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繃住這根弦 好演員的光芒不會被遮擋
李健:繃住這根弦 好演員的光芒不會(hui) 被遮擋【因在《狂飆》中成功扮演李響而大受好評】
演員李健的這個(ge) 春天,是從(cong) 開年爆劇《狂飆》開始的,他在劇中飾演的有血有肉的刑警李響,得到眾(zhong) 多觀眾(zhong) 的喜愛和共情,憑借實力破圈。2月16日,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zhuan) 訪時,李健坦言他今年春節是在《狂飆》的陪伴中度過的,“這種感受很多年沒有過了,好多朋友給我發信息說,他們(men) 家庭聚餐或者同事聚會(hui) ,都在討論這部劇。火車上、飛機上,我看見很多人都在看。”
麵對突如其來的熱度,李健十分清醒,他覺得演員所付出的努力被觀眾(zhong) 認可,是特別幸福的一件事兒(er) 。他始終認為(wei) ,觀眾(zhong) 的這種喜愛、這個(ge) 光環是給角色的,不是給演員的。他直言,最終這個(ge) 光環會(hui) 落在為(wei) 掃黑事業(ye) 犧牲的公安幹警的墓碑上,“這份榮譽是給他們(men) 的,我隻是一個(ge) 傳(chuan) 遞者”。
演完李響,李健似乎鬆了口氣,“又完成了一個(ge) 拓展,讓更多觀眾(zhong) 看到有這樣一個(ge) 演員。”不過,他更多地把這種關(guan) 注轉化成動力,“希望不讓新認識的觀眾(zhong) 失望”。在李健看來,隻要一直堅守自己的職業(ye) 理念和操守,好演員的光芒是不會(hui) 被遮擋的。“實力派演員的春天來了,隻不過,需要更多的機會(hui) 去展示。”
“這個(ge) 人物夠真實”是打動我的地方
和李響“相遇”,緣於(yu) 李健和徐紀周導演多年合作建立的信任和期待,《狂飆》是他們(men) 合作的第11部戲,“當時徐導寫(xie) 完前三集劇本時很興(xing) 奮,他說有一個(ge) 警察的角色很適合我,我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一直以來,兩(liang) 人合作得很默契,“他了解我,我相信他。他想著我的形象寫(xie) 出這個(ge) 人物,他甚至知道我在哪一個(ge) 氣口會(hui) 說什麽(me) 樣的話,讀他的台詞,就像說我自己的話一樣。”李健坦言。
每次接到人物,李健都會(hui) 對角色特征和生活習(xi) 慣生發自己的想象,這次他為(wei) 李響這個(ge) 人物也做了不少準備和設計。在開拍前就開始健身、減脂,做一些力量訓練。進組後,他也每天堅持跑五公裏。為(wei) 了讓李響這個(ge) 人物的外形和精氣神更接近警察,他還讀了大量關(guan) 於(yu) 刑警的書(shu) ,包括《刑警是怎樣煉成的》《刑警隊長》《中國刑警》等等。在更深入地學習(xi) 警察的職業(ye) 特點時,更多了解到警察在辦案過程中怎麽(me) 跟犯罪嫌疑人說話、怎麽(me) 相處,“然後拍的時候盡量去把這種職業(ye) 特質展現到李響身上,這樣大家就會(hui) 更相信。”
李健認為(wei) ,警察在生活中就是普通人,就像身邊的一個(ge) 普通朋友,“但是一旦他發現案件的蛛絲(si) 馬跡,他的警覺性非常高,我覺得這種職業(ye) 素養(yang) ,這種機警、幹練的勁頭兒(er) 在李響身上是要有的。”像劇開始時李響跟高啟強的幾場戲,隨著身份的變化,李健就展現出人物情緒的變化,“當高啟強是犯罪嫌疑人時,李響麵對高啟強的態度是嚴(yan) 肅的;當高啟強解除嫌疑,變成一個(ge) 普通市民,李響對他就多了一些親(qin) 近感。”
