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麵把握時代主題新特征、青年使命新內涵和青年工作新命題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要在全麵把握上下功夫。”我們(men) 必須在學深悟透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的基礎上,全麵把握時代主題的新特征、青年使命的新內(nei) 涵、青年工作的新命題,不斷增強做好黨(dang) 的青年工作的主動性和責任感,提升破解問題的精準度和工作的有效性。
以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全麵把握時代主題的新特征
每個(ge) 曆史時期、曆史階段都有其特定的時代內(nei) 容和時代特征,所有曆史演進都無一例外地既有延續性又有變革性。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發展所麵臨(lin) 的時代環境作出三個(ge) 基本判斷:一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又一次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二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前途光明,任重道遠,未來五年是開局起步的關(guan) 鍵時期。三是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
麵對新的形勢和任務,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規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規律、人類社會(hui) 發展規律的認識,其戰略應對呈現一係列新特點。中國的現代化作為(wei) 後發式現代化,是裹挾著對外來挑戰的回應而展開的,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麵對的是一個(ge) 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於(yu)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縱觀世界文明發展史,政治領導是決(jue) 定現代化進程的首要因素。麵對各種風險挑戰,我們(men) 必須堅決(jue) 維護黨(dang) 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使黨(dang) 始終成為(wei) 風雨來襲時全體(ti) 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發展是黨(dang) 執政興(xing) 國的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當前,我國社會(hui) 事業(ye) 大部分領域“有沒有”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jue) ,“好不好”的問題更加突出。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主,在完善社會(hui) 治理體(ti) 係中努力實現公平、正義(yi) 的價(jia) 值追求。未來的競爭(zheng) 實質是科技競爭(zheng) 、人才競爭(zheng) ,必須大力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強化現代化人才支撐。
以上風險挑戰新走勢和戰略應對新特點的諸要素,共同構成時代主題的新特征。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hui) 經過十年發展,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54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114萬(wan) 億(yi) 元,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到18.5%,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時代主題的新特征既體(ti) 現了不以人的意誌為(wei) 轉移的曆史必然性,又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下先手棋、打主動仗的曆史主動性,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指明了前進方向,開辟了廣闊前景。
以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全麵把握青年使命的新內(nei) 容
沒有青年,曆史何以延續?沒有青年,現代化何以可能?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際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不同的曆史背景和時空又賦予那個(ge) 時代的青年們(men) 以不同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曆史使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閉幕後到河南考察時強調,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men) 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曆史的豐(feng) 碑上。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也就是一兩(liang) 代人的事,我們(men) 正逢其時、不可辜負,要作出我們(men) 這一代的貢獻。
當然,青年使命不是自發被感知,也不是自發實現的,青年使命來源於(yu) 時代召喚,來源於(yu) 黨(dang) 的要求。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使命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這就規定了新時代青年的使命任務必然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團結奮鬥。
具體(ti) 來講,新時代青年使命的新內(nei) 涵從(cong) 四個(ge) 維度得以呈現:一是保持高度的政治認同,深刻領悟“兩(liang) 個(ge) 確立”的決(jue) 定性意義(yi) ,不斷增強“四個(ge) 意識”,堅定“四個(ge) 自信”,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二是擔負時代賦予的新任務。新任務涉及各行業(ye) 各領域,比如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練就駕馭高水平市場經濟的本領,在科教興(xing) 國戰略實施中提升科技創新力和人才支撐力,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過程實現有序政治參與(yu) 等。三是發揚鬥爭(zheng) 精神,敢於(yu) 鬥爭(zheng) 、善於(yu) 鬥爭(zheng) 。在大是大非麵前敢於(yu) 亮劍,在矛盾衝(chong) 突麵前敢於(yu) 迎難而上,在危機困難麵前敢於(yu) 挺身而出,在歪風邪氣麵前敢於(yu) 堅決(jue) 回擊。四是堅定走向世界,發揮青年在外交領域中的獨特優(you) 勢,廣交朋友,講好中國故事,參與(yu) 全球治理。
從(cong) 整體(ti) 上看,新時代青年的精神狀態呈現為(wei) “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鬥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念更加堅定”,這是擔當新的使命任務的重要基礎。對於(yu) 青年個(ge) 體(ti) 來講,人生之路從(cong) 來就不是筆直的,要在社會(hui) 化進程中不斷錘煉意誌力、堅忍力、適應力,調整社會(hui) 角色衝(chong) 突,拒絕躺平,發揮個(ge) 人潛能,努力突破所謂的“板塊固化”和“內(nei) 卷”,走出自我世界,走向人生精彩,實現從(cong) 職業(ye) 到事業(ye) 的跨越,達成個(ge) 人價(jia) 值與(yu) 使命擔當的有機統一。
以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全麵把握青年工作的新命題
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語境下,黨(dang) 的青年工作是指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由相關(guan) 部門、組織和機構共同實施,以青年群體(ti) (14-35周歲)為(wei) 主要工作對象,通過一係列政策、機製組織青年參與(yu) 現代化建設和國家社會(hui) 事務,引導青年認同執政黨(dang) 的意識形態,服務青年成長成才普遍需求的工作。共青團、青聯、學聯等青年組織是黨(dang) 的青年工作的重要載體(ti) 和力量。在黨(dang) 政大局的框架下,黨(dang) 的青年工作具有經常性、基礎性、戰略性。從(cong) 內(nei) 在屬性來看,黨(dang) 的青年工作具有政治性、群眾(zhong) 性、未來性。新時代黨(dang) 的青年工作要對標兩(liang) 個(ge) 目標:一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建設需要什麽(me) 樣的青年、怎樣培育這樣的青年。二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需要什麽(me) 樣的青年組織,怎樣建設這樣的青年組織。這兩(liang) 大目標互為(wei) 前提和因果,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從(cong) 政治學的視野來看,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生成青年工作若幹新的重大命題: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引領青年高度政治認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共青團成為(wei) 組織青年永久奮鬥的先鋒力量;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過程中引導青年實現有序政治參與(yu) ;在全麵建設現代化國家具體(ti) 實踐中強化培育現代化建設人才;在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築牢服務青年的生命線;以黨(dang) 的自我革命為(wei) 引領,深化共青團改革和現代治理;人類文明新形態視閾下中國青年運動的戰略性地位更加凸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過程中全麵發揮中國青年對外交往的基礎性作用。這些重大命題構成了黨(dang) 的青年工作理論的框架內(nei) 容,進而衍生出一些重要的研究課題,比如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理論青年化闡釋的機理和路徑研究,5G時代有效動員青年機製的生成邏輯研究,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與(yu) 新時代青年現代人格塑造研究,全麵從(cong) 嚴(yan) 治團與(yu) 基層共青團活力空間生成研究,建構新時代中國青年政治組織發展理論框架研究,等等。
所有這些既是重要的理論問題,又是重大的實踐問題。在具體(ti) 探索中,黨(dang) 的青年工作要把握幾個(ge) 基本原則:一是堅持黨(dang) 的集中統一領導與(yu) 依法依章程獨立自主開展工作相結合,二是堅持引領青年與(yu) 尊重青年主體(ti) 地位相結合,三是堅持服務青年與(yu) 服務大局相結合,四是堅持頂層設計與(yu) 底層邏輯相結合。總之,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要原原本本學,聯係實際學,帶著問題學,把心得體(ti) 會(hui) 和學習(xi) 成果轉化為(wei) 強大精神動力,進一步推動共青團工作全方位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大格局。
【作者係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課題組負責人、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