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紅山文化考古新發現公布:牛河梁遺址6.5公裏處發現大型聚落址
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所獨具的地位一直是學界關(guan) 注的熱點,日前,省文物考古部門對外發布紅山文化最新發掘成果。除了在牛河梁遺址周邊發現大型生活聚落址外,考古人員通過考古發掘還形成很多新成果,這給“紅山古國”原生型文明起源增加了新的證據。
新發現:
出土人骨測定顯示食穀物為(wei) 主
新認知:
紅山先民從(cong) 漁獵走向農(nong) 業(ye) 定居
距今6000多年前,在我省廣袤的遼西地區,生活著一群或多群被稱為(wei) “紅山先民”的史前居民。
自從(cong) 紅山文化納入研究視野,經過考古學家以及人類學家、曆史學家累年潛心研究,作為(wei) 我們(men) 先祖的紅山先民,其精神世界及生活狀態在穿越了層層時間迷霧後,逐漸清晰完整並生動起來。
紅山文化早期的先民有著怎樣的生活狀態?他們(men) 的“村落”是什麽(me) 模樣?以位於(yu) 我省朝陽建平地區的馬鞍橋山遺址作為(wei) 研究樣本,經過考古人員近幾年科學係統、認真細致地發掘,給出了一個(ge) 較為(wei) 完整的答案。
馬鞍橋山遺址位於(yu) 朝陽市建平縣太平莊鎮石台溝村的一處山坡上,是一處集合了居住、祭祀、墓葬於(yu) 一體(ti) 的紅山先民聚落址。
6000年的滄桑歲月並未對這處遺址改變太多。站在發掘現場,環視四周,遠處山梁縱橫,交錯不一;山腳下,老哈河的河水潺潺流淌,晝夜不息。可以看得出,幾千年前,紅山先民特意選擇了這處依山傍水、可以遮蔽風寒的有利地勢來作為(wei) 他們(men) 的“村落”。
2022年是馬鞍橋山遺址考古發掘的第4個(ge) 年頭。考古工作者在紅山先民生活區進行兩(liang) 年的考古發掘後,初步厘清了生活區的麵貌,隨後又將目光敏銳地盯在緊鄰生活區的祭祀區上,紅山文化早期先民生活、祭祀場景因此逐漸浮出水麵。全麵負責馬鞍橋山遺址考古發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研究館員樊聖英連續幾年紮根在發掘現場。他表示,整個(ge) 祭祀區是一處經過兩(liang) 次精心規劃設計與(yu) 營建的祭祀場所。第一次的建設,是依托北部一座小山頭,先民對東(dong) 、西、北三麵山坡進行修整,形成三層“梯田”形的祭祀場所。第二次建設,是在第一次營建的祭祀區南部進行墊土,形成一個(ge) 新的祭祀場所。
在祭祀區域內(nei) ,發現了燎祭痕跡和祭祀坑。在祭祀坑內(nei) ,除了有與(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相關(guan) 的陶、石器祭祀品外,還發現有鹿科動物骨骼和貝類等祭祀品。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員在一個(ge) 大型祭祀坑內(nei) 發現了整套的農(nong) 業(ye) 工具,其中包括播種用的石耜(犁)、收割用的石刀、加工穀物時使用的石磨盤和石磨棒。一件塗有紅色顏料的石耜也一並出土,由此可見,這些農(nong) 業(ye) 工具是專(zhuan) 門用於(yu) 祭祀活動的。
這一發現表明,紅山先民除了對具象的神明(牛河梁女神廟)、祖先(積石塚(zhong) )進行祭祀外,還對生業(ye) 活動進行祭祀,這對紅山文化祭祀對象的認識有了新突破。
此外,考古人員在對房址內(nei) 的人骨進行科學檢測後發現,馬鞍橋山遺址的紅山先民以食用穀物為(wei) 主,再結合出土的成套農(nong) 業(ye) 工具,說明6400年前的紅山先民已開始農(nong) 業(ye) 定居生活,打破了“紅山先民以捕魚與(yu) 狩獵相結合方式生活”的認識。
選擇依山傍水的山坡定居、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舉(ju) 行祭祀活動,紅山先民——我們(men) 的祖先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men) 的精神世界,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深入開展正逐漸變得具象而豐(feng) 滿,他們(men) 正在以特有的“紅山古國”形式開啟文明的新征程。
新發現:
9座石砌護坡組成建築群
新認知:
紅山先民社會(hui) 動員能力強大
