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創業者
“創業(ye) ,從(cong) 來都是少有人走的路。”2022年年底,一家人工智能企業(ye) 的創始人這樣對我說。這句話看似沒超出常識,但我在采訪幾十位青年創業(ye) 者後,卻對“常識”產(chan) 生了不同想法。
提到創業(ye) ,很多人第一感覺是各種意義(yi) 上的“難”。2022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針對在職青年和大學生進行的“青年創業(ye) 認知與(yu) 態度”的調查顯示:一些青年創業(ye) “有想法沒行動”的首要原因是“沒有足夠資金支持”。起步不易,堅持不易,圓滿地走到最後更不易。可當我帶著“創業(ye) 很難”的預期,與(yu) 各領域青年創業(ye) 者交流時,似乎故事有了不一樣的模樣。
HICOOL2022全球創業(ye) 大賽二等獎獲獎者劉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和創始團隊在2020年年中離開“大廠”。在我看來,這無疑是很冒險的決(jue) 定。而在劉堯眼中,他們(men) 在行業(ye) 裏已有豐(feng) 富的積累,團隊不是在打無準備之仗。他們(men) 瞄準了隱私計算領域,隨著相關(guan) 政策文件出台,他們(men) 認為(wei) 2020年就是入局的最好時機。
從(cong) 芯片產(chan) 業(ye) 跨界到商業(ye) 航天領域的青年創業(ye) 者姚頌,從(cong) 清華大學畢業(ye) 後創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後來公司被收購,29歲的他開啟了第二次創業(ye) 。談及此時與(yu) 彼時的不同,姚頌說自己有了更多經驗和資源,也不再是單純追求技術理想,對創業(ye) 有了更成熟的認知。這一次,他希望自己的事業(ye) 能更多地回饋國家和社會(hui) 。
還有很多類型的創業(ye) 者,向大眾(zhong) 展現了他們(men) 各自的夢想。比如,青年創業(ye) 者解修勝在做大做強企業(ye) 的同時,熱心將自己得到的創業(ye) 扶持渠道推薦給更多同路人;醫生陶勇將自己治病救人的夢想變成了創業(ye) 項目,在商業(ye) 之外,他希望產(chan) 學研結合的成果能惠及更多視障患者。也有人帶著純粹的熱愛,將創業(ye) 變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兩(liang) 位前輩曾用兩(liang) 句話影響了我的人生。其中一位談及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理解時說,要“在當下的境況裏尋找最優(you) 解”。另一位是我的同行,他說“與(yu) 其抱怨,不如改變”。我們(men) 不能無視生命裏那些無力的時刻,但關(guan) 懷始終存在。
在上述年輕人的創業(ye) 道路上,國家和社會(hui) 的關(guan) 注與(yu) 保護始終存在。各地的人才政策,以及資金、渠道、培訓與(yu) 推廣上的“大禮包”,各種專(zhuan) 業(ye) 競賽,都在為(wei) 創業(ye) 青年提供更好的環境,讓他們(men) 紮下根,和各地的發展形成良性互動。
我在采訪中接觸到的很多人都是創業(ye) 者群體(ti) 裏的佼佼者,這視角可能天然帶著“幸存者偏差”,而且他們(men) 也不願向外界過多展示自己的困難。但有一種內(nei) 在的精神力量,的確傳(chuan) 到了我這樣的旁觀者身上。
當我經過路旁熱氣騰騰的早餐店,點開助農(nong) 直播間,看到正在“激情”帶貨的新農(nong) 人,看到“一帶一路”沿線建設者用青春和汗水跨越山海,或許我們(men) 可以在更深層的意義(yi) 上理解創業(ye) 。我們(men) 絕大多數人並不會(hui) 擁有一家屬於(yu) 自己的企業(ye) ,但我們(men) 依然是當之無愧的奮鬥者,亦是努力把握自己人生的創業(ye) 者。
就業(ye) 是最大的民生,助力青年就業(ye) 是政府、社會(hui) 持之以恒的努力方向。從(cong) 本質上看,創業(ye) 也是一種就業(ye) 途徑。不管處在哪一條賽道上,年輕人以“創業(ye) ”的勁頭拚一把,就沒有邁不過的坎兒(er) 、闖不過的關(guan) 。
有高峰,有低穀,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我們(men) 懷著一份堅忍的期待,等待著春天的到來。我們(men) 無法回避前行道路上的荊棘,但在花開的那一刻,我們(men) 就會(hui) 明白自己一路走來的意義(y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