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逐“日”追光 走近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HL-2M

發布時間:2023-02-13 14:44:00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珍

  行星發動機、智能量子計算機、太空電梯……一段時間以來,電影《流浪地球2》中的“硬核科技”元素引發廣泛關(guan) 注。你知道嗎?電影中的很多裝備在現實中都有原型。

  “你們(men) 盡管想象,我們(men) 負責實現。”最近,社交媒體(ti) 上,中核集團一張引爆網絡的海報,展示的便是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和現實中的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HL-2M)、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HL-2A)。網友們(men) 不禁熱血沸騰,紛紛感歎,“原來中國科幻的背後是中國製造”。

  科幻照進現實。電影中行星發動機推動地球利用的是核聚變釋放的能量,而HL-2M、HL-2A正是我國探索受控核聚變的重要裝置,被稱為(wei) “人造太陽”。其中,HL-2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前不久,它入選了“2022年度央企十大國之重器”。

  這些裝置為(wei) 何被稱為(wei) “人造太陽”?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造“太陽”?新一代“人造太陽”實現了哪些技術突破和自主創新?記者近日采訪了中核集團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有關(guan) 負責同誌,讓我們(men) 一起跟隨“造太陽”的人,探尋新一代“人造太陽”的奧秘。

  原料取用不盡、燃耗低能量大、產(chan) 物清潔友好

  受控核聚變,理想的“終極能源”

  四川成都雙流西南航空港,坐落著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這是我國最早從(cong) 事核聚變能源開發的專(zhuan) 業(ye) 研究院。

  研究院聚變科學所那座建了22年的老樓,便是新一代“人造太陽”的“家”。

  人類真的可以造太陽嗎?麵對記者的疑問,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所長鍾武律給出了答案:“人造太陽”並不是真的造一個(ge) 太陽,而是建一個(ge) 裝置,利用太陽發光發熱的原理,持續可控地輸出能量。

  “太陽為(wei) 什麽(me) 能夠持續發光發熱?是因為(wei) 它時刻都在發生著核聚變反應。”鍾武律告訴記者,我們(men) “造太陽”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核聚變來發電。

  眾(zhong) 所周知,能源危機被認為(wei) 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的最大難題。科學家們(men) 把視線轉向核能,而核能主要有核裂變和核聚變兩(liang) 種形式。

  當前,世界上商用的核電站利用的是核裂變能,即由較重的原子核(如鈾)通過核反應過程分裂成兩(liang) 個(ge) 或兩(liang) 個(ge) 以上較輕的原子核,從(cong) 中釋放出能量。然而,鈾礦的儲(chu) 量有限,長遠看仍難以滿足人類需求。

  核聚變的過程正相反,是指由質量較輕的原子核在超高溫條件下聚合成較重原子核,並釋放出巨大能量,且單位質量下釋放的能量比裂變高得多。太陽的光和熱,就來源於(yu) 核聚變反應釋放出的能量。

  “核聚變能源的優(you) 勢非常明顯。一是燃料在地球上的儲(chu) 量極為(wei) 豐(feng) 富;二是不產(chan) 生高放射性核廢料,環境友好;三是具有固有安全性等優(you) 點。”鍾武律進一步解釋道。

  記者了解到,支撐核聚變反應的主要原料可以從(cong) 海水中提取。據測算,從(cong) 一升海水中提取出的氘,經完全聚變反應後釋放的能量,足夠一輛汽車從(cong) 北京開到海南。按照地球上的海水資源計算,理論上用於(yu) 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上百億(yi) 年,幾乎無窮無盡。

  數據最具說服力。據90後高級工程師、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博士科普團金牌科普員鄭雪介紹,一座100萬(wan) 千瓦的火電站,每年消耗煤炭約210萬(wan) 噸;同等級的核電站,每年消耗濃縮鈾約30噸。而如果建造一座100萬(wan) 千瓦的核聚變電站,每年僅(jin) 需消耗燃料約0.12噸。

  正因為(wei) 此,核聚變能被認為(wei) 是一種理想的“終極能源”,一旦成功應用,將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人類對能源的需求問題。

  不過,想要利用核聚變能,還必須要讓核聚變變得可控。“20世紀50年代,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就意味著人類製造核聚變反應成為(wei) 了現實,但那是不可控的、瞬間的。我們(men) ‘造太陽’,就是要通過某種特殊的途徑,將核聚變反應過程變得可控,讓它源源不斷地輸出聚變能為(wei) 我們(men) 所用。”鍾武律說。

  讓核聚變可控,這是一個(ge) 世界級難題,必須要同時滿足三個(ge) 非常苛刻的條件,也就是所謂的“聚變三乘積”。

  “第一個(ge) 是它需要上億(yi) 攝氏度的高溫,因為(wei) 隻有溫度特別高,原子核才會(hui) ‘跑’得更快。第二個(ge) 是等離子體(ti) 的密度要足夠高,這樣原子核之間碰撞發生聚合反應的概率就會(hui) 提高。第三個(ge) 就是要長時間地控製住這些原子核,也就是說要將高溫高密度的核反應條件維持足夠長的時間。隻有這樣,才能夠使核聚變發生,並且持續下去。”鍾武律說。

