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是世界主要大國中死亡人數最少的國家。盡管人均醫療資源、醫學技術水平與(yu) 發達國家相比尚有差距,但中國實現人均預期壽命穩步上升,2020年達到77.93歲,2021年提高到78.2歲。

  當前,我國疫情防控正麵臨(lin) 著新形勢新任務。必須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疫情防控的一係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dang) 中央、國務院決(jue) 策部署,始終堅持人民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實施好“二十條”和“新十條”,確保防控措施調整轉段平穩有序。

  以科學之策應對非常之難,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

  杭州傳(chuan) 化公路港是長三角地區輻射範圍最大的物流中心之一,這兩(liang) 天,進出杭州傳(chuan) 化公路港貨車達到了7000多輛的峰值。

  隨著全麵取消貨運車輛閉環管理要求,各地紛紛取消公路防疫檢查點,不再查驗貨車司機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健康碼。“現在比‘雙11’還要忙,放開手腳使勁幹!”貨車司機汝慶祥說。

  國務院物流保通保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最新數據顯示,全國高速公路貨車通行、郵政快遞攬收量、完成集裝箱吞吐量均大幅上漲,12月物流景氣值有望回升。“雙12”當天,全國郵政、快遞企業(ye) 共攬收郵(快)件4.53億(yi) 件,與(yu) 2021年“雙12”基本持平。

  生產(chan) “忙”起來,消費“暖”起來,物流“跑”起來……全國多地複工複產(chan) 加快回暖,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ti) 活力和信心。

  “不看好2023年中國經濟前景的投資者最終很有可能會(hui) 為(wei) 其看法而後悔。”一位外媒評論員直言。

  防疫關(guan) 乎生命,發展關(guan) 乎生計。如何統籌好這對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是考驗世界各國的一道難題。

  三年來,正是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領航掌舵下,我國走出了一條精準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辯證之道,始終把人民群眾(zhong) 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放在第一位,也最大程度穩住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基本盤。

  2020年,在全球主要經濟體(ti) 中率先實現正增長;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10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8.1%,兩(liang) 年平均增長5.1%;2022年頂住壓力、穩中求進……在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中國交出非凡答卷。

  全國糧食產(chan) 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國際能源市場波動加劇,采取綜合措施確保能源供應穩定、價(jia) 格平穩……形勢越是複雜多變,越是打好戰略主動戰,為(wei) 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守好底線。

  實事求是,高效統籌。

  “以變應變!根據病毒及疫情形勢科學調整、不斷優(you) 化,更科學、更精準,我國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一直按照這樣的‘節奏’在變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說。

  走小步、不停步,優(you) 化調整防控措施不是放鬆防控,更不是放開、“躺平”。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更好”二字,意味著要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間尋求最適合的平衡點,最大程度上釋放經濟社會(hui) 活力。

  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這正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把握“兩(liang) 個(ge) 大局”、胸懷“國之大者”的一本政治、經濟、社會(hui) 大賬。

  中國經濟具有長期向好的光明前景

  ——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餘(yu) 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麵不會(hui) 改變

  飛機轟鳴,劃破長空。12月9日9點19分,國產(chan) 大飛機C919交付全球首家用戶東(dong) 航。在上個(ge) 月舉(ju) 行的第十四屆中國航展上,C919收獲300架新訂單。

  11月初,中國航空器材集團有限公司表示,已與(yu) 空客公司簽署140架空客飛機的批量采購協議。空客公司預測,從(cong) 2022年到2041年,中國市場將需要8420架客機與(yu) 貨機,占全球總需求量超過20%。

  當下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潛力不斷釋放、研發製造能力持續提升。

  735.2億(yi) 美元!11月10日閉幕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上,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再創新高。進博會(hui) 閉幕當日,西門子、巴斯夫、博世等8家德國大型跨國企業(ye) 首席執行官在《法蘭(lan) 克福匯報》上聯合撰文稱:“我們(men) 堅信中國會(hui) 保持基本的增長動力。”

  中國強大國內(nei) 市場,正為(wei) 世界經濟提供巨大機遇。

  今年以來,在去年高基數基礎上,中國吸引外資繼續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水平。今年前10個(ge) 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4.4%;中國東(dong) 部、中部、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12.4%、33.6%和26.9%。在東(dong) 部持續釋放強大活力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展現出中國經濟的厚度與(yu) 後勁。

  投資考慮的是中長期因素。無論是持續增資,還是全新布局,外資堅定選擇中國背後,透露出對一個(ge) 經濟體(ti) 增長潛力的持久信心。

  麵臨(lin) 複雜多變的國內(nei) 外形勢,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向好的預期從(cong) 何而來?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淩暉今年7月表示,多數機構和學者測算認為(wei) ,現階段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大約在5.5%至6.5%之間。“在中國這麽(me) 大的經濟體(ti) 量條件下,能保持中高水平增長非常不容易,也表明我國經濟增長潛力仍比較大。”他說。

