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糧倉“十九連豐”的密碼
新華社記者
隆冬的東(dong) 北大地,銀裝素裹,萬(wan) 物儲(chu) 藏,正在蓄積新的能量。
國家統計局12日發布公告,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13731億(yi) 斤,糧食產(chan) 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其中,東(dong) 北三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局地極端天氣等挑戰,今年產(chan) 糧逾2865億(yi) 斤,收獲了自2004年以來的“十九連豐(feng) ”,糧食產(chan) 量連續多年占全國總產(chan) 量的20%以上,在大國糧倉(cang) 中持續貢獻著東(dong) 北擔當。
東(dong) 北連年豐(feng) 收背後,是黑土地上新科技日益湧現,協作鏈層出不窮,新農(nong) 人意氣風發,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新品種,科技煮香“中國飯”
寒冬時節,遼寧省農(nong) 科院水稻研究所內(nei) 正在進行一場“大考”,幾百個(ge) 品係的稻穗一字排開,研究員鄭文靜和團隊成員忙著數粒數、量穗長、看米質……一穗一穗過關(guan) 。優(you) 勝的品種將在明年春天進入“試用期”,開始新一輪的考核。
一粒良種,來之不易。今年10月,沈陽新民市馬糖坊村傳(chuan) 來好消息,水稻研究所培育的稻種“遼粳419”畝(mu) 產(chan) 達788.8公斤,實現增產(chan) 130多公斤。望著豐(feng) 收的稻田,村民們(men) 喜笑顏開:“千算萬(wan) 算,不如良種合算。”
國無農(nong) 不穩,農(nong) 以種為(wei) 先。種業(ye) 振興(xing) ,是握緊農(nong) 業(ye) “芯片”的關(guan) 鍵。
去年年初,吉林省開展了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yu) 收集,共收集保存作物種質資源2946份,為(wei) 育種創新提供了種質基礎。遼寧、黑龍江也陸續出台政策,鼓勵科研院校、種業(ye) 企業(ye) 聯合起來,資源共享、優(you) 勢互補、強強聯手,種業(ye) 市場活力滿滿。
創新在加速。“原來培育一個(ge) 水稻品種需要5年,現在2至3年就夠了。”黑龍江省慶安源升河寒地水稻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研究員臧大鵬說,他們(men) 與(yu) 科研院所共建工作室,預計明年新參試報審的品種將達43個(ge) 。
品種在增多。遼寧省自2016年為(wei) 品種審定開通綠色通道,每年審定的主要農(nong) 作物品種從(cong) 原來的幾十個(ge) 增至300餘(yu) 個(ge) 。吉林省2年內(nei) 審定通過了500餘(yu) 個(ge) 玉米、水稻和大豆新品種。
規模在擴大。10多年前,吉林省鴻翔農(nong) 業(ye) 集團鴻翔種業(ye) 有限公司還是一家種子經銷商,近年來已實現年生產(chan) 玉米種子6000萬(wan) 斤,品種推廣覆蓋全國26個(ge) 省份。
種優(you) 則物豐(feng) ,糧安則民安。在黑龍江省富錦市,許多種稻大戶之前引進日本品種,這幾年紛紛換成既能抗病抗倒伏,單產(chan) 產(chan) 量也高的國產(chan) 種子。
廣袤的東(dong) 北大地上,一台台智能農(nong) 機奔騰輾轉,一架架植保無人機空中作業(ye) ,一項項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的新技術接連運用……“中國飯”因科技含量而煮得更香。
新協作,讓東(dong) 北糧搭上時代“快車”
在遼寧省鐵嶺縣蔡牛鎮張莊合作社院內(nei) ,堆成小山的玉米在陽光照射下,金黃耀眼。這家集產(chan) 、供、銷經營模式於(yu) 一體(ti) ,帶動3000多名農(nong) 民抱團合作的合作社,是東(dong) 北農(nong) 業(ye) 創新協作的典型代表。
依托土地廣袤、平原較多的優(you) 勢,東(dong) 北三省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領先全國。隨著數字化、智能化浪潮,東(dong) 北人探索種、管、收、儲(chu) 、運等環節的新協作,提升農(nong) 業(ye) 現代化水平,讓東(dong) 北糧搭上時代“快車”。
——數字賦能,資源聚合在增強。
吉林四平市鐵東(dong) 區小塔子村,永發農(nong) 機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一塊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各地塊的農(nong) 業(ye) 氣象信息。“現在手機就是新農(nong) 具,數據成了新農(nong) 資。”合作社負責人王大勇說,利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雲(yun) 平台”,他們(men) 夏季科學種田、高效管理,秋季調度農(nong) 機、檢測作業(ye) 軌跡,冬季監控儲(chu) 糧、下達發運任務,照顧到了生產(chan) 、經營、管理的方方麵麵。
