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一線顯身手 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度關注·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編者按: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時代呼喚人才,基層需要人才。湖北省近年來不斷為(wei) 高層次人才搭建服務社會(hui) 平台,讓他們(men) 在火熱社會(hui) 實踐中發揮作用、增長才幹,近3年累計選派5392名高層次人才,帶動全省各級科技人員紮根基層幹事創業(ye) 、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
湖北省人才資源總量達1002.65萬(wan) 人,高層次人才總量居全國第一方陣。近年來,湖北省堅持黨(dang) 管人才原則,集中開展“專(zhuan) 業(ye) 人才智匯基層”活動,深入實施服務基層人才專(zhuan) 項,引導專(zhuan) 業(ye) 人才向企業(ye) 和生產(chan) 一線集聚,釋放發展活力。
據統計,湖北省一級近3年累計選派1341名院士專(zhuan) 家、775名“科技副總”、2976名科技特派員、300名博士服務團成員,帶動全省各級3.6萬(wan) 餘(yu) 名科技人才下沉基層一線,解決(jue) 技術難題,助力人才成長,服務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精準選派,高層次人才下沉基層一線
走進武漢精立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光學實驗室,數名身穿防塵服的技術人員正圍著一台儀(yi) 器設備作業(ye) 。取料、校準、檢測,隻需2分30秒左右,12寸晶圓上的微小裂紋、雜質等瑕疵在屏幕上一覽無餘(yu) 。
武漢精立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從(cong) 事工業(ye) 產(chan) 品外觀瑕疵檢測。技術人員操作的這台儀(yi) 器設備,叫“12寸晶圓外觀缺陷光學檢查二代機”,它的麵世離不開一個(ge) 人——華中科技大學電子信息與(yu) 通信學院副研究員周瑜。
“我們(men) 的智能檢測設備曾麵臨(lin) 適應性不足、調試周期長、人力成本高等問題,是周老師帶領我們(men) 一一破解,才成功實現了相關(guan) 設備的國產(chan) 化替代。”武漢精立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研發工程師張勝森說。
2020年5月,湖北省委組織部、省經信廳決(jue) 定每年從(cong) 省內(nei) 外高校選派200名左右科技人才,對口擔任本專(zhuan) 業(ye) 中小微企業(ye) “科技副總”,每批科技人才服務周期為(wei) 2年。
“我們(men) 每年向企業(ye) 和基層單位征集需求,有針對性地推送給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基層出題、專(zhuan) 家接招、雙向溝通、組織確認等方式,精準選派基層產(chan) 業(ye) 發展所需人才。”湖北省委組織部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
周瑜就是首批239名“科技副總”之一。周瑜專(zhuan) 攻計算機視覺研究,經過省裏相關(guan) 部門的牽線搭橋,雙方一拍即合,周瑜來到武漢精立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擔任“科技副總”。
“過去,我在高校搞科研,但了解企業(ye) 實際需求的機會(hui) 不多,現在以管理層身份參與(yu) 到企業(ye) 的技術研發和戰略規劃中,科研成果落地轉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周瑜說,他每周兩(liang) 天到企業(ye) 辦公,不僅(jin) 深入實驗室、生產(chan) 車間等科研一線,還和員工一同拜訪客戶、調研行業(ye) 需求,自身也在不斷學習(xi) 中幫助企業(ye) 發展。
高層次人才與(yu) 生產(chan) 一線需求結合起來,創新的活力迸發了出來。在荊楚大地上,這樣的事例並不鮮見。
三峽大學材料與(yu) 化工學院教授李德江參加“院士專(zhuan) 家企業(ye) 行”,幫助湖北萬(wan) 錦科技有限公司解決(jue) 了產(chan) 品阻燃性低、耐寒性差難題,每年可增產(chan) 5000萬(wan) 元;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水產(chan) 學院教授高澤霞作為(wei) 科技特派員,指導農(nong) 業(ye) 企業(ye) 開展優(you) 良品種繁育和示範推廣,帶動農(nong) 戶大幅增收;湖北省國土測繪院首席專(zhuan) 家工作室主任穆超作為(wei) 博士服務團成員,掛職秭歸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指導縣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建設……
據了解,3年來,湖北省“院士專(zhuan) 家企業(ye) 行”暨“科技副總”為(wei) 地方解決(jue) 技術難題近3000個(ge) ,促成科技成果轉化1000餘(yu) 項;科技特派員服務鄉(xiang) 鎮(街道)1000餘(yu) 個(ge) ,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3000餘(yu) 項;博士服務團承擔科研項目200餘(yu) 個(ge) ,幫助解決(jue) 技術難題500餘(yu) 個(ge) 。
精細保障,讓人才甩掉包袱幹事創業(ye)
為(wei) 患者做核磁共振檢查,指導同事開展基礎研究……這段時間,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王軼每天都很忙碌。
王軼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學影像科醫生,2022年6月,作為(wei) 湖北省第十一批“博士服務團”的成員,王軼來到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掛職,為(wei) 期一年。
住宿是醫院內(nei) 部招待所單間,樓下就是職工食堂,每月有生活補助……生活條件的便利讓王軼全身心投入到臨(lin) 床診斷、業(ye) 務培訓、科研項目指導等掛職工作中。
人才服務基層,要充分發揮作用,生活服務是基礎保障。湖北近年來著力完善政策、做優(you) 服務,省一級按服務期內(nei) 每名“科技副總”5萬(wan) 元、“企業(ye) 行”院士專(zhuan) 家5000元、科技特派員8000元、博士服務團成員1.2萬(wan) 元的標準給予保障;各地將有關(guan) 選派專(zhuan) 家人才納入當地“人才綠卡”申領範圍,提供住房、交通、醫療保健、休閑等全方位服務,為(wei) 選派的專(zhuan) 家人才配備“一對一”服務專(zhuan) 員等。
