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籍在保護利用中重煥光彩
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地方展區,“全球漢籍合璧工程”相關(guan) 成果吸引不少參觀者駐足。從(cong) 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發現的係統總結16世紀初中國冶鐵技術的《鐵冶誌》孤本,到英國國家圖書(shu) 館收藏的清代舟山詩人陳慶槐所著《借樹山房詩草》稿本,這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古籍,屬於(yu) 中國大陸著錄未見或缺藏的珍貴版本和品種,具有較高的曆史價(jia) 值與(yu) 文獻價(jia) 值。把全球漢籍整理好、利用好,意義(yi) 重大而深遠。
中國古代典籍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長期以來,由於(yu) 種種原因,大量漢籍流布海外。文化和旅遊部會(hui) 同教育部實施“全球漢籍合璧工程”,以山東(dong) 大學為(wei) 實施責任主體(ti) 單位,目前已對95個(ge) 國家的1988家藏書(shu) 機構進行漢籍存藏調查,初步完成30萬(wan) 部境外漢籍的編目工作,從(cong) 中遴選並複製回歸稀缺漢籍1600餘(yu) 種。搜集整理中華古籍的“海外半璧”,不斷完善中華古文獻存藏體(ti) 係,有利於(yu) 加深人們(men) 對中華文明史的認知和理解,為(wei) 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提供助力。
推進古籍工作,搶救保護是前提。從(cong) 記錄曆史信息的帛書(shu) 簡冊(ce) 、線裝書(shu) 冊(ce) ,到包含豐(feng) 富知識的經史子集、數術方技,從(cong) 彰顯深邃智慧的四書(shu) 五經、六韜三略,到印刻世風人情的唐詩宋詞、明清小說,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然而,古籍較為(wei) 脆弱,容易因為(wei) 戰爭(zheng) 、自然災害等亡佚。加大古籍搶救保護力度,更加重視海外古籍、簡帛文獻、石刻文獻的重新發現,才能為(wei) 我們(men) 更好挖掘整理、綜合利用古代文獻夯實根基。
盛世修文,丹青著史。我國曆來將文籍“粲然大備”視為(wei) 文教興(xing) 盛的標誌,將文獻整理作為(wei) 一項基礎性文化工程。“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儒藏》等取得重大成果,《中華醫藏》《中華續道藏》等,一批典籍編纂工程有序開展;評選並公布6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累計收錄古籍13026部……不久前印發的《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就實施《永樂(le) 大典》、敦煌文獻係統性保護整理出版工程等進行部署,必將推動新時代古籍工作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古籍不能束之高閣,保護的目的在於(yu) 合理利用,要在“好用”與(yu) “用好”上下功夫。一方麵,應進一步推進古籍數字化工作,將更多原始書(shu) 影轉化為(wei) 便於(yu) 借閱的微縮膠卷、便於(yu) 檢索的電子數據庫、便於(yu) 理解的知識圖譜,讓古籍以新的形式延續生命、煥發光彩。另一方麵,應推動活化利用,不斷從(cong) 古籍典藏中汲取文化財富、精神給養(yang) 。以“全球漢籍合璧工程”為(wei) 例,它不僅(jin) 聚焦文獻整理工作,也包括全球漢學研究的深入互動。海外學者對中國文獻的研究成果、方法創新,為(wei) 我們(men) 理解傳(chuan) 統文化注入新活力;中國的成果與(yu) 各國分享,又能推動中國故事不斷走向世界。這啟發我們(men) ,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提高古籍整理研究、普及推廣水平,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jia) 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書(shu) 籍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ti) 。致力於(yu) 古代服飾的考證和複原,彰顯東(dong) 方美學魅力;以古籍版刻為(wei) 母版,設計4萬(wan) 餘(yu) 個(ge) 藝術字;收集家譜,講述代代傳(chuan) 承的家國文化……紀錄片《穿越時空的古籍》,讓人們(men) 看到古籍活化利用的不同方式。“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麵”。找到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讓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讓書(shu) 齋裏的研究被更多人看見,古老典籍必將更好走近大眾(zhong) 、滋養(yang) 心靈,為(wei) 民族複興(xing) 提供更強大的精神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