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多所大學書記校長熱議:如何讓青年科學家敢於坐冷板凳

發布時間:2022-12-19 16:1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如何讓青年科學家有“敢於(yu) 坐冷板凳”的勇氣和毅力?這是第二屆“青年科學家502論壇”上,多所大學的書(shu) 記校長圍坐在一起時熱議的話題。

  “我們(men) 要用好的評價(jia) 體(ti) 係、強有力的資源支持,讓青年不是在冬天——而是在夏天坐冷板凳。冬天坐冷板凳,是坐不住的,但是到了夏天,大家都願意坐冷板凳。隻過夏天、不過冬天,我們(men) 的基礎研究就搞上去了。”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感慨道,“基礎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

  前不久,南方科技大學、騰訊公司共同主辦了“青年科學家502論壇”,在論壇的“校長圓桌”環節,薛其坤和東(dong) 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哈爾濱工業(ye) 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傑才,上海科技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儒新,大灣區大學(籌)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廈門大學校長張宗益,一起圍繞如何“引導、支持從(cong) 事基礎研究的青年教師,甘坐冷板凳、探索長周期重大科學問題”等議題展開討論。

  此前一天,2021-2022年度“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線上舉(ju) 行。“青年科學家502論壇”正是為(wei) “科學探索獎”獲獎人提供的高水平、跨學科的學術交流平台。此次論壇的主題是“聚焦原創,突破邊界”,旨在通過搭建科學家代際之間、領域之間的交流平台,瞄準“從(cong) 0到1”的原始創新,鼓勵跨領域、跨學科的交叉研究合作,支持青年科學家的成長與(yu) 發展。

  就像薛其坤在開幕致辭時提到的那樣,論壇名字中的“502”,不僅(jin) 僅(jin) 是指向“50人”這個(ge) 獲獎者的數目,還指向了“50年”這一期許,是“對未來科技產(chan) 生重大影響,為(wei) 人類的進步提供答案”的一種可能。

  大學這一聚集了優(you) 秀科學家、培養(yang) 優(you) 秀人才的地方,如何在新時代迎接新挑戰,是每一位書(shu) 記校長在思考的事。韓傑才感慨,高校裏不少年輕人很容易把熱點問題當作基礎問題來研究,追求“寫(xie) 文章快”或是“引用次數多”,這一認知需要轉變。

  讓田剛更為(wei) 憂心的是,當前不少高校的人才培養(yang) 機製具有單一性,人才培養(yang) 應該注重知識體(ti) 係的完整性。此外,對學生的評價(jia) 體(ti) 係也應該有所創新,例如可從(cong) 興(xing) 趣、對研究的執著、對整個(ge) 知識麵的掌握、創新性想法等方麵進行綜合評價(jia) ,進一步助力培養(yang) 創新性人才。

  “對年輕人的培養(yang) 不能著急,要把基礎打好,至少在幾個(ge) 學科上都有較好的造詣,才能在今後的發展中更快適應新環境,更好地進行科技創新。好的基礎、完整的知識體(ti) 係,對學生培養(yang) 是非常重要的。”田剛說。

  在培養(yang) 青年人才方麵,張宗益認為(wei) ,要為(wei) 青年人才營造良好的氛圍、創造合適的機會(hui) ,還要提供足夠的激勵因素,鼓勵青年以百米衝(chong) 刺的速度往前衝(chong) 。

  他說,要給予青年科學家,尤其是外來青年人才平等的學術話語權,營造民主、平等的氛圍。要從(cong) 地方政府、頭部企業(ye) 、相應的科研院所等方麵促進合作,匯聚各方資源,引領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於(yu) 探索,寬容失敗。

  韓傑才表示認同,並呼籲加大對平台、經費、政策等資源的投入,讓青年科學家有更多“敢於(yu) 坐冷板凳”的勇氣和毅力。

  “我呼籲每一位掌握資源的企業(ye) 家、大學校長和政府領導,把更多的資源用於(yu) 對基礎研究的支持。這一步走出去,也許我們(men) 的基礎研究、原創性突破就會(hui) 越來越多。”韓傑才說。

  陳十一提到,近年來,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西湖大學等新型研究型大學發展迅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高等教育都將圍繞著“科教、人才、創新”這3個(ge) 重要的方麵發力。

  李儒新介紹,上海科技大學作為(wei) 中國科學院與(yu) 上海市政府共同舉(ju) 辦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每年有80%的本科生從(cong) 大一開始就進入到實驗室,有10%的本科生在大學期間就能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收獲科研成果。

  “在學生培養(yang) 方麵,我們(men) 注重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yang) 方式,例如學院下麵不設置學係,在課程設計方麵,將基礎學科和課程進行全麵的安排,發揮學科交叉融合的特色。”李儒新說。

  他還提到,許多高校都承擔著建設和運行大科學裝置的重要責任,這為(wei) 培養(yang) 多學科交叉的人才提供了機會(hui) 。“我們(men) 培養(yang) 多學科交叉的人才,能夠為(wei)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同時,大科學裝置建成之後麵向的用戶是多元化的,也包括海外用戶,這對開展國際合作與(yu) 交流、創新人才培養(yang) 都很大的幫助”。

  長期以來,回答好“錢學森之問”是大學的重要使命,而傑出創新人才培養(yang) 的困境究竟該如何突破?談及這個(ge) 問題,薛其坤思考良久。

  “在人才培養(yang) 方麵,無論是破解‘錢學森之問’,還是優(you) 秀人才的培養(yang) ,我們(men) 首先要立足時代,立足世界科研前沿,立足國家重大需求,在這個(ge) 方向上部署我們(men) 的課程、學科、科研,這是學校需要認真考慮的。”薛其坤說。

  論壇上,由“科學探索獎”獲獎人提出並投票產(chan) 生的2022年度“十大基礎研究關(guan) 鍵詞”發布,體(ti) 現出以獲獎人為(wei) 代表的中國傑出青年科學家群體(ti) ,對未來科技發展的前瞻研判,和對“從(cong) 0到1”的原始創新的不斷探索。

  “科學探索獎的精神就是強調基礎研究。”陳十一說,中國教育不僅(jin) 要做大,同時也要堅持創新、做個(ge) 性化的研究,如何平衡既有大的貢獻,又有新的個(ge) 別的研究,這是中國高等院校在今後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問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