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修複師:接力賦予國寶文物“新生”
【解說】在位於(yu) 武漢東(dong) 湖之濱的湖北省博物館文保部內(nei) ,64歲的方國榮與(yu) 34歲的兒(er) 子方晨正在攜手修複一件出土於(yu) 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的甲胄。目前,修複工作進入收尾環節。
【同期】文物修複師 方晨
它是目前已知,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發現得最早的一套皮甲胄,修複完成之後,對於(yu) 我們(men) 中國古代兵器史的演變,它會(hui) 提供一個(ge) 很好的依據。
【解說】1980年,方國榮進入湖北省博物館從(cong) 事青銅器修複工作。受父親(qin) 影響,方晨對文物修複亦興(xing) 趣濃厚,自2009年起,他跟隨父親(qin) 學習(xi) 修複技藝。
【解說】文物珍貴難得,修複難度也極大。方晨說,於(yu) 修複師而言,要懷有敬畏心,在尊重文物原貌的基礎上,賦予它們(men) “新生”。
【同期】文物修複師 方晨
用更好的技術手段,更先進的材料,讓它得到一個(ge) 更好的保護,讓它更好地延續下去,這是我們(men) 一個(ge) 工作的宗旨。
【解說】父子倆(lia) 攜手修複曾侯與(yu) 甬鍾的經曆,讓方晨至今印象深刻。
【解說】曾侯與(yu) 甬鍾2009年出土於(yu) 湖北隨州,出土時殘破嚴(yan) 重,僅(jin) 剩8個(ge) 碎片,修複難度極大。方晨介紹,在修複中,三維掃描技術、3D打印技術的運用,與(yu) 傳(chuan) 統技藝相結合,讓嚴(yan) 重殘缺、變形的文物“恢複原貌”,重現昔日風采。這次修複,方晨切身感受到,文物修複領域,科技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同期】文物修複師 方晨
在保證傳(chuan) 統的前提下,加入這些更好的一些,保護修複手段,一些技術,最大的目的始終是,對文物進行一個(ge) 保護。
【解說】如今,方晨逐漸接過父親(qin) 手中的“接力棒”,在重大文物修複項目中“挑大梁”。方晨表示,自己會(hui) 傳(chuan) 承父誌,致力於(yu) 文物修複事業(ye) ,讓更多文物重見天日,重現華彩。
【同期】文物修複師 方晨
我看到自己,經過我自己修複的一件器物,在那個(ge) 展廳向觀眾(zhong) 展示的時候,看到那些觀眾(zhong) 臉上洋溢那種,這件(文物)修複怎麽(me) 這麽(me) 精美,那種表情的時候,我有一種很自豪的感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