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兒”電視劇,讓北京更有魅力
近年來,為(wei) 加快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北京不斷深耕新耕“北京模式”,助力推出了一係列京味兒(er) 題材精品力作,其中《正陽門下》、《正陽門下小女人》、《情滿四合院》等都成為(wei) 深受觀眾(zhong) 喜愛的“京味兒(er) ”文藝作品。作為(wei) 曾參演過多部“京味兒(er) ”電視劇的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李光複對北京有著深厚的感情,對“京味兒(er) ”文化情有獨鍾,而作為(wei) “正陽門係列”的編劇、製片人和演員,“牛爺”郝金明說自己這麽(me) 多年一直在用心愛北京,在他看來,京味兒(er) 是各種地域文化在北京沉澱之後的精髓。
近日,著名表演藝術家李光複和郝金明做客人民網北京頻道“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係列訪談”,暢聊他們(men) 心中的京味兒(er) 電視劇和京味兒(er) 文化。
李光複:我心中的京味兒(er) 就是要有北京的個(ge) 性
主持人:兩(liang) 位老師能否談談,你們(men) 自己心目中的京味兒(er) 是什麽(me) 味兒(er) 呢?
李光複:我覺得京味兒(er) 就是要有北京的個(ge) 性。我是北京人藝的,北京人藝的風格裏麵的第二條,就是濃鬱的地域特色。我們(men) 創作的東(dong) 西一定要有地域特色。當然,我們(men) 也演過別的地方的戲,比如河北保定的、東(dong) 北的,是哪一個(ge) 地域的就要有哪一個(ge) 地域的特色。我們(men) 演的老北京的戲比較多,比如話劇裏麵的《茶館》《天下第一樓》《駱駝祥子》,一數數一大堆。電視劇也是,寫(xie) 北京地域文化還是有傳(chuan) 統的,比如《正陽門下》《正陽門下小女人》《情滿四合院》《傳(chuan) 奇大掌櫃》,再早一點還有《天下第一樓》等等,一數還有好多。大家都非常喜歡。喜歡它很重要的一個(ge) 就是北京的味道,越是地域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點我是深有體(ti) 會(hui) 的。
郝金明:京味兒(er) 是各種地域文化在北京沉澱之後的精髓
主持人:郝金明老師,也是大家熟悉的“牛爺”,您理解的京味兒(er) 是什麽(me) 呢?
郝金明:我們(men) 說京味兒(er) ,首先是地域。我介紹一下我自己,六輩兒(er) 的北京人,您要問一聲您祖上是哪兒(er) ?山西人。北京因為(wei) 是“都”,所以東(dong) 西南北中的人都聚集在這裏,就形成了北京地域特色。北京地域特色是什麽(me) 呢?我認為(wei) 是全國各地域的文化在北京沉澱之後澄出來的精髓。京腔兒(er) 之所以地道,因為(wei) 它非常簡潔地就能把問題講明白,非常幹練地用幾個(ge) 字就能把情緒帶到,這就是我認為(wei) 的京味兒(er) 文化的精髓。
李光複、郝金明:創作“正陽門係列”,講述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主持人:我們(men) 知道李光複老師是北京人藝的演員,演過很多話劇,也演過很多的京味兒(er) 電視劇,您覺得哪一部和您心中的老北京的感覺、印象貼合得最近呢?
李光複:要說我比較喜歡的,又比較接近的還得說是《正陽門下》。在這之前,《天下第一樓》我也演過,之後我也演過一些,我覺得《正陽門下》比較完美地貼合我心中的老北京的感覺,從(cong) 編劇到導演到製作,到演員的整體(ti) 創造,很小的一個(ge) 角色都很出彩。
主持人:郝金明老師是《正陽門下》《正陽門下小女人》的編劇、製片人,還是演員。這個(ge) 係列的電視劇非常受歡迎,我們(men) 想了解,您為(wei) 什麽(me) 要寫(xie) 這一係列的電視劇呢?
郝金明:剛才在路上,我跟李光複老師還在說,2003年拍《天下第一樓》的時候就是李老師帶著我去拍的。我們(men) 在2003年的時候就共同演過《天下第一樓》這個(ge) 京味兒(er) 戲。當時我演那個(ge) 角色是一個(ge) 老字號的掌櫃。剛才您問我為(wei) 什麽(me) 要寫(xie) 《正陽門下》,其實特別簡單,因為(wei) 我是改革開放的親(qin) 曆者,我還是這時期非常活躍的一分子,我看到了我們(men) 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因為(wei) 我知道我們(men) 的昨天,我更生活在今天,而且在寫(xie) 這部戲時候我就已經展望到了我們(men) 的明天,我們(men) 現在的幸福生活。這種創作的衝(chong) 動催得人睡不了覺,不寫(xie) 很難受。有了這個(ge) 衝(chong) 動,再跟李光複老師商量之後,我的第一稿就出來了,拿給李老師,李老師給我挑了一、二、三、四……一堆毛病,挑得我都灰心了。但是,李老師說這個(ge) 故事非常好,是故事的講法不行,要按電視劇的邏輯去寫(xie) 。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我一步一步地把這個(ge) 本子反複進行了調整,最後才呈現給廣大電視觀眾(zhong) 。後來,因為(wei) 改革開放30年,我們(men) 要講一個(ge) 北京小夥(huo) 兒(er) 怎麽(me) 走向成功的故事,在這個(ge) 定位下,我們(men) 又有了《正陽門下小女人》這部戲。到現在為(wei) 止改革開放45年了,我和李老師已經共同創作完成了《正陽門下年輕人》。
李光複:觀眾(zhong) 不需要記住我,記住我演的角色才令我最高興(xing)
主持人:您二位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演了這麽(me) 多京味兒(er) 電視劇的角色之後,會(hui) 不會(hui) 時常地從(cong) 這些人物裏找到自己的影子呢?
