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奇書”何以引發關注狂飆?
一部波瀾壯闊的曆史書(shu) 、山川俱載的地理書(shu) 、縱橫奇絕的風俗書(shu) ,流傳(chuan) 至今卻少有讀者關(guan) 注……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第二季第五期《越絕書(shu) 》,開啟這部內(nei) 容扣人心弦卻充滿謎團的“奇書(shu) ”“絕書(shu) ”,用地方誌這一全新打開方式,讓曆史記載與(yu) 山川河湖中孕育傳(chuan) 承的生命軌跡逐漸重合,讓古今相通的智慧與(yu) 熱血在我們(men) 心中久久回蕩。
以越地為(wei) 視角
激蕩濃縮華夏千百年
一冊(ce) 冊(ce) 典籍,無聲訴說五千年“何以中國”。燦若繁星的典籍之中,記載曆史的著作數不勝數。比如記載了春秋時期吳越爭(zheng) 霸那段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曆史的著作,就有《左傳(chuan) 》《史記》等多部史家經典。那麽(me) ,為(wei) 何《典籍裏的中國》會(hui) 選擇《越絕書(shu) 》?這部書(shu) 究竟“絕”在何處?
《越絕書(shu) 》是一部幾乎已被當代人遺忘的“奇書(shu) ”,大多數人甚至沒有聽說過這部被古今學者稱為(wei) “方誌之祖”的奇書(shu) 。節目編導團隊透露,總台台長慎海雄曾經談到他在大學時代的一段經曆:當時他在杭州大學中文係就學,經常去旁聽曆史係大課。一次聽到著名方誌學家倉(cang) 修良先生評點章學誠的課。倉(cang) 先生說,浙江學子如果不讀一讀《越絕書(shu) 》,那是終身之憾!
這句話給慎海雄留下了深深印象。下課之後就趕到杭州古籍書(shu) 店,淘到了一本品相殘破的線裝本《越絕書(shu) 》。一氣看完這部並不厚的古書(shu) ,慎海雄大為(wei) 震驚!“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子貢一出亂(luan) 五國”……大量的曆史經典,居然栩栩如生記載於(yu) 此書(shu) 中!上溯夏禹,下迄兩(liang) 漢,旁及諸侯列國,一部看似平常無奇的《越絕書(shu) 》,竟然以越地為(wei) 視角,將華夏千百年曆史激蕩濃縮於(yu) 此。
大學時讀的這部書(shu) ,令總台台長記憶深刻。在提議策劃推出《典籍裏的中國》第二季時,台長建議關(guan) 注《越絕書(shu) 》這個(ge) 選題。古越人絕地求生、奮鬥不息的精神,值得今人傳(chuan) 承弘揚!
《典籍裏的中國》總導演盧小波談到,《越絕書(shu) 》是節目中首部與(yu) 方誌相關(guan) 的典籍,導演組本著必須得幹好的目標,秉持一定要把方誌的獨特性、重要性傳(chuan) 達給觀眾(zhong) 的精神,在地方誌裏找尋各種可能,前後經曆了七八個(ge) 月的創作時間,反複聽取專(zhuan) 家論證、收集和研磨資料。
創作過程中,碰到的首要問題是作者不清晰。一度陷入困惑的導演組經過深入思考,得出結論:既然追溯寫(xie) 書(shu) 人的道路走不通,又沒有護書(shu) 人,那就從(cong) 傳(chuan) 書(shu) 人的角度入手。節目組和專(zhuan) 家經反複討論,最終確定以楊慎為(wei) 主要人物視角。
節目總導演、總編劇左興(xing) 說:“《越絕書(shu) 》記述了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值得銘記的人和事,我們(men) 節目就是要告訴觀眾(zhong) 《越絕書(shu) 》到底是什麽(me) ,到底記錄了什麽(me) ,核心思想是什麽(me) ,重要的現實意義(yi) 是什麽(me) 。”
