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寒風中的溫暖守護者

發布時間:2023-02-06 17:4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深冬的內(nei) 蒙古西部烏(wu) 海地區寒氣逼人,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烏(wu) 海車務段烏(wu) 海西站編組場上燈火通明,“青年調”(烏(wu) 海車務段烏(wu) 海西運轉車間甲班第一調車組,1961年成立,先後榮獲“全國青年文明號”等多項榮譽稱號——編者注)的調車員們(men) 正在股道間穿梭忙碌。零下20攝氏度的天氣裏,27歲的調車員張林輝和工友們(men) 卻全身冒著騰騰熱氣,在“冰火兩(liang) 重天”中守護著電煤高效運輸。

  烏(wu) 海地區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煤炭產(chan) 地之一,年產(chan) 原煤5000萬(wan) 噸左右,烏(wu) 海西站作為(wei) 煤炭周轉運輸中樞,站內(nei) 有多條專(zhuan) 用線連接周邊廠礦企業(ye) 。調車員們(men) 白天將到達的空車送到專(zhuan) 用線內(nei) 等待裝車,夜晚再將裝滿煤炭的車輛取出,按照不同去向編組、解編,及時發往目的地。

  每逢煤炭“迎峰度冬”窗口期,調車作業(ye) 量都要比平日增加30%以上。為(wei) 此,他們(men) 隻能和時間賽跑:排風、摘管、提鉤、擰閘……邊忙乎手裏的活,張林輝邊介紹:“從(cong) 晚上8點接班到次日早8點下班,要解體(ti) 、編組列車近1000輛車,一個(ge) 班下來最少要走3萬(wan) 多步,每半個(ge) 月就要換一雙鞋。”

  張林輝與(yu) 工友們(men) 個(ge) 個(ge) 身著厚重的棉衣、頂著刺骨的寒風,帽子上、衣領上凝結出一層白霜。張林輝說:“低溫下的列車製動風管十分僵硬,作業(ye) 時特別要注意,以防夾到手指!”他用膝蓋頂住冰冷的地麵,一手扶起遠端風管,另一隻手用力抓起近端風管,隨著“哢嗒”一聲,兩(liang) 個(ge) 接頭緊緊咬合。

  “領車”是調車員冬季作業(ye) 最大的考驗,既要時刻瞭望列車運行情況,又要準確觀測安全距離。從(cong) 專(zhuan) 用線返回站內(nei) 需要運行約15分鍾,在此期間調車員需要一直扒乘在車梯上。裝滿煤炭的車輛在寒風中更為(wei) “凶猛”,全身貼在車輛表麵,整個(ge) 人仿佛“抱著”大塊冰,隔著幾層衣服仍冰冷刺骨,渾然不覺間,他們(men) 的衣服上和臉上已經沾滿了塵土。

  “和以前相比,現在的工作環境已經好很多了。”據工友們(men) 介紹,曾經的烏(wu) 海西站四周有五虎山、梁家溝、教子溝等大大小小十餘(yu) 家煤礦企業(ye) ,當時煤炭抑塵等條件滯後,每到專(zhuan) 用線作業(ye) 完後,調車員們(men) 往往隻有眼睛和牙齒是白的。由於(yu) 車站地處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邊緣,每逢春秋兩(liang) 季,沙塵暴肆虐,大風起時,黃沙遮天蔽日,能見度不足,眯著眼前行都十分艱難,一個(ge) 班下來,每個(ge) 人的衣服裏少說也有二斤沙子。

  在當時那種環境下,“青年調”的首任調車長就為(wei) 組員們(men) 立下“軍(jun) 令狀”——“四個(ge) 不變”,即安全第一的思想不變、苦練基本功的傳(chuan) 統不變、工作一絲(si) 不苟的精神不變、團結一致的作風不變。52多年來,“青年調”先後更換了22任調車長,但這條“軍(jun) 令狀”卻一直延續了下來,成為(wei) 一代代調車員的“家訓”。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的“青年調”成員多為(wei) 入路不足兩(liang) 年的青工,張林輝已經算是調車組裏的“老資曆”了,工作間休時間,他也經常給年輕的工友講那些口口相傳(chuan) 的故事,一如自己的師傅那樣。

  “看著自己親(qin) 自調運的煤炭列車出發,點燃萬(wan) 家燈火、溫暖千家萬(wan) 戶,雖然身體(ti) 累點,但心裏特別開心。”隨著列車緩緩啟動,張林輝跺了跺麻木的雙腳滿是自豪地說。

  李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宛霏 龔蓉梅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