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習不能帶來快樂時,教師應如何引導
【教育隨想】
作者:蘇德超(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弘毅學堂學部責任教授)
在大學教書(shu) 十幾年了,跟成千上萬(wan) 的學生麵對麵交流過。我發現,成績好的學生大多更有成就感。在學習(xi) 中,他們(men) 掌握知識多、考試表現好,獲得的即時性正麵反饋多;成績不好的學生則反之,得到的反饋大多比較負麵。前者經常從(cong) 學習(xi) 中品嚐到快樂(le) ,後者卻往往感覺痛苦,久而久之,前者越發喜歡學習(xi) ,後者越發討厭學習(xi) 。
趨樂(le) 避苦是生物本能,如果一件事總是不能帶來快樂(le) ,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去做呢?沒人想自討苦吃。這是個(ge) 常識。教育必須回歸這個(ge) 常識。如果受教育者快樂(le) ,自然愛學習(xi) ;如果不快樂(le) ,就會(hui) 逃避學習(xi) 。然而,學習(xi) 並不總是快樂(le) 的,為(wei) 了引導學生努力學習(xi) ,教師必須教會(hui) 他們(men) 正確麵對“不快樂(le) 的學習(xi) ”。
常見的引導辦法有兩(liang) 種。一種是讓受教育者感受到,學習(xi) 會(hui) 在未來帶來快樂(le) 。我念中學時,老師常常問同學們(men) :你們(men) 還想重複父母“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嗎?農(nong) 村孩子當然深諳其中艱辛,從(cong) 而產(chan) 生“改變命運,不再重複父輩生活”的奮鬥動力。但是,這種方法有很大局限性。它們(men) 並不能帶給人快樂(le) ,而是在以“許諾未來”的方式為(wei) 學生延遲滿足。改變在未來,可未來還太遠,並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從(cong) 中得到激勵與(yu) 信心,尤其是那些在學習(xi) 上遇到較大挑戰的學生。
而且,此類引導還有道德風險。所謂“知識改變命運”,往往要通過對比才能產(chan) 生較強的說服力。如果簡單地將“未被改變的命運”視為(wei) 失敗的人生,就容易滑向“吃得苦中苦,方為(wei) 人上人”的傳(chuan) 統觀念。這顯然不是今天應當倡導的價(jia) 值觀,因為(wei) 各行各業(ye) 都是平等的。
為(wei) 了避免上述問題,教師需要引導受教育者將小我升華成大我,喚起學生的責任感。這是第二種辦法。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習(xi) 不隻是為(wei) 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更是為(wei) 了改變國家、民族乃至整個(ge) 人類的命運。青年周恩來“為(wei) 中華之崛起”而讀書(shu) ,馬克思強調,“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le) 。有幸能夠致力於(yu) 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wei) 人類服務”,都是這種觀念的鮮明體(ti) 現。在責任的感召下,學生會(hui) 認清使命,把外在的“要我學習(xi) ”轉換成內(nei) 在的“我要學習(xi) ”。學習(xi) 本身也許並不讓人舒服,但當下的痛苦跟肩上的責任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在刻苦學習(xi) 中,學習(xi) 者能體(ti) 會(hui) 到一種超越自我的別樣的幸福。
在以上方法中,重要的不是學習(xi) 本身,而是學習(xi) 所達之地。其實,我們(men) 還可以有第三種辦法,那就是把學習(xi) 當成目的。即使學習(xi) 不通向任何地方,依然值得。就像乘火車,雖然有一個(ge) 目的地,但坐在車廂裏觀賞沿途風景本身也是一種快樂(le) ,有時甚至可以超過到達目的地的快樂(le) 。學習(xi) 也是這樣。能學有所成固然好,縱使不能,在學習(xi) 中體(ti) 會(hui) 到世界運行之奇、數學演算之妙、道德人性之崇高,同樣能夠滋養(yang) 我們(men) ,令我們(men) 快樂(le) 。楊振寧先生說,物理學的發展分成實驗、唯象理論、理論架構和數學表達四個(ge) 階段,每一個(ge) 階段都有美。亞(ya) 裏士多德更斷言求知是人類的本性,順從(cong) 這一本性讓我們(men) 自由。這些學術巨擘的成就普通人難以望其項背,但我們(men) 從(cong) 學習(xi) 中體(ti) 會(hui) 到的美妙和崇高,跟他們(men) 體(ti) 會(hui) 到的並沒有本質不同。
教師若能引導學生感受到學習(xi) 過程的快樂(le) ,厭學心理將被有效改變。畢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le) 之者。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對教師提出了很高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去展現學科魅力,而不是學科難度。據我觀察,很多教師汲汲於(yu) 後者,他們(men) 或是出於(yu) 望“生”成龍的急切,或是出於(yu) 單純的炫耀心理,或者幹脆是圖省事。尤其是有些大學教師,認為(wei) 本科教學內(nei) 容與(yu) 自己的科研水平相差太遠,與(yu) 其自己“降格”去講基礎知識,不如直接用科研水平去上課,那樣最方便。他們(men) 忽略了教學與(yu) 科研的一個(ge) 顯著區別:教學,是把學生水平提高到教材水平;科研,是把教師水平提高到科學家水平。可見,以展現學科難度為(wei) 中心,用學科難度去嚇阻學生、用學習(xi) 痛苦去“勸退”學生,這離教師本分太遠,體(ti) 現了教師對教學理解有偏差、對學生成長重視程度不夠。
如何對待當下“不快樂(le) 的學習(xi) ”?也許並沒有一劑“藥到病除”的靈丹妙藥。不過,在所有方法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xi) 本身的快樂(le) 極為(wei) 重要。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建設全民終身學習(xi) 的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提出要求。“朝聞道,夕死可矣”,終身學習(xi) ,未必是要用知識去交易什麽(me) ,學習(xi) 的獎勵就在學習(xi) 本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