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接觸網工的“星光大道”
零時45分,一列黃藍相間的JJC綜合檢修列車行駛在滬昆高速鐵路上。“嗶——”刺耳的警報聲劃破了夜間的靜謐,車頂平台上蓄勢待發的接觸網工們(men) 精神一振,快速跑向作業(ye) 點。
彎腰、下蹲、轉身、測量、擰緊……00後接觸網工胡昆偉(wei) 和20餘(yu) 名工友分成10個(ge) 作業(ye) 小組,爭(zheng) 分奪秒地檢修接觸網設備。區別於(yu) 傳(chuan) 統的飛簷走壁作業(ye) 模式,他們(men) 的作業(ye) 場挪到了車頂平台,平台上燈光明亮,熠熠生輝,好似一條“星光大道”。
“定位器正常,線夾無鬆動。”謝寶山今年23歲,稚氣未脫的他在工作中卻透著一股子沉穩勁兒(er) 。他手持金屬扳手,動作嫻熟地將接觸網吊弦螺栓擰緊,胡昆偉(wei) 則跟在他身後順次測量螺栓力矩,確保其鬆緊程度符合要求。兩(liang) 人一擰一測,動作銜接流暢、配合默契。
列車在行駛過程中,需要依靠車頂升起的“小天線”受電弓與(yu) 接觸網線摩擦獲得電力。每次受電弓經過時會(hui) 牽著接觸網線上下擺動,從(cong) 而對接觸網設備造成損耗。春運期間,接觸網每天要與(yu) 受電弓摩擦超過600次,如果不及時檢修維護,會(hui) 直接影響列車運行安全。
用胡昆偉(wei) 的話說,“接觸網工幹的都是急活兒(er) ,一旦開始就不敢慢下來”。每晚檢修施工,除去來回路途和準備工序,留給他們(men) 的隻有兩(liang) 個(ge) 多小時的高空作業(ye) 時間。
1月13日淩晨,這群年輕人要完成滬昆高鐵南昌西至橫崗之間6公裏約2700個(ge) 接觸網零件的檢修任務。
檢修過程中,需要用遊標卡尺測量接觸網線的磨損程度,將測量誤差控製在比頭發絲(si) 還細的0.01毫米。如果誤差偏大,接觸網線會(hui) 變得“坑坑窪窪”,受電弓刮過時就會(hui) 崩斷,讓行駛中的列車驟然失去“電源”,風險係數極高。
空中檢修平台四周沒有遮擋,雖然他們(men) 身穿厚棉衣,刺骨的寒風很快就把他們(men) 的雙手吹得通紅。即便如此,隊員們(men) 也很少戴手套。夜間作業(ye) 時很容易出現頭燈照不到的“死角”,為(wei) 了不放過任何一個(ge) 故障點,隊員們(men) 需要用手指仔細摩挲。“戴上手套會(hui) 讓手感變鈍,一些磨損或者鼓包就可能查不到。”胡昆偉(wei) 說。
每檢查完一個(ge) 點,胡昆偉(wei) 就會(hui) 低頭弓腰快速跺腳,雙手縮在衣袖裏。
4C檢測車會(hui) 在高空作業(ye) 前,用高清攝像頭提前掃描接觸網線,“過濾”出大部分明顯故障,提高作業(ye) 效率。但80後工長周凱始終認為(wei) ,自己負責的設備,隻有親(qin) 手摸過才安心。
“寶山你別急著走,這就查完了?”淩晨1時42分,周凱停下腳步,仔細查看一處接觸網吊弦的線夾設備,總是臉上帶笑的他,表情逐漸嚴(yan) 肅起來。
正向下一個(ge) 作業(ye) 點跑去的謝寶山腳步一頓,扭頭說:“機器報的故障我都查完了。”
“機器不報警就萬(wan) 事大吉了?智能設備隻能查出99%的問題,剩下的1%呢?”周凱反問。謝寶山一聽,跑回周凱身邊,仔細看了看線夾,又上手掰了掰U型插銷,滿臉疑惑。
“線夾沒有鬆動,但是插銷已經有磨損痕跡,萬(wan) 一下次過車就斷了呢?”周凱捏著線夾,語氣嚴(yan) 厲,“對高速行駛的列車而言,任何微小的瑕疵都會(hui) 被無限放大,作為(wei) 一名接觸網工,日常作業(ye) 一定要‘吹毛求疵’,不能放過一點隱患。”
謝寶山曾是隊裏有名的刺兒(er) 頭,在他眼裏這份工作算不上體(ti) 麵,“灰頭土臉的,在朋友麵前都抬不起頭”。
2022年10月,南昌高鐵基礎設施段在上饒婺源舉(ju) 辦了一場大型設備集中檢修作業(ye) 。為(wei) 保證行車安全,檢修隊需要在52個(ge) 天窗點內(nei) 完成超過6300根吊弦的更換任務。這在剛接觸工作的謝寶山看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聽到質疑,師傅隻是拍拍他的肩膀,率先爬上作業(ye) 梯。
隊員們(men) 疾行在平台上,穿梭在雨雪裏,手起手落間便將吊弦更換完畢。檢修作業(ye) 結束後,謝寶山滿心雀躍,沒脫掉工作服,掏出手機發了個(ge) 朋友圈。
這支接觸網維修隊來自南昌高鐵基礎設施段,有24名00後成員,長期駐紮在南昌市郊的南昌西動車所,幾乎“與(yu) 世隔絕”。他們(men) 的自豪感是在工作中一點點建立的,如今,謝寶山一有時間就纏著師傅學業(ye) 務、摳細節。
“很多人都說我們(men) 00後‘幹啥啥不行,享樂(le) 第一名’,我爸媽有時也這麽(me) 說。但我不服,我們(men) 不僅(jin) 能吃苦、擔責,還能幹出自己的一番事業(ye) 。”站在“星光大道”上,胡昆偉(wei) 驕傲地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 通訊員 曾靈珺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