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一場青春與農業的雙向奔赴——科技小院係列報道之一

發布時間:2023-02-21 11:1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2022年3月,全國科技小院研究生聯合會(hui) 負責人、四川布托馬鈴薯科技小院成員黃敏敏在布拖縣進行田間馬鈴薯播種試驗。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支持計劃,組織引導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社會(hui) 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等領域人才到基層一線服務,支持培養(yang) 本土急需的緊缺人才。在王西瑤等高校教師看來,將學生派駐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的科技小院,不僅(jin) 是高校在加強鄉(xiang) 村人才隊伍建設方麵的重要探索,更是一場青春與(yu) 農(nong) 業(ye) 的雙向奔赴。經曆了十幾年的發展,科技小院已發展到468家,“如同紮向鄉(xiang) 村的一根針,戳破了農(nong) 民固有的思維。”

  ——————————

  年前走村串戶做調研,年後規劃春耕、組織培訓,關(guan) 鍵節點上要進行現場指導……每逢春耕備耕時節,中國農(nong) 技協四川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的師生們(men) 就忙得腳不沾地。“研究生們(men) 不僅(jin) 根據村裏生產(chan) 的實際情況,教我們(men) 因地製宜,還從(cong) 種薯、肥料使用、田間栽培等方麵給我們(men) 村民現場講解,村民們(men) 也都樂(le) 意接受。”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店子村駐村書(shu) 記餘(yu) 萍說。

  科技小院還將在當地馬鈴薯後續生產(chan) 管理、收獲、貯藏及銷售等環節中提供全程陪伴式科技服務。據四川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首席專(zhuan) 家、四川大學農(nong) 業(ye) 教授王西瑤介紹,從(cong) 該科技小院2019年正式掛牌至今,當地農(nong) 民已經習(xi) 慣有急事就找小院,比如臨(lin) 時需要優(you) 質種薯又買(mai) 不到等難題。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支持計劃,組織引導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社會(hui) 工作、精神文明建設等領域人才到基層一線服務,支持培養(yang) 本土急需的緊缺人才。在王西瑤等高校教師看來,將學生派駐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的科技小院,不僅(jin) 是高校在加強鄉(xiang) 村人才隊伍建設方麵的重要探索,更是一場青春與(yu) 農(nong) 業(ye) 的雙向奔赴。

  必須“下到地裏去”

  一邊“解民生之多艱”, 一邊“育天下之英才”,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心裏一直在勾畫一幅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高質量發展的美麗(li) 畫卷。為(wei) 了實現這一願景,他意識到自己和學生必須“下到地裏去”。

  “那時候,曲周還沒有科技小院。”王莊科技小院的指導老師牛新勝回憶道。從(cong) 上世紀70年代開始,河北曲周就一直是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的科研基地。2009年,時任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院長的張福鎖帶領農(nong) 大的老師和學生們(men) ,在白寨建立起第一座科技小院。

  這一年,牛新勝被導師張福鎖安排去王莊協助同學黃誌堅建立王莊科技小院。2011年,王莊科技小院正式成立。自那以後,牛新勝就一直守著曲周和王莊,直至現在。

  “那時候沒有太遠大的理想,隻想把王莊的小麥種植問題解決(jue) 了。”牛新勝說。當時,大水大肥、效率低、環境代價(jia) 高、倒伏等現象在王莊頻繁發生。最開始他們(men) 並沒有想過科技小院未來的藍圖,在田間地頭調研,研究新技術幫助農(nong) 民解決(jue) 水肥問題、病蟲害防治等是他們(men) 日常的工作。“後來,每三年為(wei) 一個(ge) 周期,科技小院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就一直做下來了。”

  2022年3月22日,教育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中國科協三部門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yang) 模式 助力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的通知》,決(jue) 定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yang) 模式,助力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旨在通過研究生培養(yang) 單位把研究生長期派駐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一線,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xi) 的基礎上,重點研究解決(jue)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產(chan) 實踐中的實際問題。

  從(cong) 曲周開始,越來越多的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和農(nong) 科學子借用科技小院的模式,將農(nong) 業(ye) 科技的“種子”播撒在祖國鄉(xiang) 村的土壤中。如今,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科技小院已經遍布全國。據中國農(nong) 村專(zhuan) 業(ye) 技術協會(hui) 統計,截至發稿前,全國科技小院數量共計有468家之多。

  “由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牽頭的科技小院,現在很多活動也包涵在中國農(nong) 技協的活動當中,使全國的科技小院形成了一個(ge) 非常廣泛深入的網絡體(ti) 係,不僅(jin) 涉及麵很廣,推廣也非常迅速。”王西瑤說,“它是把高校科研院所、專(zhuan) 家團隊跟生產(chan) 一線的迫切需求緊密結合的一種很好的模式,或者說平台。”

