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藝術為學問,視藝術為生命——追思表演藝術家鄭榕
“把藝術當作學問的態度貫穿了他的一生”“他將話劇事業(ye) 視為(wei) 生命”“他是學者型演員的楷模”……2月6日北京人藝舉(ju) 行的追思會(hui) 上,眾(zhong) 多同事和親(qin) 友追憶了他腳步永不停的一生。
他是著名表演藝術家、北京人藝藝術委員會(hui) 顧問鄭榕,2022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在舞台上創造真實的人
在70餘(yu) 年的舞台生涯中,鄭榕塑造了眾(zhong) 多性格鮮明、風格迥異的人物形象,其中最為(wei) 人熟知的莫過於(yu) 《雷雨》中的周樸園和《茶館》中的常四爺。隨著時代的變化、年齡的增長,鄭榕不斷有著新的認識和創造,從(cong) 而完善自己飾演的人物。
北京人藝院長馮(feng) 遠征介紹,從(cong) 1953年到1998年飾演周樸園的過程中,鄭榕從(cong) 階級分析入手變為(wei) 從(cong) 人的本質入手,最終以一條完整的思想貫穿線向曹禺交上了那份他認為(wei) “未完成的答卷”;從(cong) 1958年到1992年飾演常四爺的過程中,鄭榕不停地鑽研修正,從(cong) 簡單演成硬漢變為(wei) 找到人物活生生的感覺。
作為(wei) 北京人藝建院元老,鄭榕也是這兩(liang) 個(ge) 人物的首版扮演者。珠玉在前,令後來者高山仰止。
“鄭榕老師的常四爺是我演常四爺的原動力,我心中的形象種子就是他。”北京人藝原副院長濮存昕說,如何對待鄭榕的表演是他後來演《茶館》繞不開的課題。
有相似感受的還有周樸園的第二代扮演者顧威。“我心裏周樸園就是鄭榕。我開始不敢接這個(ge) 戲,因為(wei) 我演不出‘花’來。”他說,鄭榕本人及賦予周樸園這個(ge) 人物“不怒自威”的氣場深深影響了他。
2013年秋,北京人藝複排演出《小井胡同》。鄭榕看過後給導演楊立新寫(xie) 信,著重肯定了對人的塑造。“他一直是劇院風格堅決(jue) 的捍衛者,呼籲舞台上一定要創造真實的人。”楊立新說。
以堅實的生活為(wei) 基礎
2005年,為(wei) 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zheng) 勝利60周年,北京人藝重排名劇《屠夫》,並啟用1982年首演版的朱旭、鄭榕等老演員。
時任劇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的馬欣回憶,建組會(hui) 上鄭榕小心翼翼拿出一件寶貝:一本烈士日記。1949年底重慶剛剛解放,從(cong) 事進步演劇的鄭榕隻身進入渣滓洞,目睹慘烈現場被深深觸動,而這本烈士日記就是他從(cong) 現場帶回來的。
“為(wei) 了讓青年演員盡快感受戰爭(zheng) 年代的氛圍,鄭榕老師把這件珍藏了56年的烈士遺物帶來,很多同誌都受到了震撼。”馬欣說,“他始終堅持藝術創作必須以堅實的生活為(wei) 基礎,隻有源於(yu) 生活、紮根生活的藝術形象才能有長久的穿透力。”
2012年,北京人藝創排建院60周年原創大戲《甲子園》,五代演員同堂體(ti) 現的傳(chuan) 承關(guan) 係一時成為(wei) 佳話。
導演之一唐燁回憶,當時88歲高齡的鄭榕在劇中飾演老紅軍(jun) ,盡管隻能坐輪椅演出,卻仍然要求到養(yang) 老院體(ti) 驗生活;第一次去有點走馬觀花,於(yu) 是又單獨走訪了老紅軍(jun) 王定烈,聽他講述自己的經曆,體(ti) 會(hui) 他的情感,還在劇中特意借鑒了王定烈的一些動作。
“他說通過走訪老紅軍(jun) ,人物慢慢在心裏紮根了。演戲得找心裏的感覺,話劇要反映現實生活,不能跟現實隔離。”唐燁說。
2017年唐燁擔任《關(guan) 漢卿》複排導演,鄭榕看完連排後又說,“話劇舞台還是要以人為(wei) 主,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塑造鮮活的人物形象。”
一生踐行“戲比天大”人藝精神
2022年12月,鄭榕臨(lin) 終前的一天,在病榻上仍然喃喃自語:“快給我穿衣服,快給我穿鞋,我得去演出,我還有一場戲。”
追思會(hui) 上,鄭榕的夫人陳秀英含淚述說著這一幕。鄭榕剛被家人哄得即將入睡,又說:“不行……得回劇場,得排戲,不排戲怎麽(me) 演出?”
“鄭榕老師是北京人藝精神的典範,代表了劇院老一輩藝術家視藝術為(wei) 生命的高貴品質。”北京人藝黨(dang) 組書(shu) 記王文光說,“磊落博大的胸懷、堅定正義(yi) 的勇氣、耿直慷慨的性格、嚴(yan) 謹寬容的品德都是他的人生注解。”
濮存昕說,鄭榕在日常生活中十分謙和,但一談到藝術就變得投入而苛刻:他虛心接受同事的批評也嚴(yan) 厲批評同事,也曾直言劇院不應為(wei) 急就章的戲而容忍表演的概念化和情緒化。
“他一身浩然正氣,一生踐行著‘戲比天大’的人藝精神。”濮存昕說。
從(cong) 事戲劇創作的同時,鄭榕從(cong) 未放棄對話劇藝術的思考與(yu) 研究。改革開放之初,他就有意識地通過參演影視劇而總結話劇和影視劇表演的不同特點;新世紀之初,他公開發表文章提出事關(guan) 話劇創作的三個(ge) 命題,在文藝界引起強烈反響;2019年,他出版《鄭榕戲劇表演創作談》一書(shu) ,總結了實踐“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ti) 係”的成果與(yu) 經驗。
“鄭榕老師對藝術的執著、永不停歇的腳步和高貴的品格,引領一代年輕的人藝人繼承和發揚。他身體(ti) 力行地為(wei) 我們(men) 樹立了典範,讓我們(men) 努力前行,不斷進步,成就未來。”馮(feng) 遠征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