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國經濟趨勢報告——堅定信心謀發展開新局
2022年,在世界格局加速演變、烏(wu) 克蘭(lan) 危機升級、全球通脹高企等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下,麵對國內(nei) 疫情反複和三重壓力挑戰,中國經濟迎難而進,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總體(ti) 穩固,科技創新成果豐(feng) 碩,改革開放全麵深化,保持了經濟社會(hui) 大局穩定。2023年是全麵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guan) 鍵一年,宏觀政策需繼續保持足夠的逆周期調節力度,預計經濟增速將會(hui) 向潛在增速回歸,經濟運行整體(ti) 好轉。
經濟穩中向好顯示活力和信心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仍處於(yu) 外生衝(chong) 擊下的恢複階段,經濟環境整體(ti) 向好,推動經濟穩步回升。
一是經濟實現恢複性增長。目前,工業(ye) 生產(chan) 活動總體(ti) 呈現恢複態勢,高技術產(chan) 業(ye) 恢複快於(yu) 傳(chuan) 統製造業(ye) ,新能源汽車、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等成為(wei) 製造業(ye) 恢複的重要支撐,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chan) 量比上年增長97.5%,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ye) 增長11.9%,遠高於(yu) 其他工業(ye) 產(chan) 品和傳(chuan) 統製造業(ye) 增速。同時,固定資產(chan) 投資增速較為(wei) 平穩,基礎設施和製造業(ye) 投資增速相對較高,高技術產(chan) 業(ye) 投資增長較快,2022年同比增長18.9%。其中醫療儀(yi) 器設備及儀(yi) 器儀(yi) 表製造業(ye) 、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ye) 、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ye) 、研發設計服務業(ye) 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7.6%、27.2%、26.4%、19.8%,為(wei) 經濟恢複發揮了穩定器作用。
二是創新綜合實力穩步增強。一方麵,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不斷提升,高技術產(chan) 業(ye) 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增大,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技術帶動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快速發展,2022年移動通信基站設備、工業(ye) 控製計算機及係統產(chan) 量同比分別增長16.3%、15.0%。另一方麵,科技創新體(ti) 係不斷優(you) 化,企業(ye) 作為(wei) 創新主體(ti) 的地位明顯增強,國家實驗室體(ti) 係進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評價(jia) 改革試點工作有序推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穩步上升至第11位。
三是改革開放持續推進。隨著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逐步展開,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全麵實行,我國財稅金融體(ti) 製改革紮實推進,4萬(wan) 億(yi) 元財政直達資金加速落地支出,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改革持續深化,截至2022年12月15日,全國稅務係統合計辦理的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過4萬(wan) 億(yi) 元,已退到納稅人賬戶的增值稅留抵退稅款達到2.4萬(wan) 億(yi) 元。隨著新版外資準入負麵清單深入實施,銀行間和交易所債(zhai) 券市場對外開放同步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多條鐵路建成通車,自貿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紮實推進,我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22年11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1.16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9.9%,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6878.6億(yi) 元,同比增長7.4%。
