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越來越多的被服務者成為誌願者 守望相助 將“孤島”連成“大陸”

發布時間:2022-12-21 17:0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這幾天,北京市豐(feng) 台區一名正在發燒的居民遇上隔壁裝修,不堪其擾,他找12345、居委會(hui) 進行調解後,內(nei) 心仍煩躁不安,於(yu) 是撥通了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蘇水琴的電話。

  “他需要的是被看見。”蘇水琴所在的青年心理谘詢誌願服務隊,由團豐(feng) 台區委聯合北京市雲(yun) 家心理社會(hui) 工作事務所和中鼎社會(hui) 工作事務所建立。他們(men) 在網上公開了自己的電話號碼,為(wei) 疫情期間麵臨(lin) 情緒困擾的來電者提供幫助,陪伴他們(men) 走出情緒低穀。

  親(qin) 子矛盾、工作困擾、對“中招”的恐慌,一係列情緒都在這一時期被放大。一些跨區、甚至跨省的谘詢熱線打來。蘇水琴說,自己要幫助一些居民普及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的區別,通過評估為(wei) 對方提供調節情緒的有效方法。她引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一句話說,“人的一生需要被理解,需要被看見”。

  在鄰裏的守望相助中,越來越多人的實際需要“被看見”。

  “請問誰家還有富餘(yu) 的抗原試劑盒嗎?可以賣我幾個(ge) 嗎?非常感謝!”家住北京市東(dong) 城區的王女士在社區樓門群裏求助。5分鍾後,一位鄰居回複:“過來拿吧,我放在門口早餐奶箱裏了。”王女士想加鄰居的微信轉錢過去,對方卻隻說:“都是鄰居,先拿去用!”

  在北京,一個(ge) 個(ge) 這樣的“共享平台”正在自發形成。這些平台是活躍在東(dong) 城區的線上“小院議事廳”,是西城區隨放隨取的免費共享小藥箱,是一個(ge) 個(ge) 小社群……在不少微信群裏,人們(men) 一句句關(guan) 切的話語、一次次主動的幫忙救急將溫暖不斷傳(chuan) 遞。社區幹部、誌願者穿針引線,承擔起小單元裏的資源統籌。

  曾經的“防控群”變成“互助群”,讓居民從(cong) 一個(ge) 個(ge) “孤島”連接成“大陸”。在朝陽區三間房地區定西南裏社區的“陽光互助群”裏,有物業(ye) 、社區工作人員、轄區藥店工作人員、附近蔬果店的老板,還有具備一定醫學知識的誌願者、心理谘詢師等。

  一位家住北京市西城區的居民聯係到定西南裏社區的虛擬社工“福寶”,稱自己80多歲的母親(qin) 住在定西南裏社區,希望給母親(qin) 送點藥,自己“陽了”過不去。社工將求助信息發在群裏。居民馬藝華很快回應說,家中有藥,“我下樓送一下就可以,不用等跑腿閃送”。

  馬藝華也是互助的受益者,“前幾天,我‘陽’的時候沒有抗原,是鄰居分給了我,我想給錢的時候,對方不要”。

  12月20日,有20多個(ge) 大V、博主在微博轉發了這個(ge) 故事,呼籲左鄰右舍傳(chuan) 遞溫暖。

  在朝陽區垡頭街道北焦社區群裏,有居民急切地詢問道:“不知道吃啥藥,是感冒藥還是退燒藥,能不能給點建議?”一些已經康複的鄰居熱心解答,用親(qin) 身經曆提供用藥建議。還有居民轉發科普消息,幫助大家緩解焦慮。得到幫助的居民主動提出,家中有車輛可以供鄰居外出就醫使用。

  特殊時期,老人成為(wei) 最脆弱的群體(ti) 。西便門東(dong) 裏社區助老特需服務隊的誌願者采取“一對一”結對的方式,為(wei) 空巢老人、獨居老人提供專(zhuan) 屬服務。

  在海澱區,雷霆應急救援誌願服務隊隊長趙偉(wei) 介紹,這段時間,誌願者就近、就便,為(wei) 鄰居和社區的老人送抗原試劑盒和藥品。誌願者王雪梅還主動幫獨居老人送菜,帶老人去看病。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變化,天宮院澤眾(zhong) 社會(hui) 工作事務所誌願服務隊的服務也在不斷調整。隊長宗呈裕說:“從(cong) 11月18號至今,我們(men) 的愛心服務車隊一直駐紮在融匯社區裏,獨居老人、殘疾人家庭有外出購藥、打第四針疫苗等需求時,隨時找我們(men) ,車隊司機就住在社區。”

  前些日子,北京地區的快遞由於(yu) 運力不足一度積壓嚴(yan) 重。這兩(liang) 天,居民明顯感受到,快遞的速度恢複了。

  12月15日前後,團大興(xing) 區委、團順義(yi) 區委等發出關(guan) 於(yu) 就近參與(yu) 快遞轉運誌願服務的倡議,誌願者一呼百應。

  看到快遞轉運誌願者招募信息後,大興(xing) 區企業(ye) 誌願服務協會(hui) 誌願者孫福權立即報了名。“在新聞上看到快遞積壓,就想著自己能做點什麽(me) 。我們(men) 守在分揀線兩(liang) 端,按照各自的分區編號將快遞取下,沒一會(hui) 兒(er) 身後就堆了一座‘快遞山’,快遞從(cong) 業(ye) 人員工作壓力可真不小,太辛苦了!”上崗體(ti) 驗後的孫福權感慨。

  “去年年初疫情嚴(yan) 峻的時候,澤眾(zhong) 社會(hui) 工作事務所的誌願者支援我們(men) 融匯小區,當時我挺感動的。今年11月,小區又被封控了,他們(men) 又來到我們(men) 小區,我也主動加入進來。”誌願者李娜說。

  12月18日開始,快遞人員把貨物運到融匯小區門口,誌願者們(men) 清點完數量後,按照樓號和單元進行分類,再拉上小推車配送。李娜說:“每人每天大概上門配送30多次,很辛苦,但是我們(men) 都幹得挺起勁兒(er) 的。尤其是作為(wei) 小區裏的居民,我很高興(xing) 能為(wei) 鄰居做一點事情。”

  “原來是誌願者幫忙送的呀,非常感謝!”當鄰居們(men) 看見李娜身上的藍馬甲,他們(men) 很驚訝,並提醒李娜注意防護。

  “做好事會(hui) 上癮。”李娜說,當得到別人的一句感謝、一句認可,心裏特別溫暖。

  宗呈裕說:“團隊裏有許多人都是從(cong) 被服務者變為(wei) 誌願者,他們(men) 曾經接受過我們(men) 服務隊的服務,現在來服務更多的居民。這樣的角色轉化也是誌願精神的傳(chuan) 承。”

  本報北京12月20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