  “科技小院是紮在中國鄉(xiang) 村固有觀念的一根‘針’”

  起初,農(nong) 民不信任這幫實驗室來的老師和學生。“最大的困難是農(nong) 業(ye) 技術的推廣,農(nong) 民有自己的一套種田邏輯。”牛新勝提到,現在“水氮後移”技術在曲周已經被廣泛地使用了,可是最開始的推廣卻並不容易。隻有農(nong) 民王俊山,本著對農(nong) 大的信任,接受了牛新勝等人在他的地裏搞實驗。

  “水肥後移”要求農(nong) 戶比往常遲一個(ge) 多月“下水肥”。推遲的那段時間,王俊山幾乎每個(ge) 星期都要去找牛新勝問問“能不能澆水”。每一次,牛新勝和黃誌堅都會(hui) 親(qin) 自帶著王俊山到地裏去看。“麥子是黑的,不缺肥;挖開地裏一看,不缺水。”牛新勝耐心地和王俊山解釋。

  伴隨著王俊山的忐忑,實驗成功了。“那一年,他的小麥產(chan) 量是最高的。”牛新勝說。但即使如此,從(cong) 根本上扭轉農(nong) 民的觀念仍然非常困難。農(nong) 民的實踐經驗非常豐(feng) 富,他們(men) 總結了很多種小麥的“土方法”,比如用“磷肥”改善小麥種植土壤的鹽堿化問題。

  “方法有用他們(men) 就一直用,但是不少肥料的播撒都是過量的,這樣不僅(jin) 是對資源的浪費,而且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傷(shang) 害很大。全球每年氨排放量大約是1億(yi) 噸,我們(men) 排放了1500萬(wan) 噸,這個(ge) 數據說起來很可怕,但是對農(nong) 戶來說,他們(men) 不以為(wei) 意,隻管糧食產(chan) 量。”

  在牛新勝看來,影響農(nong) 戶的思想觀念是一個(ge) 漫長又困難的過程,需要長期對他們(men) 進行思想教育。“農(nong) 戶不相信葡萄可以賣到1斤25元,一個(ge) 棚的葡萄能賣到20萬(wan) 元。”麵對農(nong) 業(ye) 推廣技術中的難題,曲周前衙葡萄科技小院的學生張桂花哭笑不得,“他們(men) 說我是騙子,問我‘怎麽(me) 會(hui) 少施肥,果反而長得好呢?’”

  在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的過程中,張桂花總覺得自己和農(nong) 戶在觀念上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科技小院是紮向鄉(xiang) 村的一根針,戳破了他們(men) 固有的思維。”

  一場青春與(yu) 農(nong) 業(ye) 的雙向奔赴

  這些年來,科技小院研究了不少與(yu) 農(nong) 民溝通的“技巧”。“我們(men) 從(cong) 田地表現和理論上推測地裏的紅蜘蛛可能會(hui) 很厲害,需要指給農(nong) 民看,看的時候也是有方法的,不能用手觸摸葉片。要告訴農(nong) 民怎麽(me) 看,然後再說怎麽(me) 去防治處理。”牛新勝介紹道。

  現在,越來越多的農(nong) 民主動找到科技小院解決(jue) 問題,這是讓張桂花他們(men) 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農(nong) 業(ye) 看“天”,“每年的氣候都會(hui) 有變化,農(nong) 民會(hui) 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men) 越來越需要我們(men) 。”牛新勝和他的學生們(men) 講,“麵對極端天氣,農(nong) 民‘抓瞎’了,不知道怎麽(me) 種小麥。但我們(men) 必須要知道,要研究,他們(men) 才能跟著我們(men) 。”

  近年,由於(yu) 氣候變化頻繁,農(nong) 民跟著科技小院找解決(jue) 辦法。“學生是技術推廣的主力隊員,他們(men) 三番五次地到田間地頭去跟農(nong) 戶交流,不停地發現問題,指導農(nong) 戶。”牛新勝介紹說,學生們(men) 為(wei) 了更好地傳(chuan) 播農(nong) 業(ye) 技術,拍了很多小視頻。“我們(men) 會(hui) 教農(nong) 學,也會(hui) 教學生把技術傳(chuan) 播出去。”

  隻要在範圍內(nei) ,科技小院的學生們(men) 就會(hui) 挨家挨戶,一塊地一塊地地考察指導。“我覺得我們(men) 小院給村莊帶來了生機。”張桂花介紹道,小院的學生經常會(hui) 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動員村民參加。王俊山說他每天都能看到這些孩子們(men) 在忙活村裏的各種事,包括但不限於(yu) 打印材料,幫扶老人,甚至輔導村裏的小朋友學習(xi) 。

