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探尋漢字起源——到“華夏龍都”濮陽聆聽“倉頡造字”傳說

發布時間:2023-02-21 16:0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濮陽2月21日電(王迪)提到漢字的起源,很多人都會(hui) 想起“倉(cang) 頡造字”的傳(chuan) 說。在《淮南子》《說文解字》等古籍記載中,正是這位“龍顏四目”的黃帝史官創造了最初的漢字,使得華夏文明賡續傳(chuan) 承。位於(yu) 河南省濮陽市的南樂(le) 縣有著十分興(xing) 盛的倉(cang) 頡文化,這裏每年正月舉(ju) 辦的倉(cang) 頡廟會(hui) 是豫北地區最大的廟會(hui) 之一,2015年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

  近日,記者跟隨“寫(xie) 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主題宣傳(chuan) 活動采訪團來到濮陽南樂(le) 縣,在“華夏龍都”聆聽和探索“倉(cang) 頡造字”傳(chuan) 說。

  南樂(le) 縣擁有始建於(yu) 東(dong) 漢永興(xing) 二年的倉(cang) 頡陵墓和廟宇,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倉(cang) 頡文化博物館,包含有字聖坊、仰聖門、萬(wan) 古一人殿、藏甲樓、造書(shu) 台等景點。博物館裏保存有不少明朝時期與(yu) 倉(cang) 頡相關(guan) 的雕塑、碑刻以及名人題寫(xie) 的牌匾,可以看出曆代人們(men) 對倉(cang) 頡造字的敬重。此地也留下了諸如明朝天啟年大名府知府向胤賢修碑“詐捐”、東(dong) 陵大盜孫殿英改“藏經樓”為(wei) “藏甲樓”等遺聞軼事,讓遊客聽來不覺莞爾。

  據倉(cang) 頡文化博物館講解員龐新剛介紹,倉(cang) 頡在創造文字和傳(chuan) 授文字期間,在許多地方都留下了他活動的足跡。為(wei) 了表達對他的崇敬,很多地方都有他的衣冠塚(zhong) ,比如陝西白水和山東(dong) 壽光等地也有倉(cang) 公、倉(cang) 王、倉(cang) 聖廟。“但倉(cang) 頡陵廟這個(ge) 名稱,隻有我們(men) 這裏獨有,因為(wei) 我們(men) 這裏是倉(cang) 頡的老家。”龐新剛說。

  就在倉(cang) 頡文化博物館地下,還埋藏有仰韶、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址。根據地層堆積和出土遺物分析,遺址最下層為(wei) 仰韶文化層,其次為(wei) 龍山文化層,上層為(wei) 商周時期的堆積,以龍山文化為(wei) 主,堆積厚,延續時間長,遺物最豐(feng) 富。而在濮陽,最著名的仰韶文化遺物莫過於(yu) 1987年出土於(yu) 西水坡建引黃供水調節池工程中的那條“中華第一龍”。

  在濮陽戚城文物景區中的“中華第一龍”陳列館,可以看到三組用蚌殼擺塑而成的動物圖案。其中一組出土於(yu) 一座墓穴中,墓主人為(wei) 老年男性。墓主人東(dong) 側(ce) 的龍形蚌塑便是“中華第一龍”。其長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似遨遊蒼穹。蚌塑龍不僅(jin) 生動逼真、藝術性高,而且從(cong) 中國龍的發展曆程來看,它的頭部、爪部、尾部以及整體(ti) 構圖,已經具備了發展到後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龍的大部分要素和創意。對蚌殼的科學測定,證明其年代為(wei) 距今6460±135年,是中國目前考古發現的年代最為(wei) 久遠,形象最為(wei) 逼真,內(nei) 涵最為(wei) 豐(feng) 富的龍形象。

  從(cong) “倉(cang) 頡造字”的渺遠傳(chuan) 說到“中華第一龍”的出土實物,華夏文明在濮陽豐(feng) 沃的文化土壤裏由虛入實。在深厚文脈資源加持下,濮陽正圍繞做好文旅文創高質量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積極謀劃新布局,相信濮陽文旅的影響終將如古籍中記載曾經建都此處的顓頊帝一般,乘龍而至四海。(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