對李響這個(ge) 人物,李健還加入了一些自己的考量,“刑警工作的一個(ge) 特點就是作息不規律,我就想他得有一個(ge) 手提包,平時裏麵裝一些小零食、餅幹、麵包,還有茶杯,因為(wei) 有時候深夜執行蹲伏任務,他不可能再去買(mai) 什麽(me) 吃的。而且,他吃飯時間不固定,難免會(hui) 有一些胃病,包裏就會(hui) 習(xi) 慣性地常備一些胃藥。我覺得這些細節可能用不到,但有它會(hui) 更真實。”
“這個(ge) 人物夠真實”是打動李健的地方,“李響出身在底層,更貼近市井老百姓的生活,性格更豐(feng) 富,心理刻畫更複雜,”李健坦言,“他像我們(men) 普通人一樣,在心懷熱誠、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會(hui) 遇到很多波折和人生的選擇。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他也會(hui) 遲疑,也會(hui) 做錯選擇。但是最終,他堅持了正義(yi) 的方向,獨立承擔,做出了自己無愧於(yu) 人民警察的選擇。”
在演的時候,李健直言他會(hui) 盡力把這些複雜人性的思考和探索融入進去,“這樣角色就可能不會(hui) 太片麵。比如前期的時候,李響也會(hui) 拚命想在領導麵前得到認可和重用,這是每一個(ge) 心懷理想的普通人,在奮鬥的路上都會(hui) 麵臨(lin) 的問題。還有安欣壓手榴彈那一瞬間,李響一定是複雜的情緒,他會(hui) 有感激,也會(hui) 有內(nei) 疚、後悔,我覺得這些都是人物真實的一麵,也是吸引人的一麵。”
把卡打到地上是張譯現場加的
杯子摔碎不是提前設計好的
在李健看來,這個(ge) 戲最大的挑戰就是李響這個(ge) 人物的心理變化怎麽(me) 準確地呈現給觀眾(zhong) ,因為(wei) 李響身上沒有特別多矛盾事件的集中點,怎麽(me) 把握住李響心理上幾個(ge) 時間點的變化,並讓觀眾(zhong) 能感受到,跟著人物心理一起糾結,一起掙紮,這個(ge) 分寸比較難把握,“過火了會(hui) 有點兒(er) 喧賓奪主,演不到又會(hui) 讓觀眾(zhong) 感覺不過癮”。
拍攝李響跟安欣透露他要扳倒趙立東(dong) 的那場戲,李健印象最深。那場戲人物情緒變化非常複雜,難度最大。李響拿出一堆卡的時候,安欣一把就把那些卡打到地上,“張譯這個(ge) 動作是現場加的,像是神來之筆,我借著這個(ge) 動作蹲在地上去撿那些卡,這時候更凸顯了李響放棄尊嚴(yan) ,寧可摧毀自己也要去完成心中理想的使命。當時還有個(ge) 意外,是杯子掉下來摔碎了。原本劇本裏沒有設計這個(ge) 細節,走戲時也沒掉,到拍全景時我拿包碰倒了杯子,才掉下來摔碎了。後來這個(ge) 鏡頭給劇情增添了很多精彩的解讀和想象,有觀眾(zhong) 說杯子掉落就像李響的命運,是巧合,也是天意。”
按階段發劇本
劇情未來的走向 演員也都在猜測
真正演起來,李健坦言一開始壓力很大,“這麽(me) 重大的題材,這麽(me) 優(you) 秀的創作團隊,我不想給大家拖後腿”。有時候心理負擔重,就會(hui) 讓人顯得緊張,“好在徐導知道我的優(you) 勢和弱點,該收該放的他就提示我,他一說,我就能明白。”李健感慨道,“他在現場有超強的把控力和想象力。說實話,李響這個(ge) 人物的塑造,在他的把控,才能被大家這麽(me) 認可和關(guan) 注。”
