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非遺吹腔戲“唱”團圓

發布時間:2023-01-31 16: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梳頭、插頭麵,油彩塗臉,假發貼鬢角,青墨畫眉,彩衣上身……在山東(dong) 省德州市夏津縣白馬湖鎮馬堤村的戲台上,伴著竹笛、嗩呐的樂(le) 點,王玉坤扮的老旦邁著碎步走上台來。一亮嗓,就激起了台下父老鄉(xiang) 親(qin) 的掌聲和“叫好”聲。

  王玉坤是白馬湖鎮馬堤吹腔劇團的團長。馬堤吹腔,因馬堤村緊靠運河,吹腔戲演出活動頻繁和人才聚集而得名,是山東(dong) 省的傳(chuan) 統戲曲劇種,也是山東(dong) 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之一。

  每逢過年,農(nong) 村看戲的人最多。今年自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十,馬堤吹腔劇團每天在村裏都有演出,劇團的36位團員將相繼登台。

  “齊齊整整,團團圓圓,這個(ge) 年過得真高興(xing) !”王玉坤說,可在此之前,吹腔戲已經停演兩(liang) 年,劇團也“支離破碎”。

  從(cong) 王玉坤記事起,每逢年末歲初,村裏就自發組織劇團搭台唱戲,周邊10裏路內(nei) 的村民都會(hui) 趕來湊熱鬧,有時觀眾(zhong) 能達上千人。如今都已40多歲的王玉坤、丁善平、侯仁江是“發小”,十一二歲起就跟著村裏的老人學戲。

  “長大後我一直留在村裏種糧、種菜,22歲當了劇團團長,他倆(lia) 攜家帶口外出做家紡生意,工作越來越忙,回來次數越發少了。”王玉坤說。

  春節前,10年未聚的“發小”回鄉(xiang) 探親(qin) ,村民“饞戲”催促,王玉坤等三人又找出了封存兩(liang) 年的戲服,挨家挨戶地招呼團員“忙活”開來,打算在臘月二十七白馬湖的“黃河大集”上先演兩(liang) 場“暖暖戲”,也讓久不登台的人開開嗓。

  近幾年,王玉坤在村裏的事業(ye) 小有所成,利用閑暇時間,他還把先輩流傳(chuan) 下來的戲目和後期創作的新戲都記錄下來,並結集成冊(ce) ,又給積攢的演出視頻配上了字幕。這一回,王玉坤想勸“發小”留下來:“我的蔬菜大棚管理模式已經成熟,種糧有村黨(dang) 支部領辦的合作社,糧食豐(feng) 產(chan) 又豐(feng) 收,你們(men) 考不考慮回鄉(xiang) 發展?”

  “咱村在外地做家紡行業(ye) 的不少,鎮上有意讓我們(men) 回來發展,我肯定全力支持。”“我一直盼著呢,回來守著父母,心裏多踏實。”丁善平、侯仁江紛紛表態。

  戲台下,不少多年未見的村民或站或坐,有的人懷裏還抱著第一次回村的孩子。鑼鼓聲、戲曲聲、歡笑聲與(yu) 不遠處大運河的水聲一起升騰。

  “你看台上那倆(lia) 後生演得多好。”馬堤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侯慶全站在觀眾(zhong) 席最後一排,看著台上台下的鄉(xiang) 親(qin) ,滿眼笑意:“今年95%以上的村民都回來過年了,咱這吹腔戲斷不了,日子也會(hui) 一年比一年更團圓、更熱鬧!”

    (新華社濟南1月30日電 記者葉婧)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