  上億(yi) 度高溫是個(ge) 什麽(me) 概念?要知道,太陽的核心溫度也隻有1500萬(wan) 度至2000萬(wan) 度。而地球上的金屬材料在1000度左右就會(hui) 融化。聰明的科學家就利用強磁場,讓高溫的等離子體(ti) 懸浮起來,從(cong) 而實現與(yu) 材料的隔離。也就是說,讓高溫等離子體(ti) 在磁場約束下進行聚變反應。

  最高可達2.5兆安培以上電流、1.5億(yi) 度高溫

  自主創新造就新一代“人造太陽”

  王金,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一名資深高級技師。

  對實驗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對主機真空室進行查漏檢修……最近,他和同事們(men) 一起對HL-2M裝置進行了新的升級改造,為(wei) 即將到來的下一輪放電實驗做準備。

  在新一代“人造太陽”的主機機房,各種管線、機櫃圍繞在一個(ge) 巨型“輪胎”狀機器周圍,令人眼花繚亂(luan) 。然而,王金卻對這裏的每一個(ge) 零件都了如指掌。

  “這上麵數萬(wan) 個(ge) 零件,都是我和同事們(men) 親(qin) 手安裝和調試的。”王金言語中透著自豪。

  記者了解到,HL-2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采用先進的結構與(yu) 控製方式,等離子體(ti) 體(ti) 積達到國內(nei) 現有裝置2倍以上,等離子體(ti) 電流能力提高到2.5兆安培以上,等離子體(ti) 離子溫度可達到1.5億(yi) 攝氏度,能實現高密度、高比壓、高自舉(ju) 電流運行。同時也是目前國際上首個(ge) 具備在兆安培等離子體(ti) 電流下實現多種先進偏濾器位形能力的核聚變先進研究平台。

  “更為(wei) 重要的是,裝置的核心部件都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鍾武律說。

  據介紹,新一代“人造太陽”由真空室、線圈係統、發電機組和支撐結構等核心部件組成。其設計建造背後,有太多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填補國內(nei) 空白的故事,大到真空室等核心部件,小到一枚枚特殊的膨脹螺栓,都不斷挑戰著國內(nei) 相關(guan) 工程技術水平極限。

  “中間那個(ge) 直徑約5米、高約3米的‘輪胎’狀設備就是真空室。”王金告訴記者,僅(jin) 容器設計製造就經過6年的艱難探索。

  據介紹,HL-2M裝置主要是靠強磁場將高溫離子約束在真空環境中,不與(yu) 任何材料接觸。而這個(ge) 超真空環境,比宇宙空間環境的要求還要高好幾個(ge) 數量級。在設計研發初期,科研團隊大量調研,走訪了10餘(yu) 家大型製造企業(ye) ,卻因設計精度高、製造難度大、薄壁件焊接變形控製難、國內(nei) 無相關(guan) 經驗等原因被告知無法加工。團隊迅速將科學思維調整為(wei) 工程思維,將科學設計參數細化為(wei) 一個(ge) 個(ge) 可實現的工程圖紙,以共同研發和手把手教學的方式指導廠家加工。這對長期從(cong) 事基礎科研、缺乏工程經驗的團隊來說,壓力巨大。不過,最終還是研發製造出了我國首台D形截麵特材雙層雙曲率薄壁件全焊接環狀超高真空容器,相關(guan) 工藝和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線圈係統也很重要,它要為(wei) HL-2M裝置開展放電實驗提供約5萬(wan) 倍於(yu) 地球磁場的強磁場,用以精確和穩定地控製上億(yi) 度高溫等離子體(ti) 。按照最初的設計,線圈製造“利舊改造”,是當時最可靠、最高效的方案。然而科研團隊卻選擇重新研製。最終首創了國內(nei) 最大運行電流強磁場D形比特板式可拆分環向場線圈,突破國內(nei) 大截麵外方內(nei) 圓異形無氧銅管原有產(chan) 能極限,獨創性地掌握了國內(nei) 大尺寸異形高強度鉻鋯銅材製造技術,多項工藝領先國外一流裝置。

  不僅(jin) 如此,裝置有關(guan) 零部件的安裝精度和清潔度也有著極高要求。“我們(men) 真空室內(nei) 安裝的部件共有4萬(wan) 多個(ge) ,全部由人工安裝,如果有任何一個(ge) 部件沒有安裝牢固,或沒有在指定的位置就會(hui) 造成幾百人的團隊實驗無法進行。同時,由於(yu) 空間受限,所有部件都是緊湊型,需要一層一層安裝上去,安裝難度大。”王金介紹,真空環境外的第一道“防線”——“第一壁”的安裝,是他麵對的最大挑戰。

