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詩歌賦予人們感知美的能力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 上官雲(yun) )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hui) 》《典籍裏的中國》等文化類節目打破“次元壁”,圈粉不少年輕人 。在網上,也有不少人樂(le) 於(yu) 尋找古詩詞中描寫(xie) 的四季、人生,“詩詞熱”頻頻出圈。
著名學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表示,詩歌賦予人們(men) 一種感知美的能力,人們(men) 將美好的辭藻、美的精神根植於(yu) 內(nei) 心,表現出一種溫柔敦厚的華彩,這就是它們(men) 對人生的影響。
詩詞背後的人生
古詩詞是近年來時常被人們(men) 提及的文化熱點之一。蒙曼在今年出版的新書(shu) 《蒙曼女性詩詞課 哲婦》中,以詩詞為(wei) 引,講述了28位女子詩詞背後的人生。
蒙曼認為(wei) ,人們(men) 在傳(chuan) 統史書(shu) 中看到的女性,往往存在於(yu) “後妃傳(chuan) ”和“列女傳(chuan) ”裏,但事實上,女性能夠影響的曆史絕不僅(jin) 限於(yu) 此。有一個(ge) 最簡單的例子:中國女性一直是勞動的承載者,在古代依然如此。唐朝曾實行租庸調製,其中絲(si) 織品就是由女性紡織的,她是以家庭的身份去繳稅。再比如宋代的曹皇後,此前由於(yu) 電視劇《清平樂(le) 》的熱播,她的知名度曾一路飆升,成為(wei) 不少觀眾(zhong) 眼中一抹溫柔的“白月光”。
蒙曼介紹,從(cong) 曹皇後的為(wei) 人處世中可以看出,她具有一種“弱德之美”,即依據自身的特點,堅守內(nei) 心想法和處世原則,以像水一樣的力量去影響那個(ge) 時代。
那選擇這些女性書(shu) 寫(xie) 對象的標準是什麽(me) 呢?蒙曼表示,書(shu) 中介紹的人物,一是要廣為(wei) 人知,二是確實在曆史上發揮了作用,第三是要有相關(guan) 的詩詞作品,或者本人有詩作流傳(chuan) ,或者別人寫(xie) 過吟誦她的作品。
“書(shu) 中所寫(xie) 的人物,我們(men) 平時知道的她,和曆史上真實的她是不是一回事?如何進行一種曆史的和情感的互動,這也很重要。”她說,書(shu) 中有些女性,有很多事情做的不得已,她的人生也不得意,但依然在努力往前走,這本身就是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洛神賦》的原型是甄夫人嗎?
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曹植所作的《洛神賦》赫赫有名。從(cong) 古至今,很多人都認為(wei) ,其中洛神的原型就是甄夫人,而甄夫人就是曹植的夢中情人。
但蒙曼判斷,相關(guan) 傳(chuan) 說可能不太靠譜,有一種說法是,這篇賦最早叫做《感甄賦》。有學者指出,《感甄賦》中的“甄”字,很可能是鄄城之“鄄”字的訛寫(xie) 。當初,曹植就是分封在鄄城。
《蒙曼女性詩詞課 哲婦》中提出一個(ge) 觀點:上述文中美麗(li) 的洛神不能和君子結為(wei) 連理,恰恰象征著曹植才華橫溢,卻被哥哥曹丕猜忌,抱負無法施展。這篇賦,正是受困於(yu) 鄄城的曹植最深沉的感慨。
由於(yu) “鄄”字和“甄”字很相似,在傳(chuan) 抄過程中慢慢變成了《感甄賦》。人們(men) 又隨之聯想到了美麗(li) 的甄夫人,腦補出一段才子佳人的動人傳(chuan) 奇。傳(chuan) 到唐朝,連大學者李善都信以為(wei) 真,幹脆將它寫(xie) 進書(shu) 中。
《洛神賦》寫(xie) 得太美了,對後世文學影響很大。“淩波微步”這個(ge) 詞,很多人是從(cong) 金庸先生的小說中知道的。但其實,蒙曼說,“淩波微步,羅襪生塵”出自《洛神賦》,描寫(xie) 了洛神美好的姿態,經過創作、轉化,“淩波微步”成了一種輕功的名字,這其實就是古典文學的魅力。
文學作品中的真善美,代表了人們(men) 的同情心和良心
民間故事中提到,王昭君入宮以後,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結果被他畫得比較醜(chou) 。聽上去很有戲劇性,但事實卻未必如此。
蒙曼解釋,曆史上,昭君就是一位宮女。有人說她的名字是王檣,“檣”字意味著她入宮的的路途中,可能有一段是水路。
“初入宮的昭君隻是個(ge) 小人物,毛延壽作為(wei) 宮廷畫師,當時要為(wei) 更得寵的人畫像,二人之間應該沒什麽(me) 聯係。”她說,依據現有史料來看,毛延壽是否真的收了賄賂,故意把王昭君畫的很醜(chou) ,其實無人知曉。
後世人們(men) 同情王昭君的命運,傳(chuan) 說中王昭君不肯賄賂毛延壽的情節,很可能就是因為(wei) 這個(ge) 原因衍生出來的。
“人類除了有理性追求外,還有情感追求、價(jia) 值追求。在價(jia) 值追求中,不僅(jin) 要求真,還要求善求美。在文學作品中,我們(men) 往往會(hui) 發現,求善和求美的取向超越於(yu) 真的取向,代表了人類的同情心和基本的良心。”蒙曼說。
很多文學作品都寄托了人們(men) 美好的願望。在她看來,曆史由事實構成,但人類這種對美和善的追求,同樣值得理解和尊重。
古詩詞中的人生智慧
對許多讀者來說,古典詩詞天然地具有韻律感,平仄格律仿佛能在心中敲起鼓點。在一些對聯中,也經常會(hui) 有“詩禮傳(chuan) 家”的字樣。
蒙曼分析,所謂詩禮傳(chuan) 家,其就是禮樂(le) 文明。詩教是一種溫柔敦厚的力量,“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人們(men) 通過詩歌將情緒表達出來,內(nei) 心也就獲得安慰了。
人們(men) 也依然可以從(cong) 古詩中汲取智慧。實際生活中,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蒙曼認為(wei) ,這是人生的常態,我們(men) 要學著接受,“人生是一個(ge) 取舍的過程。”
換個(ge) 角度說,詩歌賦予人們(men) 一種感知美的能力,人們(men) 將美好的辭藻、美的精神,根植於(yu) 內(nei) 心,表現出一種溫柔敦厚的華彩,這就是它們(men) 對人生的影響。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接受知識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蒙曼期待,人們(men) 看到喜歡的古詩可以多翻一翻,循序漸進,在心中慢慢塑造起詩詞語言的美感。(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