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想誇人卻隻會說666?超六成受訪青年擔心過度使用網絡流行語會衝擊傳統語言文化

發布時間:2023-01-11 17:2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山

  實習(xi) 生 肖平華

  網絡流行語因生動活潑的特點,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但不分場合地過度使用網絡流行語,也會(hui) 帶來負麵影響。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217名受訪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社交媒體(ti) 是受訪青年了解網絡流行語的主要途徑,61.5%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過度使用網絡流行語會(hui) 在一定程度上衝(chong) 擊傳(chuan) 統語言文化。

  受訪青年中,00後占29.3%,90後占50.0%,80後占20.6%。男性占39.3%,女性占60.7%。

  社交媒體(ti) 是受訪青年了解網絡流行語的主要途徑

  “像‘幹飯了’‘咱就是說’‘絕絕子’‘離大譜’都是我常用的口頭語。”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本科生李夢凝覺得,短視頻的發展讓自己經常能接觸到各類網絡流行詞匯,“一些流行梗在表達上很生動有趣,使用這些詞語會(hui) 顯得比較時尚,也能更簡短地呈現想表達的內(nei) 容”。

  南昌某高校漢語言專(zhuan) 業(ye) 研究生楊慧(化名),一般會(hui) 通過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了解網絡流行語,偶爾也會(hui) 在與(yu) 同學交流的過程中,學到一些新的流行梗,“用流行語和同齡人交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

  數據顯示,微博、小紅書(shu) 、微信等社交媒體(ti) (58.9%)是受訪青年知曉網絡流行語的主要途徑。接下來是網上聊天(55.8%)、彈幕(55.4%)。其他還有:網絡主播(39.4%)、朋友同學(35.5%)和自行搜索(12.0%)等。

  浙江傳(chuan) 媒學院研究生陳佳佳是一名美食博主,在與(yu) 網友互動或製作節目文案時,她會(hui) 用一些熱度較高的網絡流行語,“我覺得有些流行語的表達方式很巧妙,可以當作社交的潤滑劑,讓聊天變得更輕鬆”。

  西安某高校本科生、00後鄭鑫玉,在與(yu) 朋友聊天或發朋友圈時,會(hui) 用一些熱門的網絡語,她覺得這樣很有趣,也可以開玩笑,活躍氣氛。

  調查中,61.5%的受訪青年會(hui) 在調侃生活、發泄情緒時使用網絡流行語,45.2%的受訪青年會(hui) 通過網絡流行語來拉近關(guan) 係、活躍氣氛。其他的使用場景還有:湊熱鬧、跟著別人一起用(42.0%),怕跟不上流行(33.2%),懶得過腦子又必須表態(28.5%),不想好好說話、叛逆一下(18.8%)等。

  61.5%受訪青年擔心過度使用網絡流行語會(hui) 衝(chong) 擊傳(chuan) 統語言文化

  “那些刷屏的流行語,我會(hui) 直接略過。還有一些詞讓我覺得肉麻、發嗲。一些低俗或者有攻擊性的網絡流行梗,就更不會(hui) 使用了。”李夢凝說,她隻會(hui) 在日常聊天時使用網絡流行語,在正式場合中不會(hui) 用。

  對於(yu) 流行梗文案,28.3%的受訪青年表示喜歡,57.4%的受訪青年覺得一般,8.5%的受訪青年不喜歡,還有5.8%的受訪青年表示沒感覺。

  “太依賴網絡流行梗,會(hui) 給處於(yu) 語言學習(xi) 階段的學生帶來不良影響。”鄭鑫玉覺得,要在恰當的場合使用網絡流行語,並且要有判斷力,拒絕不良的網絡流行語。

  楊慧覺得,網絡流行語有利也有弊,過度使用會(hui) 對語文學習(xi) 造成不利影響,“還有一些流行語破壞了傳(chuan) 統語言的語感,不利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

  “有時想誇別人,想了半天卻隻能回個(ge) 666,以前學的褒義(yi) 的成語,全還給老師了。”李夢凝覺得,如果長時間處於(yu) 網絡環境中,會(hui) 對思維方式帶來影響,“要理性使用網絡流行梗,日常生活中偶爾用用就行了”。

  對於(yu) 過度使用網絡流行語帶來的負麵影響,61.5%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會(hui) 在一定程度上衝(chong) 擊傳(chuan) 統語言文化,57.4%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粗俗的流行語會(hui) 汙染網絡環境,56.6%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會(hui) 弱化青少年語言學習(xi) 的規範使用,39.5%的受訪青年擔心語言會(hui) 越來越匱乏。

  楊慧認為(wei) ,要在網絡流行語的使用上加強引導。“老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區分網絡語言和書(shu) 麵語,父母要引導孩子文明地使用網絡流行語。還要營造文明的社會(hui) 環境,避免網絡語言粗俗化。”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