生活上給予保障,事業(ye) 上給予支持和激勵。湖北省明確,選派人才促成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按技術合同標額的一定比例享受地方資助;人才服務期間工作業(ye) 績作為(wei) 晉職晉級、評優(you) 評先的重要依據。
在十堰市房縣的湖北尹吉甫鑫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示範基地內(nei) ,湖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植保土肥研究所研究員汪華正在指導當地的技術人員和農(nong) 民使用他們(men) 最新研製的茶葉專(zhuan) 用有機肥。
“我們(men) 幫企業(ye) 引進研究所的技術,為(wei) 企業(ye) 研發土傳(chuan) 病害綜合防治產(chan) 品。”汪華說,利用真金白銀的獎勵開發出專(zhuan) 用有機肥,讓茶葉品質更佳、飲用口感更好。
去年5月,汪華成為(wei) 湖北尹吉甫鑫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總”。他不僅(jin) 幫助企業(ye) 解決(jue) 技術瓶頸,還為(wei) 當地提供優(you) 良品種篩選、工藝優(you) 化、病蟲害防治、產(chan) 品銷售等全產(chan) 業(ye) 鏈技術服務,帶動3000多戶農(nong) 戶增產(chan) 增收。
因服務企業(ye) 工作突出,汪華被遴選為(wei) 湖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青年拔尖人才,同時晉升為(wei) 研究員。
“我們(men) 指導各地建立專(zhuan) 家人才實績檔案,對表現優(you) 秀的,在各項政策上給予傾(qing) 斜;對表現欠佳的,及時進行提醒談話。”湖北省委組織部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通過加強考核管理,確保“科技副總”每月服務不少於(yu) 7天,“企業(ye) 行”院士專(zhuan) 家半年內(nei) 服務不少於(yu) 3次,每次都要切實為(wei) 企業(ye) 解決(jue) 問題。3年來,全省共對60名表現優(you) 秀的專(zhuan) 家人才進行通報表揚,營造了重視人才、關(guan) 愛人才的良好氛圍。
精心培訓,為(wei) 基層留下本土人才
“建立生物安全體(ti) 係,推廣肉牛‘床場一體(ti) 化’養(yang) 殖模式,大幅節約清糞和無害化處理成本,並實現資源化利用,提高牛病的綜合控製水平。”近日,在荊門市沙洋縣漢江牛業(ye) 發展有限公司會(hui) 議室內(nei) ,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郭愛珍正在為(wei) 20多名當地技術人員和養(yang) 殖戶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
“沒有郭教授,企業(ye) 很難走上正軌。”漢江牛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波說。
2015年,劉波返鄉(xiang) 創業(ye) 發展肉牛養(yang) 殖,創業(ye) 之初缺乏經驗,劉波從(cong) 外地引進的母牛感染疫病,公司損失慘重。
郭愛珍教授帶領團隊上門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和培訓,幫助公司及時調整了發展思路。如今,公司在肉牛選育、繁殖、疫病防控等關(guan) 鍵領域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已成為(wei) 全國肉牛核心育種場和西門塔爾良種牛繁育、技術培訓的示範基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湖北省重“輸血”更重“造血”,廣大科技人才在服務基層的同時,通過專(zhuan) 題講座、現場授課、操作示範和技術服務等方式,協助企業(ye) 搞好人才培養(yang) 和引進,為(wei) 企業(ye) 留下了一批“帶不走的”本土專(zhuan) 業(ye) 人才隊伍。
2022年,郭愛珍作為(wei) 湖北省“院士專(zhuan) 家企業(ye) 行”專(zhuan) 家,被選派到漢江牛業(ye) 發展有限公司開展科技服務,雙方合作進一步加深。截至目前,郭愛珍帶領團隊及學生先後15次赴沙洋縣開展技術指導培訓,受眾(zhong) 達500餘(yu) 人次;帶動周邊50餘(yu) 戶參與(yu) 肉牛養(yang) 殖項目,戶均增收1.5萬(wan) 元。
不隻是技術培訓,專(zhuan) 家人才還積極調動自身資源,幫助廣大企業(ye) 引進優(you) 秀人才,建成一批創新平台,促成一批合作項目。
“院士專(zhuan) 家企業(ye) 行”專(zhuan) 家、華中科技大學人工智能與(yu) 自動化學院教授尹泉為(wei) 湖北泰和電氣有限公司引進高層次人才10人;博士服務團成員、武漢紡織大學紡織科學與(yu) 工程學院教授曹根陽幫助武漢裕大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籌建中國紡織行業(ye) 麵料智能織造重點實驗室;“科技副總”、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副教授高洵推動武漢百牛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與(yu) 客戶簽下2837萬(wan) 元合作項目……
3年來,湖北省“院士專(zhuan) 家企業(ye) 行”暨“科技副總”為(wei) 企業(ye) 培訓5萬(wan) 餘(yu) 人次、引進人才1500餘(yu) 人,達成項目協議1200餘(yu) 項,協議金額約12億(yi) 元;科技特派員培養(yang) 基層技術骨幹1.5萬(wan) 餘(yu) 人,培訓農(nong) 民20餘(yu) 萬(wan) 人次;博士服務團隊促進校地合作600餘(yu) 對,幫助引進人才300餘(yu) 人,培訓2.5萬(wan) 人次。
“我們(men) 將進一步完善政策、加強管理、做優(you) 服務,選派廣大專(zhuan) 家人才在為(wei) 基層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上精準用力,在促進產(chan) 學研合作上有效發力,在推動基層人才隊伍建設上獻智出力。”湖北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文兵說。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07日 1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