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甘做上山文化“擺渡人”

發布時間:2023-02-10 13:54:00來源: 光明日報

  守著上山一粒萬(wan) 年稻米,孜孜不倦讓上山文化發揚光大;人如其名,踏踏實實做事,一心一意為(wei) 民謀利……4個(ge) 月前,“上山文化擺渡人”——浙江省浦江縣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徐利民積勞成疾不幸去世,年僅(jin) 52歲。日前,中共浙江省委作出《關(guan) 於(yu) 開展向徐利民同誌學習(xi) 活動的決(jue) 定》,激勵引導廣大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禮讚楷模、學習(xi) 榜樣、凝聚力量。

  “你注視著那顆小小的稻米,從(cong) 此一眼萬(wan) 年。古老的彩陶,顯影出中華萬(wan) 年文明的足跡。一生悉付沒有硝煙的戰場,留下不滅的圖騰,定影出信仰的紅!”在這段2022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驕傲”人物推選活動給予徐利民的頒獎詞背後,是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忠於(yu) 信仰與(yu) 使命的火熱人生。

  守著萬(wan) 年稻米,心心念念上山

  2000年,上山文化首先發現於(yu) 浦江縣上山遺址,出土的數粒炭化稻米及大量混雜的稻殼、稻葉,成為(wei) 一萬(wan) 年前稻作文化的實證。2006年11月,“上山文化”正式命名。

  可之後好些年,當地雖在保護研究方麵積累了一定成果,但上山文化的影響力卻未見擴大。“最大困難是什麽(me) ?”2019年,徐利民就任縣委宣傳(chuan) 部部長後,首次到博物館調研,就直奔問題而去。

  “缺錢,更缺人!”博物館負責人把壓力和盤托出:縣裏缺少用於(yu) 研究和宣傳(chuan) 的專(zhuan) 項經費,也沒有懂業(ye) 務、會(hui) 協調的工作主持人……沒想到,徐利民不僅(jin) 立刻協調了編製,著手商討落實經費,還四處托人,輾轉找到了袁隆平院士,為(wei) 上山遺址博物館題詞,“上山文化”的知名度不斷提高。

  2020年,徐利民向縣委提出一個(ge) 大膽的建議:聯合上山文化遺址聯盟的4市11縣共同申遺。他幾易其稿,繪製了一張跨越15年的路線圖:2021年,申報“百年百大考古發現”;2022年,申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25年,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錄;2026年,上山文化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到2035年力爭(zheng) 申遺成功……

  上山文化遺址發現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le) 平說,這張路線圖,徐利民比誰都記得清楚,一有機會(hui) 就拿出來做推廣。

  “他鍾情上山,認為(wei) 推廣和發展上山文化是一輩子最值得做的事。”在浦江縣委宣傳(chuan) 部辦公室主任方黎晨的回憶中,徐利民的熱愛與(yu) 堅持,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ge) 人。

  這兩(liang) 年,上山文化遺址吸引了許多專(zhuan) 家學者慕名來考察,還有不少代表團來學習(xi) 取經。隻要有時間,他都親(qin) 自陪、親(qin) 自講,各種數據、典故信手拈來,不少第一次見麵的人還以為(wei) 他是個(ge) 考古研究員。

  2021年,一場名為(wei) “稻·源·啟明”的上山文化考古特展,相繼在浙江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展出。近200件上山文化早、中、晚期文物,是徐利民帶著人一件一件精挑細選的,連布展的位置、字號的大小他都逐一核對。

  2022年8月,身體(ti) 不舒服的徐利民仍奔波於(yu) 北京、石家莊、杭州等地。在住院期間,他仍對上山文化念茲(zi) 在茲(zi) ,通過微信、電話回複信息、布置工作。彌留之際,他用虛弱的聲音對身邊親(qin) 人說:“還有很多事情沒做完,我不放心啊。”

  徐利民的工作筆記中,留著一個(ge) 與(yu)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陳同濱教授的“春天之約”:他們(men) 約定,2021年的春天,要一起走遍上山文化的遺址。這一年,徐利民如約陪她走完了18處。如今,上山文化又新發現了2處遺址,但徐利民,卻無法再陪著朋友們(men) 去走走看看了。

  讓“不可能完成”的事業(ye) 成為(wei) “可能”

  走在上山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館長張國萍幾度哽咽:“這裏幾乎每一個(ge) 角落,都有徐利民的身影。常常會(hui) 有一種錯覺,他突然從(cong) 某一個(ge) 地方跑出來,告訴我下一步該怎麽(me) 做。”

  一項工作,有的地方領導想著負責三五年便換人了,不用太過認真。他卻不,對上山文化,他有一股子癡勁兒(er) ,要讓“不可能完成”的事業(ye) 成為(wei) “可能”。徐利民常說:“這是祖先留下的珍寶,不能有一絲(si) 一毫的懈怠。”

  他每周都赴上山遺址調研踏勘,100餘(yu) 次請教走訪專(zhuan) 家學者。在他的不懈努力和推動下,上山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zhuan) 項規劃》。

  2020年11月,浦江縣舉(ju) 辦上山文化發現20周年學術研討會(hui) 。會(hui) 前,徐利民與(yu) 蔣樂(le) 平前往北京,請國內(nei) 考古界泰鬥嚴(yan) 文明題詞。

  “88歲高齡的嚴(yan) 先生,因為(wei) 疫情影響,不方便跟我們(men) 見麵,我給嚴(yan) 先生打了七八個(ge) 電話,沒有接。我當時都有點打退堂鼓了。”蔣樂(le) 平說。

  “嚴(yan) 先生為(wei) 上山出了不少力,我這裏有上山當地老奶奶編的兩(liang) 把麥稈扇,讓我代為(wei) 轉交呢。”徐利民並不準備放棄,想再等等。有心人,終不負,這一等,就等來了嚴(yan) 先生同意在小區見麵的回複。感動於(yu) 徐利民的熱情和執著,嚴(yan) 文明欣然為(wei) 上山題詞——“遠古中華第一村”。

  徐利民的愛人說,他眼裏有上山,心裏有上山,時時刻刻都想著上山。他的口袋裏總是備著一張上山遺址地圖,往哪裏一趴,哪裏就是會(hui) 議室。他的辦公室裏,有關(guan) 上山文化的書(shu) 籍壘得像小山,微信朋友圈裏時時可見有關(guan) 上山遺址的信息。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曆史學部主任王巍獲悉噩耗,沉重歎息,評價(jia) 徐利民為(wei) “執著推動上山遺址、上山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和利用的典範”。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