李響“下線”以後,很多網友寫(xie) 小作文表達對李響這個(ge) 人物的不舍和意難平。令李健欣慰的是,不少網友給他留言說,看完李響特別感動,更堅定了他們(men) 當警察的想法,“我覺得這就是來自人物身上的力量。”
李健形容這次的《狂飆》經曆 “很刺激”,“有一種奇幻冒險的感覺”。他感觸很深,“徐導的創作手法很不一樣,我們(men) 都是按階段發劇本,劇情未來的走向,演員也都在猜測。”
二十年前張頌文老師曾給我們(men) 帶過課
讓他難忘的是,整個(ge) 拍攝期間,劇組的交流氛圍特別好,“像很多老戲骨,會(hui) 很細致地去研究角色,我從(cong) 他們(men) 身上學到了很多塑造角色的新方法,比如說從(cong) 觀眾(zhong) 的角度去揣摩角色。還有張譯老師的專(zhuan) 業(ye) 經驗非常豐(feng) 富,跟他搭戲我也學習(xi) 到很多,他也給了我很多指點。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什麽(me) 叫很高的專(zhuan) 注度,包括他應對現場變化的即興(xing) 創作,以及對角色、對戲的理解,他挖掘得更深、角度更多。而且他不光考慮自己的角色,幾乎每一場戲都有調整,都是為(wei) 了其他演員能盡最大努力呈現自己最好的狀態。”
劇組裏還有很多演員都是李健合作過多年的老朋友,“飾演唐小龍的林家川是我師兄,飾演唐小虎的孫岩是我師弟,其他演員比如我也和郝平合作過很多次,大家都很熟悉且默契,劇組的氛圍也很熱鬧。”
更有趣的是,時隔二十年李健和他的老師張頌文在劇組相聚,“上大學時,張頌文老師給我們(men) 帶過課,他上課有個(ge) 特點,就愛給大家講故事,一講故事就講半天,我們(men) 也不用做練習(xi) ,就坐那聽他講,特別高興(xing) 。他觀察生活特別細致,而且他有很多工作經驗,也有很深厚的閱曆,他講的故事都很有意思,他也知道我們(men) 愛聽什麽(me) ,”李健感慨道,“畢業(ye) 以後就很少見到張頌文老師了,這次在組裏我們(men) 兩(liang) 人對手戲不多,但經常聊天。說起當年那些青蔥歲月,就覺得時間好快,都有成長,都有變化。”
小時候的夢想是當軍(jun) 人 做演員後也曾迷茫焦慮
1981年,李健出生在河北,父親(qin) 是一名軍(jun) 人,李健自小在部隊大院裏長大。小時候的夢想是希望像父親(qin) 一樣,長大後當一名軍(jun) 人。
1998年,李健上初中時,承德話劇團來學校招演員,一個(ge) 同學很順利被招走當演員。“那時候覺得當演員是挺神秘、遙遠的一個(ge) 事,但是看到身邊同學被優(you) 秀的劇團招走,出於(yu) 現實的考慮,以後就有工作了,我學習(xi) 成績也沒那麽(me) 優(you) 秀,就覺得這是個(ge) 好出路,”他笑言。
機緣巧合的是,當時石家莊藝校第一屆影視表演班到承德招生,報了名的李健卻對表演一竅不通,“我記得去了老師就問,你準備了什麽(me) 台詞作品,我說沒準備。我當時對小品的概念就是春晚上的表演方式,什麽(me) 叫單人練習(xi) 、無實物表演,完全不懂。老師說你平時喜歡踢球,那你給我表演個(ge) 踢球吧。我就把用外腳背踢球的動作做了一下,做得特別標準。”第一次嚐試就這樣以失敗告終,但李健不甘心,覺得自己也不差,他不想放棄。李健找專(zhuan) 業(ye) 老師上了一周表演課,“後來老師就輔導我一篇《猴吃西瓜》的寓言,準備了一個(ge) 小品《釣魚》。”