李光複:是的,比如說《正陽門下》《情滿四合院》,你就生活在當時那個(ge) 年代,很多東(dong) 西都會(hui) 借鑒過來服務於(yu) 這個(ge) 人物,這是一個(ge) 方麵。還有一個(ge) 更深刻的東(dong) 西,就是我向來都說每一個(ge) 人物裏麵都有我的生活態度。編劇是一度創作,導演是二度創作,而我認為(wei) ,到演員這兒(er) 是三度創作,劇本裏麵沒有完全體(ti) 現的或者已經暗示了、牽了頭了,我要用我的生活經曆、我的感受、我的判斷、我對於(yu) 時代、對於(yu) 人物的理解,我要把我的生活態度加進去。不光是京味兒(er) 電視劇,所有的戲都是這樣的。所以我特別強調,包括頒獎給我的時候,我都說我不太希望觀眾(zhong) 記住我叫什麽(me) 名字,如果觀眾(zhong) 能記住我演的那個(ge) 角色叫什麽(me) 名字才是我最高興(xing) 的。
郝金明:其實這些年輕演員都是來自東(dong) 西南北中各個(ge) 地方,並不全是北京人,李光複老師在現場忙完自己的戲之後,天天就給這些孩子們(men) 聊北京,給他們(men) 聊,你這段戲要是北京人該怎麽(me) 演,他把每個(ge) 角色全給複製一遍,讓孩子們(men) 看看。孩子們(men) 自身的形象和他們(men) 自己的創作,再加上李老師給他們(men) 講的北京人的表現狀態,最後才達到了表演的要求。
李光複、郝金明:京味兒(er) 不局限於(yu) 京城,它來源於(yu) 生活來源於(yu) 人民
主持人:說了這麽(me) 長時間的北京題材的電視劇,也有人會(hui) 擔心,北京題材的電視劇,除了北京人,其他地方的人愛看嗎?京味兒(er) 電視劇能不能走出北京,或者是能不能走出北方呢?您二位有沒有過這樣的擔憂呢?
李光複:之前有這樣的說法,我一直是反對這種說法。剛才我講了,越是地域的就越是全國的。你說你是一個(ge) 中國人,這不準確,你是中國哪個(ge) 地方的人?我是北京人,你是北京哪個(ge) 地方的?我是東(dong) 城的,你說你是東(dong) 城的,這就明確了。我是龍須溝的,龍須溝那個(ge) 北京人和東(dong) 城那個(ge) 北京人可是不一樣的。居住群落在曆史上是不一樣的,所謂東(dong) 富西貴、南賤北貧。住在東(dong) 邊的商賈人家比較多,當然也有一些官府,住在西邊的是達官顯貴,東(dong) 西城講的是官話。所以,東(dong) 西南北中整個(ge) 人群的構成不同,你就要演出那個(ge) 個(ge) 性來,包括語言都是這樣的。現在有一個(ge) 誤區,一說北京文化,老說南城,其實是不對的,甚至它的主流都不在南城,主流在東(dong) 西城。《正陽門下》寫(xie) 了關(guan) 於(yu) 古董的故事,通過古董寫(xie) 他們(men) 的家國情懷,愛國心。我在這個(ge) 戲裏麵演那個(ge) “破爛侯”,收破爛兒(er) ,實際上是一個(ge) 大收藏家。郝金明老師是收藏家,我不是,所以我還得向他討教。其中有那麽(me) 一場戲,程建軍(jun) 造一個(ge) 假,拿一個(ge) 瓶擱那,說侯爺您給瞧瞧,我一看就是假的,說您摸摸,讓我摸摸,這是不能摸的。為(wei) 什麽(me) 不能摸?這裏麵學問可大了。搞古董的,假東(dong) 西不能多摸,摸多了,手就不準了。老得要摸真的東(dong) 西。我說這劇本沒再往下寫(xie) ,我問郝老師,這詞我應該怎麽(me) 說,他讓我摸摸,郝老師說,你要說燙手啊!我就明白了,我說我怕燙手。您知道燙手是怎麽(me) 意思嗎?就是由窯裏剛燒出來的,能是古董嗎?
