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發布時間:2022-12-23 10:14:00來源: 人民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ge) 方麵的中國特色,其中一個(ge) 重要方麵就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進一步豐(feng) 富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nei) 涵和外延,為(wei) 在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中正確處理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是人類社會(hui) 最基本的關(guan) 係,正確處理現代化進程中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說到底是要解決(jue) 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guan) 係。在200多年的現代化進程中,西方發達國家普遍走過一條先汙染後治理的道路,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帶來嚴(yan) 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人與(yu) 自然的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20世紀30年代開始,多起環境公害事件相繼在西方國家發生,損失巨大、震驚世界。

  我國是一個(ge) 擁有14億(yi) 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是現代化的後發國家。人口規模巨大和現代化的後發性,意味著我國實現現代化麵臨(lin) 更強的資源環境約束,這決(jue) 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摒棄西方發達國家大量消耗資源能源、肆意破壞生態環境、先汙染後治理的現代化老路,必須立足人口眾(zhong) 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力較弱的基本國情,探索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路。

  惟其艱巨,所以偉(wei) 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現代化的重大貢獻之一,就在於(yu) 用實踐證明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guan) 係,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jin) 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you) 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wei) 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全麵係統部署安排,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了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美麗(li) 中國”納入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把“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方略,把“綠色”納入新發展理念,把“汙染防治”納入三大攻堅戰,指引和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cong) 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經過不懈努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根基更加牢固,綠色底色不斷厚植,人民群眾(zhong) 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全黨(dang) 全國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著力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統籌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中國,為(wei) 共建清潔美麗(li) 世界作出更大貢獻!”實現現代化是一個(ge) 長期的曆史過程,生態環境修複和改善需要長期艱苦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麵臨(lin) 諸多矛盾和挑戰,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cong) 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生態環境質量同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設美麗(li) 中國的目標相比,同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要求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推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