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解碼中央農村工作會議 | 產業興農民富 鄉村振興擘畫新圖景

發布時間:2022-12-27 15:58:00來源: 經濟參考報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新時代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重要任務。日前召開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提出,要全麵推進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ge) 振興(xing) ”,並敲定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全鏈條升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加農(nong) 民收入等工作重點。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指出,近年來,我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並進入全麵深入推進階段。下一步,要全麵統籌推進,抓重點、補短板,將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作為(wei) 重中之重,千方百計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增添新活力,擘畫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活富裕的新圖景。

  統籌推進“五個(ge) 振興(xing) ”

  會(hui) 議在部署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時強調,要把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都轉移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上來。全麵推進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ge) 振興(xing) ”,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

  2018年,黨(dang) 中央、國務院印發《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規劃(2018—2022年)》,圍繞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明確了階段性目標和重點任務。2021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規劃》,在銜接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第一個(ge) 五年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十四五”時期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要目標任務。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農(nong) 業(ye) 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韓一軍(jun) 表示,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我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完成了規劃製定、政策體(ti) 係構建等“四梁八柱”基礎工作,各地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進入全麵深入推進階段。他指出,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ge) 振興(xing) ”是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手段。從(cong) 調研情況來看,各地“五個(ge) 振興(xing) ”的進展程度存在不同,亟需全麵統籌部署、協同推進。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國強表示,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是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總的方針。要在要素配置上優(you) 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you) 先保障,加快注入人才、技術、資本等先進生產(chan) 要素。

  “目前,人才振興(xing) 成為(wei) 各地普遍存在的一個(ge) 短板。要加快培養(yang) 當地的鄉(xiang) 土人才,並出台各種政策措施吸引大學生、農(nong) 民工、能人以及企業(ye) 家等外來人才,最大程度撬動更多資金、技術、理念等先進要素,從(cong) 而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韓一軍(jun) 說。

  實現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全鏈條升級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基礎。會(hui) 議將“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中之重”,強調要落實產(chan) 業(ye) 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chan) ”文章,依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nong) 業(ye) 多種功能、挖掘鄉(xiang) 村多元價(jia) 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xing) 業(ye) 態、樹品牌,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zheng) 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如果說發展糧食生產(chan) 、保障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安全穩定供給是國家安全的需要,那麽(me) 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就是鄉(xiang) 村發展經濟和農(nong) 民增收的需要,以及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需要。”中國社科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呈現蓬勃發展態勢,累計建成15.6萬(wan) 座初加工設施、5萬(wan) 多個(ge) 產(chan) 地冷藏保鮮設施,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轉化率達到了70.6%;各類涉農(nong) 電商超過3萬(wan) 家,農(nong) 村網絡零售額2萬(wan) 多億(yi) 元;累計創建140個(ge) 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250個(ge)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打造了一批鄉(xiang) 土特色鮮明、主導產(chan) 業(ye) 突出、質量效益較高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高地。

  記者從(cong)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獲悉,下一步,將加快製定完善鄉(xiang) 村重點產(chan) 業(ye) 提升三年行動方案,聚焦“糧油豬、牛羊奶、禽蛋魚、果菜茶”等12個(ge) 重點產(chan) 業(ye) ,組織實施七大行動,布局建設一批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

  “未來,還要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全鏈條升級,在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品牌溢價(jia) 能力,為(wei) 農(nong) 民帶來新的增收渠道,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韓一軍(jun) 說。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會(hui) 議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底線任務”,強調要繼續壓緊壓實責任,把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的幫扶政策銜接好、措施落到位,堅決(jue) 防止出現整村整鄉(xiang) 返貧現象。

  2022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補助資金55%以上用於(yu) 支持幫扶產(chan) 業(ye) 發展,比2021年提高5個(ge) 百分點;截至11月底,全國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達到3278萬(wan) 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2022年,經過各方麵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拓展,沒有發生規模性返貧。

  “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底線任務,進一步提升了其在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中的戰略地位。”中國社科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秘書(shu) 長檀學文表示,下一步應加強對扶貧項目資產(chan) 的經營管理,完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基礎設施和市場基礎,將更多普通農(nong) 戶納入產(chan) 業(ye) 和就業(ye) 幫扶體(ti) 係。

  既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還要促進農(nong) 民持續增收。會(hui) 議提出,要堅持把增加農(nong) 民收入作為(wei) “三農(nong) ”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

  檀學文認為(wei) ,農(nong) 民持續增收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落腳點。要注意加強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農(nong) 戶經濟的聯係,增強產(chan) 業(ye) 發展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當前,各大電商平台積極打通農(nong) 業(ye) 供應鏈,構建‘農(nong) 戶+供應鏈組織者+消費者’的短供應鏈模式。這些實踐可以更好地聯結供應端與(yu) 線上需求,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促進電子商務與(yu) 鄉(xiang) 村旅遊、種養(yang) 殖等深度融合,幫助農(nong) 民增加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院長、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郭沛指出。

  在進一步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方麵,檀學文建議,一是健全城鄉(xiang) 勞動力市場,促進普惠公平的勞動力流動和就業(ye) ;二是深化農(nong) 村產(chan) 權製度改革,激活農(nong) 村要素市場,增加農(nong) 民財產(chan) 性收入;三是健全農(nong) 村市場環境和條件,鼓勵大眾(zhong) 創業(ye) 和萬(wan) 眾(zhong) 創新。(記者 汪子旭 班娟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