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西延高鐵設計團隊:在黃土高原上護航“紅色高鐵”
“貫通啦!貫通啦!”12月9日上午,凜冽的寒風中,陣陣歡呼聲從(cong) 位於(yu) 陝西北部黃土高原上的西延(西安-延安)高鐵新延安隧道建設現場傳(chuan) 來。經過1063天的連續攻堅奮戰,這座西延高鐵上的全線重點控製性工程順利貫通。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帶著老區人民的殷切期盼,由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總體(ti) 勘察設計的西延高鐵,正沿著陝西版圖的主脊梁,從(cong) 關(guan) 中地區向陝北地區鋪建。
這是一條意義(yi) 非凡的“紅色高鐵”。西延高鐵總設計師劉文濤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作為(wei) 延安革命老區的首條高鐵,全長300公裏的西延高鐵線路自西安東(dong) 站引出,串聯起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富平、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照金、洛川會(hui) 議舊址、革命聖地延安等地,“這一個(ge) 個(ge) 耳熟能詳的名字,無不鐫刻在黨(dang) 的曆史豐(feng) 碑上,西延高鐵將它們(men) 更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設計這條“紅色高鐵”的正是劉文濤和他的團隊——34名來自線路、站場、地質、路基、橋梁、隧道、環保等不同專(zhuan) 業(ye) 的優(you) 秀工程師。他們(men) 平均年齡30多歲,最小的26歲。從(cong) 先期勘測的風餐露宿,到規劃設計的挑燈夜戰,再到配合施工的精益求精,這支朝氣蓬勃的隊伍正在以不懈奮鬥助力我國高鐵事業(ye) 的快速發展。
作為(wei) 西延高鐵的設計“總當家”,劉文濤每天的手機通話記錄有100多個(ge) 。白天,他忙著處理項目的外部對接,具體(ti) 協調推進工作;到了傍晚,已是口幹舌燥的他還要具體(ti) 指導各專(zhuan) 業(ye) 設計方案、撰寫(xie) 匯報材料、梳理近期工作要點。
這樣的工作節奏是西延高鐵設計團隊的常態。對設計團隊橋涵專(zhuan) 業(ye) 的負責人王旭陽來說,不斷“後退”的發際線是自己“不負青春的證明”。
西延高鐵穿行的黃土高原,梁峁相接、溝穀深切、土質鬆散,複雜的濕陷性黃土結構是“世界性建設難題”。不僅(jin) 如此,動輒百米的地勢高差、大範圍的煤礦采空區,以及國家級文物古跡、黃土地質公園、飲用水源保護區等,都使這一線路的勘察設計挑戰重重、難上加難。
僅(jin) 以橋梁設計為(wei) 例,2021年上半年,團隊集中攻堅的銅延(銅川-延安)段橋梁施工設計,橋梁長度占線路長度的12%,完成後的圖紙裝滿了一卡車。最近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的西銅(西安-銅川)段施工圖設計,橋梁占比高達83.2%,且包含多處特殊結構、車站橋設計。
這樣巨大的工程量通常要花費6個(ge) 月才能完成,但建設團隊需要在不到兩(liang) 個(ge) 月內(nei) 爭(zheng) 分奪秒、高效完成,並且質量容不得半點馬虎。
為(wei) 保證如期高質量完成設計任務,由橋梁一所28名隊員組成的橋梁設計組青年突擊隊迅速成立。1個(ge) 多月、不分晝夜,每名隊員的辦公室都備有軍(jun) 用床——困了打個(ge) 盹,起來再幹;餓了吃快餐,接著再拚。
去年3月,正值銅延段即將開工的關(guan) 鍵時刻,連續加班多日的王旭陽正在電腦前畫圖,突感一陣眩暈,等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的右側(ce) 身體(ti) 已經麻木,右耳也近乎失聰。原來,長期的高強度伏案工作導致頸椎病複發,醫生建議他臥床休息。
但高鐵就要開工,現場還在等圖施工。王旭陽強忍病痛,套上理療儀(yi) ,硬是又扛了兩(liang) 個(ge) 月,按期完成了供圖任務。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黃土高原上,用於(yu) 勘測的設備被凍到頻頻死機,隊員們(men) 幹脆把設備揣進懷裏,爬冰臥雪、收集數據;為(wei) 實現在洛川上塬設站,隊員們(men) 要對海量的備選方案進行勘測論證,優(you) 中選優(you) ;隧道掘進現場突發險情,隊員們(men) 冒著塌頂危險,深入一線衝(chong) 鋒搶險……
正是憑借著這股敢吃苦、善創新的精神,該團隊為(wei) 西延高鐵創造出多個(ge) 令人讚歎的設計亮點。
針對選線範圍大、黃土滑坡密布的特點,西延高鐵在國內(nei) 首次采用了“大場景”三維立體(ti) 遙感及數字正射影像圖解譯技術。這項由鐵一院自主研發的勘察技術,能高效查明各類黃土滑坡的分布範圍、規模及性質,從(cong) 而歸納分析其成因機理、發育規律及發展潛勢。僅(jin) 在銅川至延安段5300平方公裏範圍內(nei) ,就圈繪滑坡9000餘(yu) 處,為(wei) 項目選線及工程設置提供了可靠依據。
由於(yu) 地處黃土梁峁溝壑區,穿越地段不良地質體(ti) 多,西延高鐵的165.5公裏隧道中,高風險隧道占比達61.43%。項目團隊展開多項科研課題研究,接連攻克多個(ge) 技術難題,推動了軟弱圍岩隧道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造技術的升級。
西延高鐵沿線城市多位於(yu) 狹窄的溝穀或殘缺塬麵上,相鄰縣城間高差巨大,有些達到三四百米,給站位選擇帶來極大困難。設計團隊突破常規,通過適當展線,並局部采用“30‰坡度”的方法,克服了縣城間的百米高差,在有效降低橋梁高度的同時,最大程度靠近城區設站,從(cong) 而成功實現了“縣縣設站”,滿足了老區人民快速出行的需求,極大提升了高鐵建設的經濟、社會(hui) 效益。
不僅(jin) 如此,團隊還設置相關(guan) 聯絡線工程,使西延高鐵實現了互聯互通、多點發車功能。這意味著西安北站、西安東(dong) 站均將開通去往延安方向的動車組列車,延安也可實現與(yu) 北京、鄭州、武漢、重慶、銀川、成都6個(ge) 方向的跨線通行。
根據劃定的時間表,2025年10月,西延高鐵將全線貫通。屆時,西安至延安的運行時間將從(cong) 兩(liang) 個(ge) 半小時縮短至1小時左右。作為(wei) 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八縱八橫”包(銀)海高速鐵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延高鐵還將形成縱貫我國西部地區的南北快速客運大通道,成為(wei) 保證“一帶一路”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基礎設施。作為(wei) 西延高鐵的建設者,劉文濤和同事們(men) 立下誓言:“我們(men) 將繼續以責任擔當、一流技術建設這條‘紅色高鐵’。”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海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