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

發布時間:2022-12-23 10:19:00來源: 光明日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國家安全體(ti) 係和能力現代化作出了戰略部署,這是黨(dang) 的全國代表大會(hui) 報告中首次設專(zhuan) 章論述國家安全問題。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則體(ti) 現了國家安全、意識形態安全以及網絡安全的疊加集成。在互聯網這個(ge) “輿論鬥爭(zheng) 的主戰場”,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guan) 係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治安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強化經濟、重大基礎設施、金融、網絡、數據、生物、資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體(ti) 係建設”。其中就包括網絡安全保障體(ti) 係建設,報告中還強調“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ti) 係,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這對推進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提出了重要指導和要求。

  

  “宣傳(chuan) 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兒(er) 重點就應該在哪兒(er) 。”網絡已成為(wei) 我國億(yi) 萬(wan) 民眾(zhong) 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構成了影響意識形態安全的最大變量。“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問題值得高度重視,要堅決(jue) 打贏網絡意識形態鬥爭(zheng) ”。當前,我們(men) 必須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wei) 宣傳(chuan) 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把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和網絡輿論戰場上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既是我國信息技術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內(nei) 在要求。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屬於(yu) 複合型安全,其治理具有雙重屬性,不僅(jin) 涉及傳(chuan) 統安全領域,也涉及非傳(chuan) 統安全領域;不僅(jin) 涉及政治安全,也涉及文化安全。從(cong) 政治安全角度而言,掌控網絡意識形態主導權,就是守護國家的主權和政權。必須嚴(yan) 厲打擊敵對勢力借助網絡而進行的滲透、破壞、顛覆和分裂活動,堅決(jue) 打贏網絡意識形態鬥爭(zheng) 。從(cong) 文化安全角度而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網絡空間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夯實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文化基礎,釋放互聯網“最大正能量”。

  

  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是全社會(hui) 共同的責任,需要黨(dang) 委、政府、企業(ye) 、群團組織、社會(hui) 組織和廣大網民等共同參與(yu) ,共築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防線。網絡問題的複雜性、係統性,決(jue) 定了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既要始終堅持黨(dang) 的領導,又要充分發揮多元主體(ti) 的參與(yu) 作用,構建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主體(ti) 體(ti) 係。特別是由於(yu) 網絡空間主體(ti) 涵蓋政府、企業(ye) 、行業(ye) 協會(hui) 、網絡用戶等諸多利益相關(guan) 方,而這些主體(ti) 參與(yu) 網絡空間活動的立場、習(xi) 慣和行為(wei) 模式互不相同,因而明確各方權利義(yi) 務和主體(ti) 責任,是網絡安全治理的關(guan) 鍵。更好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ti) 係要在協同性上下功夫,調動不同主體(ti) 共同參與(yu) 治理。把黨(dang) 管媒體(ti) 的原則貫徹到新媒體(ti) 和網絡領域,各級黨(dang) 委堅持把維護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作為(wei) 守土盡責的重要使命。政府部門要切實履行好監管責任,依法加強對新興(xing) 媒體(ti) 和網絡的管理,構建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的多元協同機製。各級領導幹部要克服“本領恐慌”,不斷提高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和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保障能力。工會(hui) 、共青團和婦聯等群團組織應下大力氣開展網上工作,亮出旗幟、發出聲音。同時需要明確網絡運營者、網絡產(chan) 品和服務提供者等企業(ye) 以及網絡用戶的權利與(yu) 義(yi) 務。對於(yu) 互聯網企業(ye) ,要壓實主體(ti) 責任,加強行業(ye) 自律;對於(yu) 廣大網民,要善於(yu) 調動他們(men) 的積極性,動員各方麵力量參與(yu) 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充分調動各類主體(ti) 維護網絡安全的積極性和責任感,鼓勵形成捍衛網絡安全的社會(hui) 力量,為(wei) 共築網絡安全防線賦能。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要本著對社會(hui) 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要持續鞏固壯大主流輿論強勢,加大輿論引導力度,加快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ti) 係,推進依法治網。”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它是虛擬的,也是現實的;它是自由的,也是法治的。由於(yu) 網絡具有開放性、虛擬性、去中心化和廣延性等特點,網絡主體(ti) 的自由性得以張揚,對其約束性也應相應提升,決(jue) 不能讓網絡空間成為(wei) 侵蝕法治的真空地帶,決(jue) 不能讓網絡自由成為(wei) 危害人民安全的“潘多拉魔盒”。要推動依法治網、依法辦網和依法上網,積極利用法律製度和標準規範引導新技術應用,確保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有序運行。

  2017年6月,我國第一部全麵規範網絡空間安全管理方麵問題的基礎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施行。近年來,我國頒布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審查辦法》《雲(yun) 計算服務安全評估辦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信息內(nei) 容管理行政執法程序規定》等,製定了網絡安全審查和數據安全管理等規章製度。這些法規製度同時也逐步發揮起夯實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製度基礎的作用。2020年3月,《網絡信息內(nei) 容生態治理規定》開始施行。這一規定以培育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和建設良好的網絡生態為(wei) 根本目標,以網絡信息內(nei) 容為(wei) 主要治理對象,進一步推動了網絡綜合治理體(ti) 係的完善和健全。2021年11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為(wei) 了規範網絡數據處理活動和保護個(ge) 人以及組織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發布了《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這一條例對於(yu) 網絡數據安全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yi) 。除了健全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製度體(ti) 係,還要將普法和守法作為(wei) 加強法治的基礎性工作,不斷加強網絡普法宣傳(chuan) 教育,從(cong) 立法、執法、司法、普法和守法多維立體(ti) 層麵推進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體(ti) 係現代化。

  

  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必須建立和完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防控體(ti) 係。

  建立完善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防控體(ti) 係,至少要包含網絡技術體(ti) 係、網絡意識形態監測預警體(ti) 係和網絡意識形態應急處置體(ti) 係。網絡安全與(yu) 信息化是一體(ti) 之兩(liang) 翼、驅動之雙輪,核心技術則是它們(men) 的重要引擎。完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防控體(ti) 係,首先就要不斷提升網絡核心技術,要以技術對技術,以技術管技術,立足於(yu) 網絡核心技術構建網絡意識形態風險監測預警體(ti) 係和應急處置體(ti) 係。規避網絡意識形態風險離不開監測預警體(ti) 係,必須把監測預警體(ti) 係建設作為(wei) 加強和完善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防控體(ti) 係的前提和基礎所在,切實提升對網絡意識形態風險挑戰的監測預警能力。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注重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全天候、立體(ti) 式、分層次的網絡意識形態風險監測預警體(ti) 係。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治理多元主體(ti) 應加強安全信息共享,建立監測預警聯動機製,經過監測盡早發現風險,根據網絡意識形態分級預警指標體(ti) 係對風險性質、特點、影響範圍和危害程度等進行及時精準的分析和研判,確定不同的預警級別,並針對引發風險的核心問題製定和啟動應急處置方案。提高風險化解能力,對出現的網絡風險高度重視,及時對發生原因、性質類型、樣態特點等進行分析研判,做到分類處置、精準施策。此外,還要科學預測網絡意識形態發展趨勢,增強處置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製度體(ti) 製優(you) 勢,堅持管用防並舉(ju) ,方方麵麵齊動手,打好網絡意識形態鬥爭(zheng) 的主動仗。

  (作者:黎海波,係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