四是物價(jia) 水平總體(ti) 穩定。麵對疫情、氣象災害、國際市場波動等市場幹擾因素,我國保供穩價(jia) 係列舉(ju) 措有效實施,確保了糧油等重要民生商品貨足價(jia) 穩,物價(jia) 總體(ti) 保持低位溫和運行,各月CPI同比增幅均在3%以下,全年上漲2%。隨著價(jia) 格監測預警機製不斷完善,我國大宗商品儲(chu) 備調節能力進一步增強。煤電價(jia) 格形成機製改革持續推進,煤炭、電力等能源供應總體(ti) 平穩有序,2022年我國發電量同比增長2.2%,居民水電燃料價(jia) 格上漲2.9%,略高於(yu) CPI總體(ti) 水平。目前核心CPI處於(yu) 較低水平,PPI快速下行,前期高企的剪刀差收窄並出現逆轉,工業(ye) 領域結構性通脹壓力有所緩解。
展望2023年,一方麵,全球經濟增速將顯著低於(yu) 2022年,給我國外貿出口帶來較大壓力,前期疫情導致的疤痕效應也將影響經濟增速;另一方麵,我國因時因勢不斷優(you) 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恢複和擴大消費將被擺在優(you) 先位置,國內(nei) 消費場景將逐漸恢複,服務消費和接觸性消費有望得到顯著提振;我國將繼續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優(you) 化營商環境,大力提振市場主體(ti) 信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穩定和提升民營企業(ye) 投資信心。此外,考慮到2022年GDP增速較低所產(chan) 生的基數效應也將有助於(yu) 推高2023年經濟增長率,預計我國經濟增速將會(hui) 向潛在增速回歸,呈現明顯複蘇態勢,經濟運行整體(ti) 好轉。
宏觀政策保持逆周期調節力度
當前形勢下,促進經濟增速向潛在增速回歸、保持量的合理增長,是2023年推動經濟運行整體(ti) 好轉的基礎。
首先,從(cong) 潛在增長水平來看,一方麵,要素和產(chan) 能資源能夠支撐我國實現較高的經濟增速;另一方麵,隻有接近或達到相應增速,要素和產(chan) 能資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已持續一段時期的就業(ye) 壓力才能得到有效緩解。其次,從(cong) 國內(nei) 外發展環境來看,一方麵,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明顯轉弱,給我國外貿出口帶來較大壓力;另一方麵,由於(yu) 疫情防控措施優(you) 化,國內(nei) 消費將得到顯著提振。再次,作為(wei) 發展中國家,我國繼續保持適宜的經濟增速,有利於(yu) 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如期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
基於(yu) 對內(nei) 外部環境和經濟基本走勢的全麵分析,綜合短期宏觀調控和中長期持續健康發展需要,2023年宏觀政策仍應保持足夠的逆周期調節力度,促進經濟恢複更加穩固、更加充分。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有效對衝(chong) 私人部門需求不足缺口。實際產(chan) 出持續低於(yu) 潛在產(chan) 出水平的狀態已經延續一段時期,2023年財政政策宏觀調控應著力對衝(chong) 私人部門有效需求不足,促進產(chan) 出缺口收斂。首先,保持適度的赤字規模,有利於(yu) 強化積極財政政策的預期引導作用,同時收窄目標赤字率與(yu) 實際赤字率之間的差值,有利於(yu) 穩定國債(zhai) 和地方債(zhai) 發行節奏。其次,優(you) 化政策工具選項。在減稅降費退稅政策取得積極成效、邊際增效減弱的情況下,及時優(you) 化針對居民主體(ti) 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和失業(ye) 者的財稅政策工具,強化財稅政策穩就業(ye) 、促消費的功能,通過專(zhuan) 項財政貼息支持市場主體(ti) 更新改造設備,增強發展後勁。再次,提高專(zhuan) 項債(zhai) 對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適配度。兼顧直接經濟價(jia) 值和間接社會(hui) 價(jia) 值,將正外部性納入綜合收益考慮,為(wei) 市政道路、地下管網等低現金流回報或無現金流回報的市政類基建項目設計適宜的投融資機製。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為(wei) 實體(ti) 經濟營造平穩貨幣金融環境。貨幣政策應注重發揮好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兼顧好短期與(yu) 長期、內(nei) 部均衡與(yu) 外部均衡,降低實體(ti) 經濟融資成本和債(zhai) 務負擔,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一是保持實體(ti) 經濟信貸總量平穩增長。在私人部門信貸需求低迷情況下,要雙管齊下,防止出現流動性陷阱和信貸收縮的不利局麵。