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我在島嶼讀書》:不炒“綜藝感”的文壇“老友記”

發布時間:2022-12-26 16:13:00來源: 羊城晚報

  《我在島嶼讀書(shu) 》雲(yun) 集文化大咖,豆瓣評分高達9分

  不炒“綜藝感”的文壇“老友記”

  羊城晚報記者 龔衛鋒

  作家餘(yu) 華、蘇童,詩人西川,旅行博主房琪在海南的分界洲島開了一間分界書(shu) 屋。他們(men) 邀請《收獲》主編程永新,當代作家葉兆言、祝勇、黃蓓佳,詩人歐陽江河,知名攝影師肖全等文化名人,以飛行嘉賓身份到書(shu) 屋做客。一幫文人會(hui) 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外景紀實類讀書(shu) 節目《我在島嶼讀書(shu) 》正在江蘇衛視每周四晚播出,文人們(men) 將他們(men) 的生活態度娓娓道來,有時談論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有時插科打諢暢聊八卦,有時暢遊海島抒寫(xie) 人生況味……目前,這檔節目在豆瓣收獲了9分的高分。

  近日,製片人顏小可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被問及《我在島嶼讀書(shu) 》是否算得上一場20世紀80年代文壇老友記時,他不置可否:“我們(men) 沒有刻意選擇這個(ge) 年代,而是他們(men) 碰巧在那個(ge) 年代湧現出來了,並在當下觸動了很多人的集體(ti) 回憶。”

  嘉賓

  餘(yu) 華拒絕了節目組很多次

  《我在島嶼讀書(shu) 》座上賓大多是中國當代文學領域的“大家”。常駐嘉賓中,餘(yu) 華憑借《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作品蜚聲中外;蘇童的《妻妾成群》《紅粉》等作品被成功影視化,他還憑借《黃雀記》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西川曾與(yu) 海子、駱一禾被譽為(wei) “北大三詩人”,曾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

  要湊齊“大家”陣容,主創團隊頗費了一番功夫。顏小可說:“我被餘(yu) 華老師拒絕了好多次,每次他都很有禮貌地跟我說,不參加電視節目、不參加綜藝。我隻能一輪輪地解釋,我們(men) 的節目不是綜藝、不娛樂(le) 。”顏小可猜想,應該是最終的節目模式打動了餘(yu) 華:“之前沒有文壇老友相聚聊讀書(shu) 感受的節目。同時,節目采用讓他們(men) 在海島開書(shu) 店的形式,能讓更多讀者輕鬆進入節目。”餘(yu) 華答應邀約後便飛到海南,顏小可去接他。他告訴顏小可:“我好久沒坐飛機了,好久沒出過門了。”

  《我在島嶼讀書(shu) 》的飛行嘉賓也都是業(ye) 內(nei) 文化大咖,大多是知名作家、批評家。談及邀請知名人像攝影師肖全當飛行嘉賓的原因,顏小可解釋:“肖全30年前拍過一組特別出名的人像攝影作品,叫《我們(men) 這一代》,裏麵有餘(yu) 華、蘇童、西川。他正好可以借節目機會(hui) ,再次跟老朋友相聚。”

  在常駐嘉賓中,還有旅行博主、主持人房琪。她不避諱自己對青春、言情小說的喜愛,麵對作家們(men) 提出對嚴(yan) 肅文學的疑問,比如“年輕人應該讀哪些經典書(shu) 籍”,顏小可不會(hui) 刻意要求她去牽引所有話題,而是保持自然狀態:“她就像作家的小妹妹或晚輩,同時又代表了互聯網生態的年輕人,不時發出自己關(guan) 心的問題,當然也允許她遊離於(yu) 作家們(men) 的談話場之外。”

  有觀眾(zhong) 在看過節目後,會(hui) 疑惑:為(wei) 什麽(me) 沒有年輕嘉賓參與(yu) ?顏小可表示,節目組都是圍繞常駐嘉賓餘(yu) 華、蘇童、西川尋找的飛行嘉賓,“找他們(men) 熟悉的朋友,要讓他們(men) 在一起有話聊”。他也表示,在後續IP開發時,節目組會(hui) 考慮擴大嘉賓的年齡維度以及時代跨度。

  製作

  作家大咖應成為(wei) 節目主料

  在《我在島嶼讀書(shu) 》製作階段,節目組就與(yu) 常駐嘉賓商量,去掉戶外綜藝節目中的任務、遊戲環節。顏小可說:“作為(wei) 一檔作家好友相聚聊讀書(shu) 的節目,其最大的魅力是他們(men) 之間的語言交流,因為(wei) 他們(men) 是最會(hui) 講故事的人。當我們(men) 不刻意設計任務環節時,這些嘉賓就沒有不適感。於(yu) 是,我們(men) 能看到他們(men) 在一起自然地說話,在島上閑逛。他們(men) 總能帶給節目組驚喜,用輕描淡寫(xie) 的方式,把一個(ge) 問題表達得非常有魅力。”