紅山文化自發現以來,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通過對牛河梁遺址及積石塚(zhong) 出土的陶器研究,讓我們(men) 了解到,在紅山文化晚期,專(zhuan) 門用於(yu) 祭祀的紅色彩陶器已開始統一形製和批量生產(chan) ,這是紅山先民祭祀製度和社會(hui) 分工的具體(ti) 體(ti) 現。牛河梁第一地點的最新考古發掘及研究表明,紅山先民已經能夠以建築群的形式建設祭祀場所,那麽(me) ,紅山文化晚期人們(men) 的社會(hui) 動員能力達到了一個(ge) 什麽(me) 樣的水平呢?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院長白寶玉說:“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自1983年發現,並發掘出土‘女神’塑像以後,2017年,我們(men) 與(yu)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合作,重新啟動紅山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通過幾年的考古發掘,目前對這個(ge) 地點的認識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yu) 我省淩源市和建平縣的交界處,第一地點位於(yu) 牛河梁遺址中心位置的一座海拔最高的山梁上,最高點海拔672米。第一地點1983年首次發現,經過考古工作確認了這一地點共有4座建築址,其中1號建築址“女神廟”經過試掘,根據保存的建築基礎、建築構件以及大量泥塑殘件,初步確定這座建築是紅山先民用於(yu) 祭祀的“廟堂”。3號建築址位於(yu) 遺址的東(dong) 部,是一座半地穴式建築,出土了大量的折沿筒形器殘片,其中大部分可以修複。4號建築址位於(yu) 第一地點東(dong) 北部,初步可以確認是一座有柱洞和地麵灶的大型半地穴式建築。2號建築址是第一地點麵積最大的遺跡,總麵積約4萬(wan) 平方米。
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與(yu) 研究工作重新啟動以後,工作重點便是第一地點2號建築址。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賈笑冰告訴記者,為(wei) 確定2號建築址的範圍、結構、布局、營建、使用過程,他們(men) 在對重點遺跡進行發掘的同時,還結合地麵踏查和三維掃描、低空高精度濾波測繪等技術手段,對區域範圍內(nei) 可能存在的遺跡進行深入調查,目前對2號建築址的認識取得了重要進展。
早期的考古研究認為(wei) ,2號建築址是由三座山台式建築構成的“品”字形建築群遺跡,經新的考古發掘初步確認,這裏是由9座石砌護坡台基建築組成,總麵積達十餘(yu) 萬(wan) 平方米。考古人員通過對台基建築進行解剖發掘,發現這些建築是以山體(ti) 岩石為(wei) 基礎,用土石混合料夯築台基內(nei) 芯,再用石塊砌築台基護坡,目前發現的部分夯土厚度超過了5米,可見,在5000多年以前,紅山先民已經擁有了強大的群體(ti) 動員與(yu) 組織能力。
紅山文化研究專(zhuan) 家、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名譽院長郭大順表示,發現的石砌護坡也能起到“牆”的作用,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我們(men) 可以講牛河梁第一地點就是一座城。
此外,考古人員在3號台基上發現了與(yu) 祭祀活動相關(guan) 的遺跡、遺物。墊土層中出土的大型彩陶缸、彩陶盆(蓋)、筒形罐、灰陶缽、圓陶片組合有可能是《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中記載的與(yu) “祼禮”祭祀行為(wei) 相關(guan) 的器物組合。
2022年,考古人員在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2號建築址的7號山台又有新的發現。7號山台位於(yu) 第一地點東(dong) 側(ce) ,即牛河梁發掘報告中的“東(dong) 山台”,最外側(ce) 石牆保留較為(wei) 完好。7號山台中、西部地勢較為(wei) 平緩,東(dong) 部坡度較大。已在山台上發現了多組複雜的砌石與(yu) 夯土建築遺跡,精心細致的考古發掘與(yu) 研究正在緊張進行當中,期待會(hui) 有新的發現。
新發現:
近牛河梁6.5公裏現大型聚落址
新認知:
紅山先民住處有著落
紅山文化晚期,紅山先民在牛河梁地區建造了新石器時期年代最早且規模宏大的壇、廟、塚(zhong) 建築群,那麽(me) 他們(men) 的生活狀況如何?這是紅山文化研究多年來懸而未決(jue) 的問題,解開這個(ge) 謎團就需要找尋到紅山先民曾經的居住址,通過考古發掘與(yu) 研究來填補這個(ge) 空白。
2022年6月,為(wei) 配合赤峰至綏中高速公路(G4515)淩源至綏中段建設,考古人員對此前調查發現的上朝陽溝遺址進行考古勘探,在距離牛河梁遺址僅(jin) 僅(jin) 6.5公裏的上朝陽溝村取得突破,通過考古調查和勘探發現了一處大型紅山先民的聚落遺址。
上朝陽溝遺址地處牤牛河支流東(dong) 岸,東(dong) 距牛河梁遺址約6.5公裏,麵積約12萬(wan) 平方米,是目前牛河梁遺址周邊地區調查發現的麵積最大遺址,考古人員去年實際勘探麵積大約10萬(wan) 平方米。通過考古勘探,發現了27座房址。由於(yu) 還未進行全麵考古發掘,目前沒有更為(wei) 詳細的考古發掘資料。根據勘探情況分析,這些房址平麵近似“凸”字形,為(wei) 直壁、平底的半地穴式房屋,建有長門道。
