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31省份政府工作報告如何應對“超預期因素”?

發布時間:2023-01-31 15:5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經濟觀察)31省份政府工作報告如何應對“超預期因素”?

  中新社北京1月31日電 題:31省份政府工作報告如何應對“超預期因素”?

  作者 劉文文

  中國31省份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相繼出爐,對重點工作進行規劃和部署。

  麵對不斷變化的國際國內(nei) 形勢,有哪些需要警惕的“超預期因素”,該如何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

  麵臨(lin) 哪些挑戰?

  梳理2023年31省份政府工作報告發現,不少省份都清醒指出“經濟恢複基礎尚不牢固”。

  如河北、廣東(dong) 、吉林的政府工作報告稱,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廣東(dong) 、寧夏認為(wei) ,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依然突出。

  北京、河南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經濟恢複的基礎尚不穩固,企業(ye) 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困難較多。

  此外,一些省份對外部風險格外關(guan) 注,認為(wei) 當前外部環境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持續放緩。世界銀行警告,全球經濟增長正急劇放緩到“危險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

  多省份對此已有所警惕。上海指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

  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表示,當前國際經濟環境更趨複雜嚴(yan) 峻,外部需求不足將對該省產(chan) 生更大影響。

  如何妥善應對這些挑戰,成為(wei) 2023年中國各地經濟工作的重點。

  促消費、擴內(nei) 需是必答題

  如何促消費、擴內(nei) 需是今年經濟的必答題。在多省份經濟恢複基礎尚不牢固之際,提振內(nei) 需尤其必要。

  西京研究院創始院長趙建表示,隨著疫情防控政策調整,中國需求將呈回暖趨勢。但是,需要警惕全球經濟衰退以及發達國家供應鏈轉移造成的外部需求塌縮。因此,迫切需要擴大內(nei) 需。

  華泰資產(chan) 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王軍(jun) 也提醒,目前,中國需要盡快將經濟增長恢複到潛在的增速水平,以提振企業(ye) 和消費者信心。

  京東(dong) 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wei) ,2023年消費有望回暖,但複蘇程度還麵臨(lin) 較多不確定性,需要政策進一步加力。

  多措並舉(ju) 提振市場預期

  近期,各地推出多項舉(ju) 措助企紓困,培育和壯大市場主體(ti) 。企業(ye) 有序複工複產(chan) ,保市場主體(ti) 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當前市場主體(ti) 預期仍顯脆弱,活力仍需提升。

  多省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企業(ye) 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困難較多,並就此提出改善市場主體(ti) 預期的要求和相關(guan) 舉(ju) 措。

  例如,北京提出,著力增強各類企業(ye) 活力。浙江表示,將加快製造業(ye) 、服務業(ye) 、農(nong) 業(ye) 等產(chan) 業(ye) 數字化步伐。

  趙建認為(wei)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hui) 逐漸擺脫疫情進入正常運轉狀態,大國經濟的規模效應和韌性再次顯現,經濟主體(ti) 的預期也會(hui) 逐漸恢複。

  在全球化體(ti) 係中尋求保障

  分析人士認為(wei) ,如何化解外部風險也是各省份麵臨(lin) 的一大考驗。

  趙建指出,中國的能源、糧食等經濟安全問題,需要放到全球化體(ti) 係中尋求供給保障。在他看來,這一切取決(jue) 於(yu) 內(nei) 外部營商環境的改善,內(nei) 部需要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外部需要打造有利於(yu) 中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形勢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郭麗(li) 岩認為(wei)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變,預計2023年經濟整體(ti) 回升。產(chan) 業(ye) 體(ti) 係韌性足,市場潛力空間大,內(nei) 需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動能將進一步增強,能夠有力對衝(chong) 和化解不利衝(chong) 擊。(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