郝金明:一個(ge) 好的電視劇最根本的一點就是這些故事一定要來源於(yu) 生活,來源於(yu) 人民。人民在生活中體(ti) 驗過這些故事,電視劇再講出來,就活靈活現的,能讓觀眾(zhong) 說這事我遇上過,這事兒(er) 我知道,講的就是觀眾(zhong) 身邊的事兒(er) 。
李光複、郝金明:經典是共通的,是跨國界的
主持人:我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別深,當時到歐洲演《茶館》是盛況空前,您能不能給我們(men) 回憶一下那段經曆?
李光複:1979年,我們(men) 到歐洲,法國、瑞士、德國這幾個(ge) 地方演《茶館》,當時心裏一點譜沒有,法國人知道這老茶館是怎麽(me) 回事嗎?我們(men) 開幕之前還真趴到大幕邊上,往台底下看,一點兒(er) 聲沒有,心想,今兒(er) 沒觀眾(zhong) 啊?趴那縫一看,滿堂滿座。等開場演起來,該有的各種反應觀眾(zhong) 全都有。最後等到大幕合上以後,把我們(men) 嚇一跳,因為(wei) 開始“打雷”,大家都問這是什麽(me) 聲?後來翻譯說,他們(men) 是這樣,要喜歡你這個(ge) 作品,會(hui) 先跺腳,後來連跺腳再鼓掌,聽的聲最大的是跺腳,跟打雷一樣,這表示他們(men) 特別喜歡。
主持人:“京味兒(er) ”文化不僅(jin) 走出了北方,走向了全國,還走向了世界。
李光複:太多了,韓國、日本、新加坡還有歐洲很多國家,美洲的很多國家,全都去演了。每到一個(ge) 地方都是轟動性的。我們(men) 在美國演出的最後一場,票全都賣光了,台階上都坐滿了人,貼著牆站滿了人,都來看《茶館》。
郝金明:就像我們(men) 《正陽門下》和《正陽門下小女人》一樣,在海外播得好極了,我的一個(ge) 好朋友,他現在荷蘭(lan) ,也是寫(xie) 書(shu) 的,有一天深夜,興(xing) 奮地給我打來電話,他晚上看戲的時候是我沉睡的時候,他深夜給我打電話,說我們(men) 的戲太棒了!所以我就說,不存在“京味兒(er) ”戲過不了江的問題,能過江,而且在江那邊非常的熱鬧,效果非常好。所以說經典是共通的,是跨國界的。
李光複:新“京味兒(er) ”文化的核心是兼容並蓄
主持人:咱們(men) 剛才一直老在說“京味兒(er) ”、“京味兒(er) ”更多說的是老北京。咱們(men) 有沒有想過“京味兒(er) ”也有著與(yu) 時俱進的發展,你們(men) 有沒有想過現在的新“京味兒(er) ”是一種什麽(me) 味道呢?
李光複:我也演過幾個(ge) 新“京味兒(er) ”的戲,新“京味兒(er) ”加入的是什麽(me) 呢?是兼容並蓄,老北京人身上也都有這樣的特質。北京人局氣、厚道、熱情,不排外。
郝金明:東(dong) 西南北的人都往這裏來,都想在北京得到發展。您要是愛北京,把心給了北京,北京一定是敞開胸懷容納你,因為(wei) 北京人身上具備了五種氣節。第一,和氣,第二,義(yi) 氣,第三,局氣,第四,豪氣,第五,正氣。
李光複:北京有來自祖國各地、世界各地的人,方方麵麵的人才,藍領、白領等等全都匯聚在這裏,這裏是各種文化的大聚合,有碰撞,有揉和,這樣形成了一種新的北京文化,但這種文化的核心還是兼容並蓄。
主持人:說到了新時代的“京味兒(er) ”,有沒有想到過把《正陽門下》係列接下拍下去,據我所知是有新的計劃了,能否給我們(men) 透露一下呢?
郝金明:我們(men) 現在正在籌備著《正陽門下年輕人》,曆史發展到這個(ge) 階段,我們(men) 就要把故事講到這個(ge) 階段。我們(men) 今天麵對著我們(men) 美麗(li) 的北京,如此絢麗(li) 的北京,我們(men) 要知道它的“三天”,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們(men) 不能忘記昨天,而且我們(men) 是從(cong) 昨天,用我們(men) 的辛勤汗水把它打扮成今天美麗(li) 的樣子,我想這是每一個(ge) 北京人、每一個(ge) 來北京發展的中國人的共同責任。所以,我想說你愛北京吧,你用心去愛北京吧!你看我們(men) 這倆(lia) 老頭兒(er) 都是愛了北京大半輩子的人,到今天對北京一聊起來,還是這麽(me) 熱情、這麽(me) 激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