  節目一開始,嘉賓們(men) 商議為(wei) 書(shu) 屋起名。西川發揮詩人本色,起了頗具浪漫色彩的“轉念書(shu) 屋”,意為(wei) 進入書(shu) 屋,轉念之間便豁然開朗。餘(yu) 華卻不失時機地吐槽:“這太文藝了,也有可能一轉念不想看了。”最終大家以島嶼名命名書(shu) 屋為(wei) “分界書(shu) 屋”,並且約定好等歐陽江河來做客的時候題字,因為(wei) 歐陽江河的字寫(xie) 得好。顏小可說:“既然節目組沒想做綜藝,就不會(hui) 麵臨(lin) 綜藝感不強的顧慮,但他們(men) 的互動比綜藝感還珍貴。這些作家大咖不應該成為(wei) 綜藝娛樂(le) 節目的輔料,他們(men) 本身能構成好看的節目的主料。”

  麥家、劉慈欣、阿來、愛倫(lun) ·坡、柯南·道爾、列夫·托爾斯泰……《我在島嶼讀書(shu) 》每期會(hui) 有幾十位文學作家、作品被嘉賓談及。顏小可表示,這檔節目對製作團隊的文化積累是一次提升和曆練,“我不要求團隊裏每個(ge) 人都變成文化人,但起碼要變成電視導演中閱讀量比較大、積累比較厚的人。如果我們(men) 導演談到這些作家老師、他們(men) 的作品、他們(men) 感興(xing) 趣的經典作品,都說不上來一些東(dong) 西,這節目是沒法做的”。

  顏小可舉(ju) 了一個(ge) 例子:團隊在第一集核對字幕的時候,後期工作人員把蘇童說的“我們(men) 讀《我與(yu) 地壇》,就可以讀到一個(ge) 母親(qin) 在地壇公園裏喊兒(er) 子,呼喚兒(er) 子的身影”中的“身影”,打出的字幕為(wei) “聲音”。這種表達聽起來是對的,導演複核了幾輪也覺得是“聲音”。沒想到,顏小可對團隊成員說,“你把《我與(yu) 地壇》這篇文章從(cong) 頭到尾通讀一遍,而不是查一下,你就知道這裏講的不是‘聲音’,而是‘身影’”。

  理念

  讀書(shu) 和海島遊有內(nei) 在聯係

  很多人聽到《我在島嶼讀書(shu) 》的節目名會(hui) 聯想到知名紀錄片《他們(men) 在島嶼寫(xie) 作》,但顏小可否認新節目的概念同紀錄片有關(guan) :“我們(men) 當時覺得生活、景色、島嶼、讀書(shu) 等美好的事情放在一起,是一種‘1+1>2’的疊加。我們(men) 團隊學習(xi) 過《他們(men) 在島嶼寫(xie) 作》,但我們(men) 的節目最初不是從(cong) 這部紀錄片來的。”

  節目組選擇海島作為(wei) 拍攝場景,是因為(wei) 他們(men) 認為(wei) 讀書(shu) 和海島旅遊有點像:“大家都覺得應該去閱讀,但在我們(men) 的日常生活中,對於(yu) 很多人來說,真正係統性地翻開一本書(shu) 強迫自己閱讀,是有難度的;這同到島嶼旅遊一樣,大家都知道島上的風光很好,在那裏閑暇的日子一定很美好,但是真正讓你收拾行李,買(mai) 張機票飛過去,也是有難度的。我們(men) 認為(wei) 讀書(shu) 和海島旅遊有內(nei) 在聯係,所以第一季就選擇了‘島嶼讀書(shu) ’。”

  談及《我在島嶼讀書(shu) 》要傳(chuan) 達的理念,顏小可表示希望觀眾(zhong) 多讀書(shu) :“讀書(shu) 是一件可以解決(jue) 很多問題的美好的事。評價(jia) 一檔讀書(shu) 節目是否成功,就是觀眾(zhong) 看完節目後,會(hui) 不會(hui) 有翻開幾本書(shu) 去讀一讀的衝(chong) 動。希望觀眾(zhong) 在看了書(shu) 以後,能找到解決(jue) 當下煩惱的路徑。”

  《我在島嶼讀書(shu) 》的熱播也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對20世紀80年代文學思潮的追憶。選擇20世紀80年代出道的作家作為(wei) 嘉賓,是為(wei) 了打懷舊牌嗎?顏小可解釋,節目組並未刻意表達“文學與(yu) 時代”的大命題,也沒有刻意選擇步入20世紀80年代,而是“當時正值改革開放的背景,碰巧有一幫文人、作家、詩人等在那個(ge) 時代湧現出來了”。

  顏小可也表示,節目觸動觀眾(zhong) 的懷舊思潮也是一種偶然:“最近兩(liang) 年來,電視、媒介出現了觸動大家共同回憶的趨向和熱潮,我們(men) 節目裏麵出現了很多那個(ge) 年代會(hui) 提起的書(shu) ,其實是碰巧迎合了引發大家共同回憶的趨向。這和粵語歌、老電影帶給觀眾(zhong) 的回憶相似。”

  《羊城晚報》2022年12月26日第A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