  不唯GDP,不是不要速度。“GDP雖然不能體(ti) 現發展的全部內(nei) 涵,但發展必須以經濟增長為(wei) 基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說。

  從(cong) 理論和政策層麵看,潛在經濟增長率被廣泛應用於(yu) 分析研判一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趨勢,已經成為(wei) 政府部門製定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依據之一。

  影響和決(jue) 定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勞動參與(yu) 率、資本存量、技術水平、資本使用效率以及勞動者素質和工作時間等。

  值得注意的是,決(jue) 定中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近十餘(yu) 年來正發生深刻變化:人口總量接近峰值,老齡化程度加深;基礎設施和房地產(chan) 投資增速趨緩,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減少;技術創新後發優(you) 勢減弱,進入更多依靠自主創新的階段;土地、資源等約束條件逐步強化,舊的生產(chan) 函數組合方式難以持續等。

  但從(cong) 決(jue) 定潛在經濟增長率的要素條件看,經過多年發展積累,我國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資源更為(wei) 豐(feng) 富,為(wei) 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提供持久動力——

  從(cong) 勞動力要素看,中國仍有8.8億(yi) 勞動年齡人口,人口平均年齡達38.8歲。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yi) 人。2021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9年,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我國人力資本積累將繼續加速,人口紅利仍然存在,人才紅利新的優(you) 勢正在顯現。

  從(cong) 資本存量看,中國人均資本存量仍低於(yu) 發達經濟體(ti) ,在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ti) 係、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經濟社會(hui) 綠色低碳轉型等領域仍有巨大投資空間。

  從(cong) 技術進步來看,中國堅持將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2年上半年,中國發明專(zhuan) 利授權39.3萬(wan) 件,受理PCT國際專(zhuan) 利申請3.3萬(wan) 件。截至2022年6月底,發明專(zhuan) 利有效量為(wei) 390.6萬(wan) 件,同比增長17.5%。

  多年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支撐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不斷前行——

  從(cong) 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上看,我國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中全部工業(ye) 門類,能夠製造世界上大多數工業(ye) 產(chan) 品,是220多種工業(ye) 產(chan) 品產(chan) 量位居世界首位的製造業(ye) 大國;

  從(cong) 基礎設施支撐上看,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擁有世界級港口群、250多個(ge) 民用運輸機場,縱橫成網、互聯互通,建成全球規模最大5G獨立組網網絡、全球最大的光纖網絡。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說:“我國人口、投資、技術創新等要素條件發生重大階段性變化,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you) 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guan) 期,既麵臨(lin) 經濟下行壓力,也擁有邁上更高台階的機遇。隻要跨越這個(ge) 關(guan) 口,就能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指出,隨著人口等要素稟賦變化,未來中國潛在增長率將逐步收斂至穩態水平,但仍將高於(yu) 大部分國家。“中國有條件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經濟增長。”

  著眼長遠,中國經濟具備保持中高速增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基礎和要素條件;立足當下,也必須努力鞏固經濟回穩趨勢,為(wei) 中長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紮實基礎。

  “要使經濟增長回歸正常軌道。”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這既是穩增長的迫切要求,也是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長期發展目標必須率先邁出的一步。

  12月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明確提出“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ye) 、穩物價(jia) 工作”,釋放出“推動經濟運行整體(ti) 好轉”的強烈信號。

  第四季度經濟在全年分量最重。新華社記者采訪了解到,當前各地多部門努力抓住時間窗口,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推動政策舉(ju) 措全麵落地、充分顯效,全力鞏固經濟回穩向上基礎。

  在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yu) 技術經濟研究所宏觀政策與(yu) 評價(jia) 研究室主任馮(feng) 明看來,穩住中國經濟增長態勢,短期要努力促進實際經濟增速向潛在增長率水平回歸,避免負向產(chan) 出缺口持續時間過長;中長期要盡可能創造條件提高潛在增長率水平,保持向發達國家的追趕勢能。

  放眼新航程,中國經濟巨輪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水域,既麵臨(lin) 亂(luan) 雲(yun) 飛渡的風險,更有中流擊水的底氣和自信。中國作為(wei) 擁有14億(yi) 多人口、超過4億(yi) 中等收入群體(ti) 、1.6億(yi) 多戶市場主體(ti) 的超大經濟體(ti) ,正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不斷開拓奮進。