果然不負眾(zhong) 人所盼,第二季甫一開播,收視和好評率完美沿襲了第一季的高起點。而2月4日開播的《越絕書(shu) 》,更是以史詩電影大片的精美和氣勢,將吳越爭(zheng) 霸驚心動魄的曆史經典,精彩呈現於(yu) 熒屏。第五期播出前後,9次登上熱搜熱榜,累計覆蓋微博用戶超2.6億(yi) 人次;第二季豆瓣開分9.0,全平台播放量近9億(yi) 次,#典籍裏的中國#主話題閱讀量累計達18.1億(yi) 。
未播先熱!這部當代人幾乎聞所未聞的千古“奇書(shu) ”,一下子吸引了海內(nei) 外網民目光。海內(nei) 外諸多媒體(ti) 迅速關(guan) 注,紛紛報道。截至目前,歐洲華語廣播電台、匈牙利聯合報、北歐時報等數十家海外媒體(ti) 對第二季內(nei) 容的轉發和報道,已輻射1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在海外再次掀起“典籍熱”。
節目播出後,網友們(men) 對《越絕書(shu) 》一集講述的“方誌裏的中國”倍感驚喜。這部在網友口中“即便是曆史愛好者也少有讀過”,卻被很多學者譽為(wei) “地方誌鼻祖”的奇書(shu) ,伴著舞台光影穿梭時空,重新走進了大家的視野。
這部被後世評價(jia) 為(wei) “地誌祖”的中華典籍,既可以用來稽考古代吳越地區的曆史文化、山川形勢和風俗民情,又用古人的高超智慧、過人謀略和臥薪嚐膽、絕地反擊的不屈精神,讓千年後的我們(men) 依舊心馳神往、熱血沸騰。
從(cong) 方誌看家鄉(xiang)
無四方,何以中國?
地方誌,可以說是“一方的古今總覽”,屬於(yu) 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傳(chuan) 統。有人說,地方誌既是“一方之全史”,也是一地之“百科全書(shu) ”。
《越絕書(shu) 》作為(wei) 節目中首本與(yu) 方誌相關(guan) 的典籍,描述的雖然是一個(ge) 地區的地理風貌、曆史變遷和文化進程,但卻能以小見大,折射中華民族融合大背景下,不同文化擴散傳(chuan) 播生成影響的曆程。從(cong) 遠古至今逐漸形成的山川河流、城池道路、陵墓宮殿、農(nong) 田水利等等,一張張地方的名片,像一塊塊色彩斑斕、風格各異的拚圖,勾勒出一幅厚重悠遠的中華文化全景圖。
節目組認為(wei) ,《典籍裏的中國》其生命力在於(yu) ,不隻展現典籍,而是把典籍發展中各種標誌性事件進行文化溯源。例如《越絕書(shu) 》為(wei) 後世的地方誌編纂開創了先河,能夠進一步激發我們(men) 閱讀和參與(yu) 編修方誌的興(xing) 趣,讓大眾(zhong) 增強自我認同“我們(men) 的家鄉(xiang) 、我們(men) 的祖國就是這樣曆史悠久,而又生生不息”,這份獨特性,讓觀眾(zhong) 從(cong) 每一集中都能得到全新的體(ti) 驗和收獲。
正如本期節目中的鏗鏘一問:無四方,何以中國?生於(yu) 吳越之地的人們(men) ,能從(cong) 《越絕書(shu) 》中看到自己家鄉(xiang) 千年前曾經曆的風雲(yun) 變幻。我國曆來重視方誌編修工作,新時代的地方誌書(shu) ,同樣凝結著一代代編纂工作者的心血與(yu) 汗水。方誌文化,薪火相傳(chuan) ,綿延不絕,不負前人、不負今人、不負家鄉(xiang) ,也不負中國輝煌的曆史。
為(wei) 國存史,為(wei) 民修誌,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時代和人民賦予地方誌工作者的曆史使命,也是地方誌工作者無上的自豪與(yu) 榮耀。
——崔唯航 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秘書(shu) 長,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辦公室黨(dang) 組書(shu) 記、主任
央視《越絕書(shu) 》的播出,不僅(jin) 使觀眾(zhong) 對吳越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觀眾(zhong) 認識了解今天方誌工作的重要性十分有益。