大力提振市場信心,為(wei) 企業(ye) 和居民等私人主體(ti) 融資創造便利、減輕負擔,同時適度增加公共部門信貸創造,彌補私人部門融資缺口。二是重點圍繞促轉型和補短板兩(liang) 個(ge) 方向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通過再貸款、再貼現等結構性工具,一方麵加大貨幣政策對綠色低碳轉型、技術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新興(xing) 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麵為(wei) 小微企業(ye) 、三農(nong) 、公共服務等短板領域提供成本適宜的普惠金融服務。三是引導實體(ti) 經濟融資成本和債(zhai) 務負擔合理降低。經濟增速和資本回報率是影響均衡利率水平的重要因素,政策利率應以自然利率為(wei) 錨動態調整,引導市場利率向合理方向變動。四是在美元高利率特殊外部環境下加強貨幣政策應對,防範外部經濟金融風險溢出,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加強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
加強各類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應為(wei) 積極財政政策提供支持,通過引導相關(guan) 利率下行降低政府增量融資成本和存量債(zhai) 務負擔,防止流動性衝(chong) 擊和債(zhai) 務負擔推升地方政府財政風險。加強基礎設施領域財政金融配合,在前期試點基礎上,有序增加基礎設施投資基金額度,逐步擴大基礎設施REITs試點範圍,盤活地方政府存量基礎設施資產(chan) ,帶動增量項目建設,形成基礎設施投融資存量與(yu) 增量之間良性循環。統籌財政、貨幣政策與(yu) 產(chan) 業(ye) 、科技政策,加大財政稅收和貨幣金融政策對產(chan) 業(ye) 升級和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促進“科技—產(chan) 業(ye) —財稅金融”良性循環,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三者協同,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ti) 係,及時處置化解房地產(chan) 、中小銀行等重點領域風險,防止風險跨地域跨市場蔓延。
薄弱環節仍需鞏固加強
隨著國務院33項穩經濟措施和19項接續政策出台實施,我國經濟在波動中回穩向好,但基礎尚不牢固,在經濟有望加快恢複的同時,也麵臨(lin) 多重風險挑戰。
私人部門消費投資疲弱,內(nei) 需不足製約經濟增長。回顧2022年全年社會(hui) 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幅,一、三季度正增長,二、四季度負增長。扣除價(jia) 格因素,全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下降0.2%。居民消費支出中糧油、食品、藥品等必需品支出增幅較高,結合金融機構存款餘(yu) 額同比增速高企,說明居民有效消費需求,特別是改善型消費收縮、預防性儲(chu) 蓄上升。就投資而言,受市場主體(ti) 預期不穩的影響,民間投資持續偏弱,房地產(chan) 投資降幅進一步擴大。此外,製造業(ye) 和非製造業(ye) PMI分項中,新訂單與(yu) 在手訂單持續處於(yu) 臨(lin) 界值以下,市場有效需求不足。
勞動力市場修複遲緩,就業(ye) 擴容提質仍需加力。2022年城鎮新增就業(ye) 1206萬(wan) 人,但16歲至24歲人口城鎮調查失業(ye) 率仍處於(yu) 高位,對就業(ye) 市場形成較大壓力。就用工主體(ti) 而言,市場不活躍直接製約了勞動力需求擴大,工資支付剛性促使正規企業(ye) 更傾(qing) 向於(yu) 通過自動化、智能化手段適應階段性擴產(chan) 需要,擠壓了非技能勞動力潛在崗位。就重點群體(ti) 而言,大學生青睞的主要行業(ye) 領域就業(ye) 崗位創造速度下降,已外出農(nong) 民工勞動飽和程度整體(ti) 不高,失業(ye) 人員再就業(ye) 難度仍然較大。
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持續調整,薄弱環節亟需鞏固加強。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加速分化重構,帶來一係列新挑戰。一是全球產(chan) 業(ye) 鏈發展邏輯正由效率優(you) 先轉向效率與(yu) 安全兼顧,產(chan) 業(ye) 鏈分工格局加速從(cong) 全球化向區域化演變,我國產(chan) 業(ye) 鏈麵臨(lin) 的分流壓力有所加大。二是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格局麵臨(lin) 挑戰,個(ge) 別發達國家試圖通過多邊出口管製、立法設置障礙等手段幹擾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正常運行,我國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利潤分化現象有待改善,一些短板亟待補齊。