  認清紛繁複雜現象下的本質,把握好高質量發展的大邏輯,具有長期向好光明前景的中國經濟定將不斷煥發新氣象。

  “中國14億(yi) 多人口實現現代化將是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前不久在亞(ya) 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hui) 上發表書(shu) 麵演講指出,中國將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使中等收入群體(ti) 在未來15年超過8億(yi) ,推動超大規模市場不斷發展。

  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

  ——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為(wei) 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物質技術基礎

  5年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要求。如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著力”二字凸顯出這一舉(ju) 措對於(yu)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yi) 。

  全要素生產(chan) 率是要素投入轉化為(wei) 產(chan) 出的總體(ti) 效率,決(jue) 定著經濟內(nei) 涵型發展程度和潛在增長率高低,本質是技術、人才等要素質量和資源配置效率。

  “近十多年來,雖然我國低勞動力成本優(you) 勢逐步消失,但正是由於(yu) 我國通過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堅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破解體(ti) 製性結構性矛盾,解放生產(chan) 力,努力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經濟保持了較高增速水平,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王信說。

  縱觀世界經濟史,成功轉型成為(wei) 高收入經濟體(ti) 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依靠持續創新帶來發展質量提升,完成從(cong) 要素驅動型發展模式向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的成功轉換。

  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首要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增長動力轉換——

  2022年高考,備受考生和家長關(guan) 注的“強基計劃”再度擴大高校試點。自2020年開始實施的“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誌於(yu)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you) 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被視為(wei) 中國重視基礎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要舉(ju) 措。

  創新之要,在於(yu) 得人。打通人才—科技—創新的血脈,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將為(wei)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把科教興(xing) 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三大戰略放在一起集中論述、係統部署,這為(wei) 持續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技術革新加快向產(chan) 業(ye) 化轉化,著力解決(jue) 核心技術、核心設備和關(guan) 鍵元器件受製於(yu) 人的情況,搶占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等未來發展的製高點,在科技創新的一個(ge) 又一個(ge) 新賽道上,中國正全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關(guan) 鍵在於(yu) 打通經濟循環脈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效率——

  當下,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體(ti) 係和區域布局正在發生廣泛深刻調整,個(ge) 別國家試圖通過脫鉤斷鏈、打壓企業(ye) 等方式極限施壓,阻礙我國經濟發展和結構升級。

  打通經濟循環卡點堵點,既是應對挑戰的關(guan) 鍵,也是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的難題。

  “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核心目標是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我國全要素生產(chan) 率與(yu) 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缺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填補這個(ge) 缺口。”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說。

  根據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估算,2016年至2019年期間,由於(yu) 推進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我國全要素生產(chan) 率呈現了較明顯回升的態勢。

  12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nei) 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發布,對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進行長遠謀劃。

  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著力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xiang) 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持續增強國內(nei) 大循環內(nei) 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最大程度上釋放製度優(you) 勢,不斷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培育新動力——

  全要素生產(chan) 率提升,既是技術進步的表現,更是製度紅利的持續釋放。

  “理論和實踐證明,體(ti) 製機製改革和對外開放大幅提升了我國全要素生產(chan) 率。”盛鬆成說,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將有更大的增長空間。

  白重恩認為(wei) ,更加市場化、更加開放、更加穩定的預期、更加充足的信心,對於(yu) 實現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尤為(wei) 關(guan) 鍵。“關(guan) 鍵是要做好自己的事。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進一步激發企業(ye) 家、各行各業(ye) 勞動者的幹事創業(ye) 的活力。”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認為(wei) ,要把黨(dang) 的二十大提出的進一步改革、進一步開放、進一步解放思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所采取的科學戰略舉(ju) 措逐一落實,充分釋放改革發展的紅利。“在關(guan) 鍵性製度改革設計上更加有所作為(wei) ,通過全麵深化改革提升信心。”

  通過財稅體(ti) 製改革創造公平合理的稅負環境,有助於(yu) 服務業(ye) 和製造業(ye) 總體(ti) 效率的提升;通過教育體(ti) 係的持續優(you) 化、加強基礎研究以及完善人力資本激勵機製等,可以改變全要素生產(chan) 率的走向;通過優(you) 化營商環境,加強產(chan) 權激勵,有利於(yu) 提升微觀主體(ti) 效率……大國經濟空間廣闊,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將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釋放持久動能。

  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麵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餘(yu) 地廣,長期向好的基本麵不會(hui) 改變。中國開放的大門隻會(hui) 越來越大。我們(men) 將堅定不移全麵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以自身發展為(wei) 世界創造更多機遇。”

  踔厲奮發,勇毅篤行。

  有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的掌舵領航,在習(xi) 近平經濟思想指引下,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wei) 主題,中國號巨輪一定能夠乘風破浪、揚帆遠航,迎來更加壯闊的光明前程。

  (記者張旭東(dong) 、安蓓、申铖、吳雨、魏玉坤、戴小河)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