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中國農業大學古生村科技小院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洱海更清鄉村興(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發布時間:2023-02-03 16:30:00來源: 人民日報

  雖是冬日,雲(yun) 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卻是暖意融融。

  一盤清炒的油菜薹,配上當地的特色菜,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古生村科技小院裏,師生們(men) 正在享用午餐。別看這盤油菜薹普普通通,卻是科技小院剛剛收獲的“科技成果”,清甜可口、風味獨特,這種油菜薹的種植還有望實現減肥、增產(chan) 的綠色目標。

  “目標是將農(nong) 田氮磷排放減少30%—50%,入湖負荷削減大於(yu) 10%,農(nong) 田周年畝(mu) 產(chan) 值超過1萬(wan) 元。”2022年2月,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張福鎖團隊統籌下,全國20多家單位、200多名科技人員在洱海流域開展聯合攻關(guan) 。

  2015年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大理灣橋鎮古生村,走上木棧道,同當地幹部合影後說:“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幹淨清澈。”他囑咐當地幹部群眾(zhong) 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wan) 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探索洱海流域農(nong) 業(ye) 綠色高值生產(chan) 模式,破解洱海流域麵源汙染治理難題……通過“多學科交叉、多院校聯合、多主體(ti) 融合”的新模式,數十名師生駐紮古生村200餘(yu) 天,走進田間地頭,探索洱海保護與(yu) 農(nong) 業(ye) 高質量協同發展新路徑。

  紮根一線把脈問診,科研瞄準實踐難題

  溪流四季不絕,匯入洱海。縱橫交錯的田野,青瓦白牆的古樸民居,一幅鄉(xiang) 村畫卷徐徐展開。

  守好洱海,既要生態又要發展。科技小院師生們(men) 駐紮到古生村後,麵臨(lin) 的第一個(ge) 問題就是解析“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

  “過去一下雨,汙水沿著村莊、農(nong) 田溝渠就會(hui) 流入洱海。”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副教授許穩說,為(wei) 了搞清汙染源,科技小院師生們(men) 在古生片區構建了“六縱七橫”的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排放—輸移—入湖動態監測網絡。

  “不管白天還是黑夜,一下雨就得往外跑。”每到下雨,尤其是暴雨時,師生們(men) 都需要外出采樣。風雨無阻,3000餘(yu) 份樣品的采集和記錄,2萬(wan) 餘(yu) 份水樣分析,為(wei) 洱海麵源汙染溯清源頭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想要真正弄清農(nong) 業(ye) 對麵源汙染“貢獻”的問題,就必須把農(nong) 田本底摸清楚。“摸清洱海流域片區土壤肥力等級與(yu) 空間分布、典型農(nong) 田土壤氮磷礦化規律、氮磷流失特征和入湖沿程衰減規律,這些在洱海保護的工作中尤為(wei) 重要。”許穩說。

  為(wei) 摸清土壤性質,科技小院選取水稻、玉米等典型作物的大田,布置了田間礦化、徑流試驗,設下21個(ge) 監測點位。學生們(men) 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田間溝渠裏,雖然常常弄得灰頭土臉,但一得到取樣數據,總會(hui) 露出發自內(nei) 心的笑容。

  就在這不大的村子裏,匯集了全國頂尖的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防治專(zhuan) 家團隊。“在明確古生片區麵源汙染貢獻的基礎上,我們(men) 正在開展麵源汙染治理的工程設計,構建‘係統解析、精準防控、生態治理’的洱海流域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防控新模式,打造洱海流域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治理的樣板工程。”許穩說。

  田間地頭劃出實驗室,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沃野平疇,從(cong) 蒼山腳下一直延伸到洱海之畔。

  古生村的田地裏,劃出了方方正正的田塊。常規有機方案、綠色產(chan) 品方案、有機優(you) 化方案、綠色生態方案……走近一看,每個(ge) 田塊前豎著一塊牌子,上麵詳盡記錄著種植的油菜品種、施肥類型與(yu) 用量以及種植的目標。這裏,是科技小院的試驗田。