據介紹,目前牛河梁遺址周邊地區開展的考古工作主要是圍繞墓地及祭祀中心進行的,對不同等級禮儀(yi) 中心及祭祀行為(wei) 研究較為(wei) 深入,但與(yu) 之相關(guan) 的紅山文化大型聚落址係統性發掘工作明顯不足,缺乏居住址材料,這就無法完整展現紅山先民的生產(chan) 、生活以及社會(hui) 組織結構等更多具體(ti) 而生動的細節。
目前,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正在履行考古發掘的審批手續。副院長李新全介紹,通過這次考古勘探以及下一步的發掘工作,我們(men) 可以進一步明確上朝陽溝遺址的房址結構及聚落布局,填補牛河梁遺址周邊地區大型聚落址發現與(yu) 研究的學術空白,為(wei) 繼續尋找紅山文化其他大型聚落址提供參考資料,進而在充分考慮地域環境等影響因素基礎上探索紅山文化發展的動力機製和區域特征,從(cong) 而為(wei) 最終探討“多元一體(ti) ”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紅山模式提供實證材料。
新發現:
紅山文化遺址從(cong) 90餘(yu) 處增至500餘(yu) 處
新認知:
遼寧是紅山文化遺址密集分布區
圍繞紅山文化,我省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在對東(dong) 山嘴、胡頭溝、牛河梁、半拉山等紅山文化遺址和墓地進行考古發掘的同時,自2017年起,我省連續開展紅山文化專(zhuan) 項考古調查工作。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我省紅山文化遺址和墓地數量已從(cong) 過去90餘(yu) 處增加至500餘(yu) 處。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研究館員於(yu) 懷石介紹,我省的500餘(yu) 處紅山文化遺址(墓地)主要分布在大淩河、老哈河、青龍河流域。區域內(nei) 的地形以山地丘陵為(wei) 主,丘陵形態多為(wei) 漫梁狀,山梁之間溝穀相隔,縱橫分布著密集的季節河,且河流多河穀寬闊,河網密集。
一個(ge) 不爭(zheng) 的事實是,不論是紅山文化早期位於(yu) 我省的馬鞍橋山遺址,還是晚期的牛河梁遺址,都隻是紅山文化眾(zhong) 多遺址中的一部分。
紅山文化有著廣袤的分布區,在西遼河流域、大小淩河流域、灤河流域及周邊地區均有發現,行政區域涉及遼寧、內(nei) 蒙古和河北三省區。換言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紅山先民活躍在這片橫跨三省區,共計20萬(wan) 平方公裏的豐(feng) 饒土地上。
遼寧是紅山文化的分布核心區,也是紅山文化研究的重點區域,更是全國發現紅山文化遺址最早的省份。1921年6月,瑞典學者安特生對錦西(今葫蘆島市)沙鍋屯洞穴遺址清理時就發現了紅山文化遺存。此後百年時間裏,隨著考古工作者對紅山文化的研究不斷深入,“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在這片土地上升起並逐漸清晰起來。
具體(ti) 來說,五六千年前,紅山先民在選擇居住址時,往往沿河而居,會(hui) 傾(qing) 向於(yu) 頂部較為(wei) 開闊平坦的丘陵或者漫長的坡地,背風向陽、地勢開闊平坦。
依據考古調查采集到的遺物特征,考古人員將調查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存分為(wei) “生活居住址”和“墓地”兩(liang) 種。
生活居住遺址采集陶器種類較為(wei) 豐(feng) 富,陶質包括夾砂陶和泥質陶,夾砂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泥質陶器包括缽、壺、甕等。石器中細石器數量豐(feng) 富,還包括有個(ge) 體(ti) 較大的石耜、石斧、石刀、石磨棒等。雖然調查發現的生活遺址數量較多,但是遺址規模普遍較小,應該與(yu) 區域內(nei) 缺乏形成超大型聚落的自然環境條件有關(guan) 。
墓地主要分布在老哈河上遊、大淩河上遊、青龍河流域,采集遺物種類相對單一,主要為(wei) 筒形器、塔形器等祭祀陶器殘件。現有調查材料顯示,大淩河上遊牛河梁遺址周邊區域紅山文化墓地數量多,分布密度高,並且有女神廟、大平台這樣超大規模的禮儀(yi) 性建築,說明該區域是紅山文化晚期的宗教儀(yi) 式聖地。
比對以往發現和研究成果,紅山文化生活遺址和墓地出土的陶器類型和器物組合並不相同。生活遺址出土的陶器主要為(wei) 實用器物,墓葬內(nei) 則較少出土陶器,主要是一些擺放在墓地外圍專(zhuan) 用作祭祀的彩陶筒形器。此外,紅山先民的墓葬有“唯玉為(wei) 葬”的喪(sang) 葬習(xi) 俗,墓葬內(nei) 多隨葬精美的玉器。
據悉,我省圍繞紅山文化開展的考古專(zhuan) 項調查、勘探工作仍在持續開展中。
來源:遼寧日報·北國客戶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