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發現最美 你評我論】福建寧德屏南縣:文創產業助力傳統村落華麗轉身

發布時間:2023-02-24 10:57:00來源: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寧德2月23日電(記者 張玘雲(yun) )青壯年離鄉(xiang) 務工,老年人留守家園——前些年,屏南縣的傳(chuan) 統村落漸顯“空心化”——2012年,屏南縣龍潭村僅(jin) 剩100多人,成為(wei) 實打實的“空心村”。為(wei) 了有效激活鄉(xiang) 村動力、興(xing) 旺農(nong) 村業(ye) 態、推動人才逆流,屏南縣推行了“三引三創”創新機製,出台了“引進高人、引來新人、引回親(qin) 人”為(wei) 目標的文創人才政策以及“創新古民居租賃模式”、“創新古村修繕模式”、“創新鄉(xiang) 村治理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政策。

  文創促進古村複興(xing) ,油畫“造夢”美麗(li) 鄉(xiang) 村

  2015年,為(wei) 助力鄉(xiang) 村發展,激活鄉(xiang) 村文化價(jia) 值,屏南縣引進林正碌、程美信等藝術團隊20多人。團隊教村民學畫,在網絡上銷售,再吸引外來藝術家駐村,用文化創意活動來提升人氣、複興(xing) 古村,是林正碌團隊入駐漈下、雙溪、龍潭等村的目的。在這裏,林正碌團隊開展了“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油畫)公益教育實踐活動,免費教周邊村民畫油畫。

  一開始大家不以為(wei) 意,甚至帶著質疑。“畫油畫有飯吃嗎?”是漈下村村民黃餘(yu) 清和林正碌說的第一句話。林正碌則拍著胸脯向她保證,一定會(hui) 把她的畫賣出去。不用出錢,免費學畫,還能掙錢,黃餘(yu) 清決(jue) 定試一試。在第一幅畫被林正碌掛在網上賣出去,拿到了180元的收入後,黃餘(yu) 清轉變了心態,對學習(xi) 油畫更上心了:“比我們(men) 務農(nong) 賺錢多了!”

  看到實實在在的收益後,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拿起畫筆進行創作,上至86歲老人,下至6歲兒(er) 童,畫畫成了村裏的一件流行事。86歲的高奶奶擅長畫十二生肖,所畫的“戌狗”經常缺貨。黃餘(yu) 清的油畫“掛霜葡萄”很受歡迎,一幅畫最高可以賣到兩(liang) 千元。

  “過去我就是地地道道的農(nong) 民,表達能力很差,都沒有想過出去打工。”僅(jin) 僅(jin) 幾年,作為(wei) 林正碌團隊第一批學員的黃餘(yu) 清已經成為(wei) 了龍漈書(shu) 畫院油畫助教,麵對提問對答如流。

  文創項目推動之後,屏南縣有300多名貧困戶、殘疾人通過作畫賣畫增加收入,培養(yang) 殘疾人畫家40多名。雙溪安泰藝術城“國際殘疾人藝術教育中心”成立以來,吸引了國內(nei) 外3萬(wan) 多名藝術家、學者前來考察學習(xi) ,有的還轉型為(wei) 駐創畫家或農(nong) 民創客。

  在文創興(xing) 村的路上,傳(chuan) 統農(nong) 民開始轉變心態。村民學畫不僅(jin) 打破了“城市陽春白雪”與(yu) “鄉(xiang) 村下裏巴人”之間的文化邊界,還提升了村民個(ge) 體(ti) 的獲得感和價(jia) 值感。過去大家因自家房子古老破舊而感到自卑,如今已經從(cong) 保護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中生出了深厚的自我認同感。

  公共畫室、藝術空間、四平戲博物館、龍潭酒博館......眾(zhong) 多文化項目建設應運而生,僅(jin) 龍潭村就有30多個(ge) 藝術共享空間。傳(chuan) 統村落正朝著文創藝術村轉型,村子的活力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也加強了,一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美好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淳樸幹淨的鄉(xiang) 村生活成為(wei) 人們(men) 的向往。

  老屋修繕力保特色,新老村民共謀發展

  在發展文創產(chan) 業(ye) 的同時,屏南縣並沒有忽視對傳(chuan) 統建築的修繕保護,先後對22個(ge) 國家級傳(chuan) 統村落的500多棟古民居分門別類實施搶救性修複。為(wei) 了保證“修舊如故”、“一屋一特色”,老屋修繕采用原生態、低碳環保的傳(chuan) 統技藝,還成立了工匠協會(hui) ,組建了5支以傳(chuan) 統工匠為(wei) 主共100多人的具有屏南地方特色的古建築修繕隊伍。

  此外,屏南縣全麵推行“老屋認租15年模式”——年租金每平方米3元、租期15年,試行村級項目建設“工料法”管理模式,根據建築形式與(yu) 特點,引進“新村民”認領複活老屋並進行以“文創”為(wei) 導向的活化利用,以低門檻高進階的方式吸引新老村民創業(ye) 。

  江西人胡文亮就是受益人之一:“我來這裏並不是心血來潮,一味追求詩和遠方;事實上,這裏創業(ye) 成本低,而且物流、交通都很方便。”作為(wei) 被吸引來創業(ye) 的龍潭村第一批“新村民”,胡文亮的民宿一年租金還不到千元。此外,他還在龍潭創辦了自己的品牌,賣龍潭紅粬黃酒。精心設計過酒瓶和外包裝的紅粬黃酒銷量很好,曾在短時間內(nei) 營業(ye) 額暴增。村民幫酒坊打包裝酒,也可以解決(jue) 部分就業(ye) 問題。

  漈下村的自在花時民宿是屏南縣第一家民宿,老板兩(liang) 夫妻雖然都是屏南縣人,但一直在外生活。妻子吳梅妹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2015年,是她第一次來到丈夫的老家漈下村:“我老公以前也不住在這裏,我們(men) 來了之後就覺得很淳樸、很純淨,沒有一點商業(ye) 的感覺。”本是來避暑遊玩的她一眼就愛上了這裏,果斷在村裏租了幾棟老房子,改造成了一家三進院的民宿與(yu) 鄉(xiang) 村咖啡屋,“2016年夏天我們(men) 來了之後,就沒離開過這裏。”吳梅妹笑著說。今年春節期間,吳梅妹的民宿滿房率達80%。

  屏南縣實行“一人一議”、“一人一策”方式引進文創人才,致力於(yu) 讓各類人才“想來”、“留得住”、“放心得下”,建立“‘新村民’出資、駐創藝術團隊免費設計、村委會(hui) 代為(wei) 建設”的古屋修繕模式,返鄉(xiang) 創業(ye) 的人和“新村民”數量不斷增加,僅(jin) 龍潭、四坪兩(liang) 村長期居住的國內(nei) 外“新村民”就達100多人。

  2012年僅(jin) 有100多人的龍潭村,在2022年底,常住人口已達近千人,且以青壯年為(wei) 主。全縣文旅行業(ye) 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人員近2萬(wan) 人,2022年全縣接待遊客近500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0多億(yi) 元,是2012年的4倍。

  過去的“空心村”搖身一變成為(wei) 了年輕人向往的網紅村,戲曲節、開酒節、豐(feng) 收節......多樣民俗活動在這裏舉(ju) 辦,傳(chuan) 統村落正散發著它特有的魅力。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