李健如願考上石家莊藝校。到了藝校,當一個(ge) 精彩而陌生的世界展現在眼前時,他開始對表演感到非常困惑,甚至有點畏懼,“被叫上台跟老師對台詞,我都覺得發怵”。李健在課下苦練基本功,各個(ge) 專(zhuan) 業(ye) 隻要有匯報演出他都去學習(xi) 、揣摩。功夫不負有心人,剛進學校不久他就被陳力導演選中,但覺得一年級還是以學習(xi) 為(wei) 重就沒去。上二年級時他被高群書(shu) 導演選中,接拍了人生第一部電視劇《命案十三宗》,而且還是男一號。
“現在看,藝校給我的幫助很大,首先它給我領進藝術的門,讓我意識到表演的門檻其實很高,做演員需要注重很多基本素質的培養(yang) 。另外,它給了我幾次被選中的機會(hui) ,被外麵的導演選中,我就覺得我可以做演員,走職業(ye) 道路了。那個(ge) 電視劇播出的熱度還挺高的,從(cong) 那以後我就有信心了,覺得自己能站在表演課的台上了,也下定決(jue) 心畢業(ye) 後去考大學。”李健說。
當年考學並非一帆風順,“那時候選擇的學校少,競爭(zheng) 特別激烈,中戲、北電等能考的學校都去考,第一次特別忐忑,沒敢想去了就能考上。”第一次放榜李健記憶猶新,“我們(men) 班就我進入前三十名,相當於(yu) 拿到了專(zhuan) 業(ye) 合格證,特別興(xing) 奮。第一年沒錄上,但有了寶貴經曆,第二年再考就覺得勢在必得。”
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後,李健再一次感受到壓力和心理落差,甚至覺得自己離這行越來越遠了,“你在藝校可能還算拔尖兒(er) 的,到這一看,全國各地的尖子生,自己根本不起眼。”
四年的大學生涯中,看到同學們(men) 陸續接戲,李健一度感到迷茫、焦慮。怎麽(me) 辦?隻能自己努力,“能麵試的劇組我都去麵試,多給自己找機會(hui) 。我記得那時候同學們(men) 結伴,坐著300路大公交,繞著北京城的三環跑,哪兒(er) 有劇組就往哪兒(er) 去。”回憶往事,李健笑言,“當時拿劇照成功率最高,我沒拍過幾個(ge) 戲,老是石沉大海。後來就自己找農(nong) 民的衣服,借當兵同學的軍(jun) 裝,請攝影係的同學給我拍一些照片。”
就在跑劇組的過程中 遇到重要伯樂(le) 徐紀周導演
一次李健正好碰到徐導建組,“咱們(men) 倆(lia) 聊聊”,聽他介紹說自己是導演時,李健還有點懷疑,“當時他年紀輕輕,穿著文化衫,戴個(ge) 眼鏡,跟我印象裏大胡子、藝術範兒(er) 的導演都不一樣,而且他的劇組籌備也是在大學校園裏,我第一反應是他不會(hui) 是個(ge) 騙子吧。”
沒想到,幾句簡短的聊天,竟讓李健熱淚盈眶,“他說我看過你的《命案十三宗》,我聽到這話特別意外,因為(wei) 那是六七年前的劇了。接著他說看到你現在這個(ge) 狀態,應該是這些年吃了不少苦。他還說他覺得我是個(ge) 好演員,未來的路會(hui) 走得很長,讓我加油。”
那一瞬間,李健心裏特別感動,“作為(wei) 剛入行的年輕人,無依無靠晃蕩了好幾年,突然有一個(ge) 行業(ye) 裏的人認同你、肯定你,就感覺找到了知己。這種鼓勵讓我心裏特別暖,更重要的是,他給了我很大的信心。”
再次接到徐導電話,是2008年邀請李健出演電視劇《殺虎口》,“我一看他給我發來的劇本,節奏太好了,也是我第一次有這麽(me) 重戲份的角色。”戲播出以後獲得很多好評,2010年,徐導執導《永不磨滅的番號》,第二次合作給了李健一個(ge) 很重很出彩的角色孫成海,奠定了他的“硬漢形象”,使他的職業(ye) 生涯有了一個(ge) 飛躍。後來,李健不斷在徐紀周導演的作品裏挑戰自我,比如《戰雷》裏的陳晨,《團圓飯》裏的宋軼,每一個(ge) 角色都不重複,“他了解我,我相信他。他給我的人物寫(xie) 得都很極致,各有特點,讓我能不斷突破自己,收獲很多。”