房地產(chan) 尚未走出深度調整期,地方財政收支壓力加大。房地產(chan) 整體(ti) 表現仍然低迷,供需雙弱局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對宏觀經濟大盤造成拖累。從(cong) 供給端看,房企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仍然較大,購地意願不足,新開工麵積持續萎縮;從(cong) 需求端看,居民對房價(jia) 走勢和房企經營穩健性預期不穩,潛在購房者觀望情緒濃重。主動減緩退稅疊加防疫支出增加,導致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加大。加之房地產(chan) 市場低迷對地方政府房地產(chan) 相關(guan) 稅收收入和土地出讓金收入形成雙重打擊,房地產(chan) —土地出讓—基建投資循環明顯收縮。一些區縣財政出現資金騰挪困難,需防範隱性債(zhai) 務風險。
更好統籌質的提升和量的增長
進入新發展階段,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變得更為(wei) 重要。2023年,為(wei)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圍繞提信心、擴內(nei) 需,穩就業(ye) 、提收入,充分激發市場主體(ti) 活力;圍繞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驅動、綠色轉型等中長期發展戰略領域持續發力,推動經濟運行整體(ti) 好轉。
提振市場主體(ti) 信心,著力擴大民間投資和居民消費。一是優(you) 化民營企業(ye) 發展環境,依法保護企業(ye) 產(chan) 權和企業(ye) 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二是進一步發揮減稅降費和普惠型信貸措施對中小微企業(ye) 的扶持作用,嚴(yan) 格規範政府非稅收入,提升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支出效率,增強政府投資對民間投資的帶動作用,有效激發投資對優(you) 化供給結構的關(guan) 鍵作用。三是充分發揮宏觀政策對穩定資產(chan) 價(jia) 格的重要作用,關(guan) 注企業(ye) 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健康程度,防範房地產(chan) 行業(ye) 超預期下行和金融資產(chan) 價(jia) 格快速下跌對企業(ye) 產(chan) 生負向衝(chong) 擊,避免企業(ye) 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受損導致信貸萎縮,拖累經濟增長。四是加大力度保障就業(ye) 崗位,構建居民對未來收入水平的穩定預期,從(cong) 而緩解預防性儲(chu) 蓄動機擠壓消費支出;保障餐飲、旅遊等線下消費行業(ye) 經營活動的可持續性,更大限度釋放居民消費需求,穩固內(nei) 需對經濟恢複的積極作用。
完善科技創新體(ti) 係,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效能。當前我國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良性循環尚不夠通暢,需進一步加快改革步伐。一是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加大政府資金對企業(ye) 基礎研究的支持作用,鼓勵大中小企業(ye) 融通創新,完善以企業(ye) 科技需求為(wei) 導向的產(chan) 學研協同創新體(ti) 係,提升企業(ye) 在國家重大研發項目中的參與(yu) 度。二是建立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ti) 係,將政府、企業(ye) 、社會(hui) 多方資金有機結合。加大銀行體(ti) 係對科技信貸產(chan) 品的支持力度,向滿足條件的金融機構、風險資本開放重點科創領域的融資信息,圍繞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重大原創技術完善金融支撐體(ti) 係。三是拓展國際創新網絡邊界,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充分利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的重大戰略機遇,鼓勵企業(ye) 走出去,圍繞產(chan) 業(ye) 鏈布局創新鏈和人才鏈,加強與(yu) 國際研發機構合作。四是進一步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多元化人才分類考核評價(jia) 製度,強化同行評議與(yu) 監督機製,引導科研人員重視成果質量,減少科研項目追熱點和短期化行為(wei) 。