  作為(wei) 第一位入住四川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的學生同時兼任首任院長,中國農(nong) 技協科技小院聯盟研究生院友會(hui) 會(hui) 長楊勇也坦言,最初因為(wei) 彝漢語言不通、習(xi) 俗不同、不信任等問題,年輕的研究生們(men) 甚至與(yu) 當地的農(nong) 戶、企業(ye) 產(chan) 生過一些不愉快,但是現在不僅(jin) 在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上互幫互助,在生活上也是親(qin) 如家人。

  四川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現任院長馮(feng) 豪傑就提到,當洪水衝(chong) 垮了科技小院新建的組培室時,周邊彝族村落的村民都自發過來幫忙清理現場,一位名叫吉色子野的彝族朋友甚至一直陪馮(feng) 浩傑清理到淩晨。“組培室要求無菌的環境,如果不及時清理,汙染了繁育的苗子,我們(men) 前期付出的所有努力就都白費了。”

  全國科技小院研究生聯合會(hui) 負責人、四川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成員黃敏敏,想起彝族阿姨勒古木初就覺得心裏溫暖。她還記得,為(wei) 了讓學生們(men) 吃上新鮮熱乎的肉菜佳肴,凜冽的寒風中,勒古木初從(cong) 家裏跑來小院,從(cong) 衣服裏麵掏出一個(ge) 裏三層、外三層的包裹,知道小姑娘們(men) 減肥,還特意精選瘦肉出來。

  牛新勝想過當氣候變好,農(nong) 業(ye) 技術高質量發展之後小院的未來。“農(nong) 民不需要我們(men) 的時候,小院幹啥?”他很快找到了答案:“農(nong) 業(ye) 之外,還有農(nong) 村和農(nong) 民的事兒(er) ,鄉(xiang) 村永遠需要新鮮的‘血液’。”

  從(cong) 1.0到3.0,升級了什麽(me)

  “科技小院的發展目前經曆三個(ge) 階段,麵對三類不同的需求。”據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環學院副教授、中非科技小院項目負責人焦小強介紹,起步於(yu) 河北曲周的科技小院是1.0版本,意在探索精準的扶貧模式,實現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高效、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學生知農(nong) 愛農(nong) 。

  科技小院2.0版本,即圍繞國家糧食安全、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等國家需求,構建“政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綜合平台,實現產(chan) 業(ye) 綠色升級、農(nong) 民生活富裕、教師立德樹人、學生創新創業(ye) 。“像我們(men) 四川布托馬鈴薯科技小院這種2.0版本,實際上也是傳(chuan) 承自中農(nong) 大的1.0版本。”王西瑤說。

  不過與(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不同的是,“我們(men) 是從(cong) 小農(nong) 戶的幫扶升級為(wei) 產(chan) 業(ye) 的幫扶。”據王西瑤介紹,在土壤貧瘠、水資源匱乏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耐寒、耐旱、耐貧的馬鈴薯是高山地區農(nong) 民增收的主導產(chan) 業(ye) ,但由於(yu) 生產(chan) 落後和技術缺乏,普遍存在種薯活力差、品種混雜、栽培粗放、加工業(ye) 缺乏、技術推廣艱難等問題,長期製約著當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

  “這些研究生將各方麵產(chan) 學研資源整合了起來,使蜻蜓點水變為(wei) 全麵深入可持續的幫扶。”王西瑤說,“我們(men) 從(cong) 馬鈴薯全產(chan) 業(ye) 鏈的角度進行了規劃幫扶,從(cong) 引進新品種、優(you) 化生產(chan) 技術、防治病蟲害、獲得高產(chan) 優(you) 質的馬鈴薯、建立加工廠、健全電商市場營銷等,通過‘良種、良繁、良法、良品、良模’的五良聯動新模式,把傳(chuan) 統粗獷地種植馬鈴薯,變成了布拖縣如今健全的馬鈴薯產(chan) 業(ye) 鏈布局。幫扶至今將近5年的時間裏,我們(men) 給當地帶來產(chan) 能增加值至少5億(yi) 元。”

  焦小強提到,目前科技小院正在向3.0版升級。創新可複製的“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農(nong) 民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樣板,實現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鄉(xiang) 村治理有效、鄉(xiang) 村文化繁榮、鄉(xiang) 村美麗(li) 宜居。“簡而言之,就是從(cong) 大生態角度來運行科技小院。”王西瑤說。

