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創新強產業擴需求 “四新經濟”活力迸發
一部手機“管”20多座花卉大棚。在日照市東(dong) 港區,智能技術被廣泛應用到蔬菜、花卉等農(nong) 作物管理。“自動控溫、電動覆簾、微噴滴灌等設備一應俱全,拿著手機就能遠程操控,省時又省力。”長年從(cong) 事鮮花種植的魏麗(li) 說。
14秒下線一台筆記本電腦!走進深圳一家自動化率高達60%的智能製造基地,268台機械手臂和自動導航小車在生產(chan) 線上高效協作,一台台嶄新的筆記本電腦及服務器快速下線……
9372條基本信息,15196次助餐、助潔、助行、助醫、助浴等服務,40萬(wan) 人次定期回訪……在泉州市泉港區智慧養(yang) 老信息化服務中心,一塊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入駐老人的各種信息,居家養(yang) 老服務在這裏有序開展。
如今,以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為(wei) 代表的“四新經濟”在一二三產(chan) 業(ye) 中廣泛覆蓋,融合深入推進。在頂層設計的指引下,中央和地方各部門持續鼓勵創新經濟發展,培育出一大批朝氣蓬勃的創新主體(ti) ,正為(wei) 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能。
“四新經濟”蓬勃發展
乘勢而上謀劃未來空間
近年來,我國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產(chan) 業(ye) 結構不斷優(you) 化,“四新經濟”已成為(wei) 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以數字經濟為(wei) 例,大數據、雲(yun) 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業(ye) 態、新平台蓬勃興(xing) 起,網上購物、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非接觸經濟”全麵提速。
與(yu) 此同時,我國已經形成一批具備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數字產(chan) 業(ye) 高地和數字產(chan) 業(ye) 集群。在安徽合肥,智能語音產(chan) 業(ye) 快速崛起;在浙江杭州,數字安防產(chan) 業(ye) 嶄露頭角;在江蘇無錫,物聯網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
“我國在數字經濟層麵具有規模優(you) 勢、技術優(you) 勢,數字經濟能夠驅動創新,是中國實現創新發展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yu)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認為(wei) ,在數字經濟的賦能下,將會(hui) 有更多日新月異的創新場景出現,在提高人們(men) 生活便利性的同時,也能激活新經濟、帶動新業(ye) 態。
著眼未來,多個(ge) 部門及地方密集謀劃,於(yu) 近日陸續發布一係列旨在推動新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行動計劃和目標。
工信部、教育部等五部門前不久聯合發布的《虛擬現實與(yu) 行業(ye) 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明確提出,到2026年,我國虛擬現實產(chan) 業(ye) 總體(ti) 規模超過3500億(yi) 元,培育100家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行業(ye) 影響力的骨幹企業(ye) 。
在江蘇,智能建造按下加速鍵。近日,江蘇省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江蘇省智能建造發展的實施方案(試行)》明確,到2030年末,智能建造適宜技術在大中型工程建設項目中應用占比70%,培育100家智能建造骨幹企業(ye) 。
在成都,多部門印發《成都市新一代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2022-2025)》指出,到2025年,成都市人工智能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突破1500億(yi) 元,百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數量達到5個(ge) 以上,企業(ye) 數量達到1000家以上。
創新主體(ti) 活力迸發
培育打造新經濟增長極
新經濟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企業(ye) 則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jun)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新設“四新經濟”企業(ye) 2545.4萬(wan) 戶,占全國新設企業(ye) 的41.7%,並且呈逐年上升態勢。
眼下,在浙江省杭州市,綿延39公裏的城西科創大走廊串起一批高能級科創平台和創業(ye) 熱土,林立的樓宇間,物流人流信息流高度匯集,創新動能澎湃。
9年前從(cong) 德國學成歸國的胡輝,帶著團隊回到家鄉(xiang) 杭州創業(ye) ,主攻安全物聯網智能監測與(yu) 預警係統以及硬件設備研製。“雖然創業(ye) 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一係列政策給予我們(men) 有力支持。”胡輝說。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隻是我國千千萬(wan) 萬(wan) 科創“新力量”的一個(ge) 縮影,創新型企業(ye) 在全國遍地開花。依托創新基礎優(you) 勢,各地正結合自身發展特點,加速培育新經濟增長極。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突出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這表明企業(ye) 在國家創新體(ti) 係中的地位上升到新高度。”科技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王誌剛近日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表示,科技部將采取有力支持舉(ju) 措,突出企業(ye) 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全過程的主體(ti) 地位。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底,企業(ye)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6%,關(guan) 鍵工序數控化率為(wei) 57.2%,智能製造新場景、新業(ye) 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對經濟發展的“倍增器”作用加快釋放。
“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對推動經濟持續穩定恢複、保持經濟社會(hui) 大局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表示,麵向未來,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與(yu) 產(chan) 業(ye) 化應用,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釋放巨大內(nei) 需潛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yu) 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認為(wei) ,接下來要繼續加大投入尤其是科技創新投入,推動創新要素向“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和技術領先頭部企業(ye) 集聚,加快推進在“卡脖子”技術、非常規資源勘探開發技術等方麵的攻關(guan) 。
頂層設計加速構建
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經濟發展的“牛鼻子”,而新經濟的發展則更離不開科技創新這一核心要素。當前,相關(guan) 頂層設計正加速構建,不斷激發創新澎湃動能。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要著力發展實體(ti) 經濟,依靠創新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升級,支持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發展,促進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縱深發展,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hui) 的創新創造潛能。充分挖掘國內(nei) 市場潛力,提升內(nei) 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馮(feng) 俏彬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cong) 依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為(wei) 主轉向創新驅動,從(cong) 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從(cong) 國際競爭(zheng) 角度來看,當今時代,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zheng) ,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wei) 科學技術水平與(yu) 創新能力的競爭(zheng) 。可以說,創新和科技進步是決(jue) 定中國經濟能不能夠實現高質量增長的關(guan) 鍵性因素。”馮(feng) 俏彬說。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加速滲透融合。我國有超大規模的市場支撐,有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的迫切需求,有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jue) 心,這些都為(wei) 科技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王一鳴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堅定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要注重優(you) 化供給結構,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升級,增強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形成擴大內(nei) 需的持續動力和長效機製。
充足的政策工具、高效的政策實施,為(wei) 我國經濟履險如夷、化危為(wei) 機提供了堅實支撐。展望未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加快實施,將不斷催生出新經濟增長點,助力中國經濟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