在北大荒集團,無人種田、無人收割等智慧產(chan) 糧方式已大量應用。今年秋收,北大荒集團洪河農(nong) 場有限公司應用的無人駕駛割曬機,可在農(nong) 田裏自動前進、轉彎、倒車,作業(ye) 流暢高效。洪河農(nong) 場技術員趙華宇說,5G、北鬥導航、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和服務團隊的加盟,形成了各方支撐糧食生產(chan) 的合力。
——代管代儲(chu) ,種糧服務在增多。
黑龍江北安市趙光村有耕地2.43萬(wan) 畝(mu) ,今年2.2萬(wan) 畝(mu) 全程托管給了北大荒集團趙光農(nong) 場有限公司。從(cong) 播種到收獲,作物生長全程都由公司負責,規模化經營提高了生產(chan) 效率,每畝(mu) 大豆由此增產(chan) 六七十斤,農(nong) 民純收益由此增加不少。
黑龍江省實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整省推進,開展“墾地合作”,今年全程托管服務麵積超3000萬(wan) 畝(mu) 。
在吉林省梨樹縣,7座糧食產(chan) 後服務中心可安全儲(chu) 糧超12億(yi) 斤,占全縣玉米產(chan) 量近三分之一。“這很好地解決(jue) 了農(nong) 民存糧‘無地方、無設施、無技術’難題。”梨樹縣商務局倉(cang) 儲(chu) 規劃科科長宮軍(jun) 說。
——“訂單”生產(chan) ,供需鏈條在增密。
在遼糧集團的合作糧庫沈陽法庫縣秀水糧庫,工作人員正組織2000噸玉米陸續入庫,準備春節前經港口發往南方用糧企業(ye) 。“這是農(nong) 戶在春播前與(yu) 南方用糧企業(ye) 簽訂的保底收購訂單。秋收時,糧食直接就近送達指定糧庫,協同交通部門運往南方。” 糧庫相關(guan) 負責人李東(dong) 說,訂單式生產(chan) 讓東(dong) 北糧搭上了“快車”,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更高了。
吉林省種糧大戶侯剛今年也與(yu) 當地糧食加工企業(ye) 簽訂了售糧協議。“現在是物流、儲(chu) 存、烘幹等企業(ye) 聯合為(wei) 農(nong) 戶服務,小農(nong) 戶直接對接大市場,農(nong) 民增收更有保障。”
新農(nong) 人,挖掘“黑色寶藏”新潛能
今年夏汛,遼寧個(ge) 別農(nong) 田積水偏多,植保成了難題。法庫縣的梁日鵬操作無人機在玉米地上空來回穿梭,一天就完成200畝(mu) 田的打藥作業(ye) 。
畢業(ye) 於(yu) 沈陽農(nong) 業(ye) 大學的梁日鵬,2016年看準了農(nong) 業(ye) 服務的潛力,成了3萬(wan) 畝(mu) 耕地的貼心“管家”。“我們(men) 講究的是科技種田,平均每畝(mu) 地要比傳(chuan) 統種植增產(chan) 200斤左右。”梁日鵬說。
新農(nong) 人有技術,有視野,有魄力,有無限的可能性。他們(men) 或挖掘黑土潛力,科技種田實現增產(chan) ;或直播帶貨,擴大市場知名度;或打通產(chan) 業(ye) 鏈條,成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的“生力軍(jun) ”。
陳雨佳的家鄉(xiang) 在黑龍江省寧安市上官地村,當地是優(you) 質“石板大米”主產(chan) 區。陳雨佳辭去工作回鄉(xiang) ,從(cong) 抖音直播帶貨,到擴大有機種植麵積,再到養(yang) 殖稻田鴨和稻田小龍蝦……陳雨佳幹得風生水起,今年承包的200畝(mu) 有機稻田,插秧前就被認購一空,預售款接近400萬(wan) 元。
近年來,吉林省先後出台多個(ge) 專(zhuan) 項政策文件,多方位為(wei) 返鄉(xiang) 創業(ye) 人員提供支持。
呼喚“雛雁”歸鄉(xiang) ,也讓“頭雁”當家。2022年,遼寧啟動的“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班”已培訓1.4萬(wan) 餘(yu) 人,通過考核的學員將有機會(hui) 享受農(nong) 業(ye) 信貸、高職入學、市場對接等幫扶。2021年,該培訓班約有80位農(nong) 民獲得高職擴招錄取資格。
“現在種地不能蠻幹傻幹,要用新知識新技術武裝頭腦。”遼陽市種糧大戶何峰說,他去年在培訓班上了解了一些水稻高產(chan) 品種,今年試種效果很好,每畝(mu) 增產(chan) 200多斤。
12月7日,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24名農(nong) 民評上了初級職稱,成為(wei) 全縣首批鄉(xiang) 村技術員。遼寧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科教處一級調研員劉獻說,他們(men) 有的是種了半輩子地的“好把式”,有的則是懂新技術的大學生,都擔負起向村民傳(chuan) 授技術的重任。
黑土地上這些懂技術、善經營、能致富的糧食生產(chan) 新農(nong) 人,既實現了自我,也帶動了鄉(xiang) 親(qin) ,更譜寫(xie) 了希望。(記者王炳坤、鄒明仲、武江民、薛欽峰、黃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