——卜憲群 中國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成員
(中國的地方誌)是弘揚地方文化、記錄鄉(xiang) 土風情、傳(chuan) 承曆史記憶、表彰先賢事跡的百科全書(shu) ,在世界文化史上頗為(wei) 罕見,是體(ti) 現治國理政經驗和家國情懷的珍貴遺產(chan) 。
——趙世瑜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成員
持續纂修地方誌已經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巴兆祥 複旦大學教授、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成員
節目成功傳(chuan) 遞了傑出典籍蘊含的精神內(nei) 核和文化靈魂,激發了觀眾(zhong) 內(nei) 心對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同。
——顏越虎 《浙江通誌》副總纂、浙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
閃光的思想
讓古今情感同頻共振
在《典籍裏的中國》第二季啟播儀(yi) 式的致辭中,慎海雄台長談到,《越絕書(shu) 》中記載著自己家鄉(xiang) 浙江千年前波瀾壯闊的吳越故事,令人遐思萬(wan) 千。書(shu) 中傳(chuan) 遞著的仁義(yi) 民本思想,至今滋養(yang) 著這一方土地乃至中國人的精神底蘊。
節目組也強調,希望從(cong) “不那麽(me) 百科全書(shu) 式的典籍”出發,在節目中展現一些“小眾(zhong) ”典籍,更重要的是因為(wei) 其在思想上的“有容乃大”。例如《越絕書(shu) 》保存了先秦時期許多珍貴史料,為(wei) 研究這一時代的社會(hui) 曆史提供了一個(ge) 重要的基點,是探索吳越地區文化及其精神形態變遷的關(guan) 鍵典籍和重要對象。
不同的典籍串起了中華民族的曆史。《典籍裏的中國》每一集也並不是獨立的存在,典籍本身因為(wei) 節目有了“對話”的可能。網友們(men) 發現了不少已經播出的典籍與(yu) 人物之間存在關(guan) 聯,提出了“典籍宇宙”的概念。
導演組回應,其實一開始沒想過“典籍宇宙”,是網友們(men) 看到之後的自發感受,節目初心是用更豐(feng) 富的方式,呈現相關(guan) 的典籍,解決(jue) “書(shu) 是什麽(me) 書(shu) ,書(shu) 好在哪裏;人是什麽(me) 人,人好在哪裏”的問題。不過在未來,“典籍宇宙”還有可能繼續聯動,用更專(zhuan) 項的內(nei) 容、更廣闊的維度、更豐(feng) 富多元的表達,用書(shu) 中先賢的精神和事跡,推動古今情緒的同頻共振,讓克己自勵、以民為(wei) 本、躬行仁義(yi) 等先賢所頌揚的精神,在千年後依然熠熠生輝。
節目中,“當代讀書(shu) 人”撒貝寧與(yu) 明代史學家、方誌學家楊慎對坐共飲,“一壺濁酒喜相逢”。楊慎感慨:“《越絕書(shu) 》中描繪著我最神往的曆史,有我最傾(qing) 慕的英雄。”
作者眾(zhong) 說紛紜、成書(shu) 年代成謎,這部幾千年前的吳越地方史誌,其間無數英雄人物、曆史傳(chuan) 奇,經過《典籍裏的中國》創新演繹,引發關(guan) 注狂飆,煥發全新的時代魅力。
可以預見,不斷創新“打開方式”的《典籍裏的中國》,能夠源源不斷地拍下去。以中華民族的精神打底,又訴說著這些價(jia) 值在傳(chuan) 承過程中,尤其是在當代的鮮活演繹中,形成的情感共振和精準穿透力——這也是總台文化節目常看常新的源頭所在。
總監製丨楊華 賀亞(ya) 莉 竇小文
監 製丨徐朝清 盧小波 閆爽
主 編丨胡姝姝 崔黎黎 張亞(ya) 東(dong)
視 頻丨賈貝 姚嶽含
素 材丨湯戈羽
編 輯丨崔雅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