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提高現代化水平和國際競爭(zheng) 力。一是強化產(chan) 業(ye) 需求導向,統籌推進補短板與(yu) 鍛長板。聚焦重點領域和核心零部件,靶向攻關(guan) 一批“卡脖子”關(guan) 鍵技術,加快推進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產(chan) 品國產(chan) 化替代。激發實體(ti) 經濟發展活力,注重發揮產(chan) 業(ye) 鏈龍頭作用,引導和推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ye) 深度合作與(yu) 協同創新。二是強化製度供給,提高政策精準性與(yu) 落地性。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做大做強,加快推進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和產(chan) 業(ye) 體(ti) 係現代化,增強高鐵、船舶、航天等領域全產(chan) 業(ye) 鏈競爭(zheng) 力。三是強化糧食能源安全底線思維,加快國家糧食安全產(chan) 業(ye) 帶建設。有序推進糧食安全保障法製定工作,同時夯實煤炭保供基礎,強化能源自主供給能力。四是強化重點產(chan) 業(ye) 國際合作。提升重要資源跨境配置能力,支持國內(nei) 企業(ye) 深度融入全球生產(chan) 網絡,推動構築互利共贏的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體(ti) 係,同時推進重要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風險預警監測體(ti) 係建設,增強防範化解風險的能力和水平。
構建長效機製,促進房地產(chan) 市場健康平穩發展。盡管“保交樓”政策已逐步顯效,但由於(yu) 短期因素與(yu) 長期因素碰頭、供需失衡與(yu) 金融因素疊加,房地產(chan) 行業(ye) 深度調整和風險釋放仍可能延續。要有效化解房地產(chan) 相關(guan) 風險,按照風險種類和嚴(yan) 重程度對房地產(chan) 企業(ye) 分類管理和處置。要以市場化手段穩房價(jia) 、穩地價(jia) ,穩定涉房信貸,既要防止土地拍賣頻繁流標挫傷(shang) 預期,也要防止部分熱點城市因供地不足導致後期房價(jia) 暴漲,推動房地產(chan) 業(ye) 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要根據人口流動形勢,合理調整各地區、各城市住房建設用地指標,實現“人地掛鉤”,出台專(zhuan) 項政策支持商業(ye) 化住房租賃市場尤其是長租公寓發展,增加人口淨流入城市的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穩妥實施房地產(chan) 長效機製。
加快重點領域改革攻堅步伐,深化對外開放應對外部挑戰。一是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試點取得新成效,加快數據要素基礎製度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促進高標準市場體(ti) 係持續優(you) 化。二是實現貨物貿易穩量提質,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製,深入推進服務業(ye) 綜合改革試點;進一步壓縮外資準入負麵清單,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提升各類要素跨境流動便利化水平。三是加強與(yu) 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在科技、產(chan) 業(ye) 、投資領域合作;深化“一帶一路”合作,深入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與(yu) 合作;推動二十國集團等發揮國際宏觀經濟政策溝通與(yu) 協調功能,共同維護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暢通與(yu) 金融市場穩定,合力應對世界經濟衰退風險。
統籌發展與(yu) 安全,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化解工作。一方麵,主動應對地方財政壓力。加大對基層財政的轉移支付力度,以底線思維堅持做好“保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加快推進政府間縱向財稅體(ti) 製改革,增強地方尤其是基層政府財力,對衝(chong) 土地出讓收入下滑造成的缺口,防範隱性債(zhai) 務風險。完善非稅收入的製度建設,防止非稅收入幹擾營商環境,挫傷(shang) 市場主體(ti) 預期。另一方麵,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加快出台金融穩定法,為(wei) 金融風險的預防和處置提供製度遵循。引導和支持金融機構補充資本金,優(you) 化中小銀行布局,完善中小商業(ye) 銀行現代化公司治理,增強其抵禦風險的能力。與(yu) 此同時,堅持以我為(wei) 主的宏觀政策,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和政策衝(chong) 擊,防範美歐國家和一些新興(xing) 市場經濟體(ti) 宏觀政策在“抑通脹”與(yu) “防衰退”之間踩蹺蹺板可能引發的金融風險,做好應對新一輪國際金融危機的預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