  眼下正值農(nong) 忙時節,田地裏,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叢(cong) 汶峰帶著學生們(men) 正在勞作,冬天播種下去的油菜,已經開始發芽。

  種植粗放、作物產(chan) 值低、種植不環保一直是困擾當地發展的一道難題。在張福鎖院士的帶領下,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聯合華中農(nong) 大、中國農(nong) 科院等8家科研單位在古生村試驗起了“洱海流域油菜綠色高值種植模式”。

  “眼前這塊油菜田是我們(men) 試驗的綠色種植模式,而遠處那塊油菜田用的是傳(chuan) 統播種模式。”科技小院油菜組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博士後王康說。順著他的手望去,一眼便能分辨,眼前的油菜發芽很好,跟傳(chuan) 統種植模式的比起來,長勢喜人。沿途經過快長成的菜地,他隨手掰下個(ge) 菜梗子,“快嚐嚐,很有營養(yang) 。”

  “實現周年畝(mu) 產(chan) 值大於(yu) 1萬(wan) 元,油菜減肥30%、增產(chan) 20%。”這是科技小院為(wei) “洱海流域油菜綠色高值種植模式”定下的總體(ti) 目標。

  選擇什麽(me) 樣的品種?如何種植?如何施肥?老師和學生們(men) 蹲守在田地裏,種植、施藥、除蟲、監測數據,根據田間實際和村子發展需要製定具體(ti) 方案。

  叢(cong) 汶峰介紹,去年以來,科技小院先後試驗了來自中國農(nong) 科院、華中農(nong) 大、雲(yun) 南農(nong) 科院的多個(ge) 油菜品種,其中中國農(nong) 科院的“硒滋圓2號”結合科技小院設計的周年油菜薹新模式,可以讓當地農(nong) 民增收不少。

  盡管是冬天,古生村的田地裏依然生機勃勃。每一名師生都是這片土地的規劃師,他們(men) 用辛勤的汗水將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

  科技小院走向發展新階段,全方位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不能用農(nong) 藥和化肥,這地還能種嗎?”為(wei) 了保護洱海,綠色種植曾讓古生村村民何利成犯了嘀咕。科技小院的入駐給何利成帶來了希望,“農(nong) 大老師給我們(men) 提供了很多技術支持,去年收成很好,有機稻價(jia) 格高,銷量也好。”因為(wei) 肯學習(xi) 、肯嚐試,何利成還被聘為(wei) 科技小院的校外導師。

  從(cong) 精準施肥、節水、麵源汙染治理,到開展新品種試驗、示範……如今說起綠色種植,何利成侃侃而談。在科技小院的帶領下,何利成正在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民向新農(nong) 民轉型。

  去年12月,古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村民們(men) 開始了新一輪的電商培訓。“課程剛開始的時候,村民不了解,來的人寥寥無幾。”科技小院電商組學生王冬梅說,“後來我和同學們(men) 走村入戶,做介紹、聊需求,同時找資源、請老師,為(wei) 村民設計課程,這才吸引來了不少村民。”

  古生村村民楊金魚喜歡白族刺繡,想要成立自己的白族刺繡工作室。這一次,她主動報名參加電商培訓。“白族刺繡是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我想把它傳(chuan) 承下去。科技小院的師生幫我聯係市場、拓寬銷售渠道,我對今後的發展更有信心了。”楊金魚說。

  “到農(nong) 村去、到生產(chan) 實踐中去,和農(nong) 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為(wei) 農(nong) 民提供‘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費用’的科技服務,為(wei) 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增收作貢獻,這是科技小院的初衷,也是特色。”張福鎖說,如今科技小院走到了新階段,開始肩負起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使命。

  “創新科學技術,最終是要解決(jue) 問題。”張福鎖表示,在生產(chan) 一線做科技創新和應用模式創新,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把技術留在農(nong) 民身邊,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貢獻力量,科技小院大有可為(wei) 。(人民日報 記者 李茂穎)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