  為(wei) 了能保護好後麵的各種測量器件,“第一壁”密布在整個(ge) 真空室內(nei) 部,包括多層功能性和結構性材料,大的有撲克牌大小,小的隻有指頭大小。“聽起來好像是‘貼瓷磚’一樣簡單,但對間隙和平整度的要求極高,相鄰兩(liang) 塊材料之間的高度差不能超過1毫米、間隙不能超過2毫米,而且作業(ye) 空間十分受限。”據他回憶,整個(ge) “第一壁”的安裝就花了大半年,為(wei) 了保證環境的潔淨,工作時還需要換上全套防塵服,外加手套、口罩、發套和安全帽,整個(ge) 人就隻剩下眼睛露在外麵。

  不斷取得新突破、不斷創造新紀錄

  核聚變點火正逐漸走向現實

  HL-2M裝置主機一牆之隔,是裝置的中央控製室。2月9日,聚變科學所控製與(yu) 信息研究室年輕的90後主任李波在控製室內(nei) 協調有關(guan) 係統,對外圍輔助加熱係統進行測試實驗。

  他還有一個(ge) 稱呼——“‘人造太陽’的駕駛員”。“主要是負責設計打造和運行控製裝置的‘中樞神經’,最終實現對等離子體(ti) 的控製。”李波解釋說。

  當記者提起2022年10月HL-2M裝置創造的新紀錄——等離子體(ti) 電流首次突破100萬(wan) 安培(1兆安),李波頗顯激動。據他介紹,要想實現核聚變發電,首先要實現聚變點火,這是一個(ge) 先決(jue) 條件。“就像鑽木取火一樣,先實現聚變點火,後續隻需持續加‘柴’就可持續對外輸出能量。”

  不過,點一把柴火容易,核聚變點火難。如前文所介紹的那樣,等離子體(ti) 溫度、密度、能量約束時間三個(ge) 變量參數的乘積,必須超過特定數值。而本次等離子體(ti) 電流突破100萬(wan) 安培,就意味著等離子體(ti) 的密度極限和能量約束時間等關(guan) 鍵參數有顯著提升。“這也就意味著我們(men) 距離聚變點火又邁進了重要一步,對我國深度參與(yu) 目前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陽’——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實驗及自主設計運行聚變堆具有重要意義(yi) 。”李波說。

  不過,每一次實驗、每一輪放電都會(hui) 有新的問題等待解決(jue) 。“如同老一輩‘造太陽’的人,我們(men) 也要一個(ge) 山頭一個(ge) 山頭地去攻克。”李波告訴記者,院所正在集聚各路精兵強將,整合多方優(you) 勢資源,院所兩(liang) 級紀委加強監督聯動,全力保障基礎科研攻關(guan) ,加快推進解決(jue) “人造太陽”關(guan) 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

  據介紹,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實驗研究始於(yu) 20世紀50年代,幾乎與(yu) 國際上同步。曆經半個(ge) 多世紀的發展,先後研製了多種類型的磁約束核聚變研究裝置,如脈衝(chong) 磁鏡、角向箍縮裝置、仿星器、超導磁鏡、托卡馬克。

  當前主流的“人造太陽”裝置為(wei) 托卡馬克,HL-2M裝置就是一種托卡馬克裝置。“其實就是在一個(ge) 大型環狀真空容器裏麵注滿氣體(ti) ,然後把氣體(ti) 電離變成等離子體(ti) ,再用強磁場把帶電粒子控製住,讓它在真空容器裏麵懸浮起來。”鍾武律說。在此之前,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還先後研發出HL-1、HL-1M、HL-2A係列裝置,其中HL-1是我國首個(ge) 中型托卡馬克實驗裝置,被稱為(wei) 我國首個(ge)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

  2006年,中國、歐盟、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共同簽署了ITER項目啟動協定,該項目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之一,同時也是中國以平等身份參加的最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並不斷取得了新的突破。如今,中國的磁約束核聚變研究部分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實現核聚變點火正逐漸走向現實。”對HL-2M這個(ge) 我國唯一一個(ge) 具備開展堆芯級等離子體(ti) 物理實驗能力的技術平台,這群“造太陽”的人充滿信心,“未來HL-2M將繼續有條不紊開展後續實驗工作,衝(chong) 擊更高的等離子體(ti) 電流和離子溫度等參數,全麵提升核聚變三參數,實現我國‘人造太陽’研究新的飛躍。”

  “每一次通過中控廳的大屏幕看到等離子體(ti) 的奪目亮光,我就覺得它特別美,就像人類第一次看到自己點燃了篝火——發光發亮,充滿希望。”李波感慨道,期待我國的一盞盞燈早日被核聚變能點亮。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