徐紀周導演曾說,“如果生命夠長久,我希望能有第五十部、五百部!” 李健坦言,“一方麵可能他對我的專(zhuan) 業(ye) 認可,另一方麵可能他覺得我真誠吧,他說過我身上有一種質樸。當然我對他的作品和為(wei) 人一向都很喜歡,他的格局很大,腦洞也很大,跟他聊天同樣的問題聽他說過以後會(hui) 覺得豁然開朗。”
你要是懈怠地對待角色 這種懈怠也會(hui) 傳(chuan) 遞給觀眾(zhong)
作為(wei) 演員,熬過無戲可拍的階段,往往會(hui) 麵對如何衝(chong) 破既往角色帶來的局限性,李健直言,很長一段時間,他經常在開機前才會(hui) 確定下來自己要演誰,對此他也有無奈,“我覺得我的空間還是蠻大的,隻是有時候更多的可能性需要有更多的機會(hui) 。”
他坦言也有過懈怠的時候,“我曾想,為(wei) 什麽(me) 用心對待的每一個(ge) 角色、每一個(ge) 作品,就算花了無數心血,可滿懷期待地呈現在大家麵前時,它就像消失了一樣。”這樣的念頭出現幾次後,有一天李健突然警覺到,作為(wei) 演員有這種意識會(hui) 很可怕,“因為(wei) 它會(hui) 消耗你,你就不會(hui) 再傾(qing) 盡所有去麵對角色,那樣的話,總有一天自己會(hui) 後悔”。
後來有個(ge) 前輩跟李健說,“你要是懈怠地對待角色,這種懈怠也會(hui) 傳(chuan) 遞給觀眾(zhong) ;你對角色認真,觀眾(zhong) 也會(hui) 看到,所以你必須對每一個(ge) 人物保持熱忱和敏感,無論觀眾(zhong) 能不能看到。”他把這句話當作演戲座右銘,時時提醒自己繃住這根弦,盡全力對待每一個(ge) 角色。“我心中的好演員就是敬業(ye) ,有職業(ye) 熱情,用心,我希望自己成為(wei) 這樣的演員。我覺得這是一種責任感,也是對這份職業(ye) 、對觀眾(zhong) 的一種尊重。”
於(yu) 是,再麵對困難和危險,他都盡力去完成,“其實演員拍戲經曆的情況就挺多的,我記得拍《高山清渠》時,有一場山崖上的戲,劇組和我檢查了好幾圈都沒有問題,實拍的時候就遇到落石,頭上縫了三針。”
李健從(cong) 小有英雄情結,平時看書(shu) 看電影特別愛看戰爭(zheng) 題材的傳(chuan) 記片,“比如關(guan) 於(yu) 老紅軍(jun) 的紀錄片,甚至警示宣傳(chuan) 片我都愛看,我覺得在他們(men) 身上能捕捉到很多精神特質。”他還喜歡運動,不拍戲的時候也經常跑步,“這方麵我還是對自己有要求的,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脂肪含量越來越高,必須得保持鏡頭前的形象。”
在李健看來,演戲充滿了可能,他對此也充滿信心,“去年拍了習(xi) 辛導演的《一路向前》,我在裏麵建設成渝鐵路,還拍了馬躍千導演的關(guan) 於(yu) 西路軍(jun) 曆史題材的電視劇《英雄的旗幟》。新的一年我希望能夠接到更多好作品、好角色,也期待之前拍攝的作品能盡快跟觀眾(zhong) 見麵。”他笑言,“有機會(hui) 我還想嚐試曆史劇、古裝劇,塑造更多色彩豐(feng) 富的人物。”
文/本報記者 李喆
《北京青年報》2023年2月21日第B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