  50年之後的鄉(xiang) 村會(hui) 是什麽(me) 樣的?“那時候有了‘種地能手’,經過幾代人之後,農(nong) 民的觀念發生轉變,種法更科學。”牛新勝向記者描述他眼裏的未來,“我覺得那時的環境也很好,使用的資源,肥料、養(yang) 分,是非常合適、非常合理的。糧食生產(chan) 產(chan) 業(ye) 化發展,有技術的支撐,大家會(hui) 掙更多的錢,會(hui) 改變我們(men) 好多的東(dong) 西。”

  “隻有堅實地沉下地,才能輕靈地飛上天”

  紮根在土地上搞研究幾乎是每個(ge) 農(nong) 科學子的理想。“我整個(ge) 的大學本科都在實驗室待著,特別遺憾,學農(nong) 的卻從(cong) 來沒有跟真正的農(nong) 民、農(nong) 村和農(nong) 業(ye) 打過交道。”張桂花本科專(zhuan) 業(ye) 是植物保護,在大三的一堂課上聽說了科技小院的培養(yang) 模式之後,就定下了考研的方向。她決(jue) 心在研究生期間下基層,真正地“觸碰”中國農(nong) 村的脈搏。

  與(yu) 此同時,鄉(xiang) 村也深深烙印在科技小院學生的人生中。他們(men) 學會(hui) 了迅速適應環境。“學生一開始來的時候,技術上他們(men) 是很弱的,但他們(men) 善於(yu) 學習(xi) 。”牛新勝欣慰於(yu) 學生們(men) 的成長,“他們(men) 能夠提出科學問題,也能組織鄉(xiang) 村的日常事務。”

  “在我來的前幾年,這裏發生了淹水,加之農(nong) 戶大量施肥,土壤板結非常嚴(yan) 重。”張桂花把自己了解的全部知識都講給農(nong) 戶聽,為(wei) 了讓更多農(nong) 戶購買(mai) 有機肥,她和同學跑遍了曲周所有的店,並去聯係企業(ye) 。“說服農(nong) 戶不是一步的過程,而是在他們(men) 自己沒有能力解決(jue) 問題的時候,真正幫助到他們(men) 。”

  “他們(men) 在地裏幫我弄了滴灌,不怕累也不怕髒,早飯和午飯都顧不上吃。”曲周前衙的農(nong) 戶賈躍曲這樣描述科技小院學生的工作狀態,“他們(men) 可好了,在地裏可辛苦了,晚上天天去地裏做試驗,12點還不睡覺,工作很忙。”賈躍曲與(yu) 曾經在科技小院研究的學生們(men) 保持著密切的聯係,直到現在都還會(hui) “麻煩”他們(men) 。“去年夏天我還和之前的一個(ge) 學生通電話,讓他給我買(mai) 滴灌的工具。”

  “不要怕下基層,不要怕上高原。隻有堅實地沉下地,才能輕靈地飛上天。”“相信快樂(le) 的科技小院,相信美好的‘三農(nong) ’明天”……這是王西瑤贈予科技小院研究生的一首小詩中的一段話。她指出,在科技小院裏,研究生擁有學生、農(nong) 企員工、科技工作者的三重身份,充分了解到中國三農(nong) 的真實現狀,是真正把論文寫(xie) 在了大地上。“這對找工作也很有利,所以(科技小院)畢業(ye) 的學生非常受歡迎。”

  “看著師姐們(men) 在田野裏除草、測它的形態指標、挖土豆,以為(wei) 這些事情挺容易的,在操作時,才明白要完整地挖出土豆、避免誤傷(shang) 馬鈴薯植株都好難。”黃敏敏直言,對從(cong) 未下過田、也沒有做過農(nong) 活的她來說,科技小院的經曆,讓她對農(nong) 業(ye) 有了真實的感受,也明確了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在這美好的年華裏,我找到了我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如何讓平凡的小土豆在這片大地茁壯成長,讓馬鈴薯花開得更加絢爛多彩。”

  這些學生離開科技小院之後有的致力於(yu) 農(nong) 業(ye) 科研,有的去企業(ye) 搞起了技術推廣,比如曾經一度想輟學的楊勇,現在成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農(nong) 資企業(ye) 員工;還有人留在了科技小院,比如馮(feng) 豪傑,今年剛確認留校攻讀博士學位,並將繼續為(wei) 科技小院服務。

  當然也有另外的選擇。在基層磨礪之後,張桂花對鄉(xiang) 村的現實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農(nong) 業(ye) 發展不僅(jin) 需要政策和資本支持。我不會(hui) 直接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我可能會(hui) 走相關(guan) 行業(ye) 或者部門,去做一個(ge) 整體(ti) 的建設(規劃)或者是政策引導(工作)。”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魏婉 王雪兒(er)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