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影視作品為何能由“幻”到“真”
“宇宙閃爍會(hui) 真實出現嗎?”“數字生命怎麽(me) 操作?”“這麽(me) 厲害的智子能不能為(wei) 我們(men) 所用?”至今,仍有不少觀眾(zhong) 還沉浸在《三體(ti) 》《流浪地球2》所展現的宏大世界觀中,並不斷發問。由“幻”到“真”,當下科幻影視劇以更貼近現實生活的藝術方式及主題表達,借助科幻形式對科技發展前景給予探索,“未來的曆史感”來到眼前,觀眾(zhong) 積極代入,並思考科技與(yu) 人類命運的關(guan) 係。
還記得《流浪地球2》上映時,原著作者劉慈欣接受采訪時一語道破該片被肯定、被熱議的原因。他坦言,如果放到30年前,《流浪地球2》是拍不成的,因為(wei) 不可信,中國怎麽(me) 會(hui) 有宇宙飛船、太空電梯?但是現在卻不會(hui) 有這種感覺,每時每刻的中國變化,讓中國的未來充滿吸引力,這是科幻文學、科幻電影存在的最肥沃的土壤。
舉(ju) 例來說,《流浪地球2》中的大“網紅”,當屬智能量子計算機550係列,能計算出地球將遭遇多次危機,可實現全球複雜計算資源融合與(yu) 調度,以滿足數萬(wan) 座發動機協同運作的需求,並支撐“數字生命”計劃。可以說,它的可信與(yu) 否,直接關(guan) 乎影片的世界觀設定。而現實中,不少人對量子計算機、人工智能等並不陌生,據新聞報道,全球多個(ge) 國家都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加強布局,“中國造”已有四台,而最新量子計算機“悟空”也即將麵世。
電影界普遍認為(wei) ,科幻電影有軟科幻和硬科幻之分,雖然對於(yu) 分類標準多有爭(zheng) 議,但不可否認的是,“硬科幻”是基於(yu) 科技本身的科技幻想,要既腦洞大開又嚴(yan) 謹可信。
在觀看科幻影視劇時,觀眾(zhong) 會(hui) 啟動現實邏輯和科學邏輯,當一部作品在這方麵有失誤,那就不可信,觀眾(zhong) 就不會(hui) 共情。同時,如果科幻影視劇主創對科學基礎知識沒有概念,工作也將難以展開。由此可見,除了將中國故事、中國精神以及中國人民為(wei) 美好生活而奮鬥的努力表達出來外,科學素養(yang) 在科幻影視劇中也非常重要。
影視業(ye) 和科學界的“科影融合”是大勢所趨。追溯這些年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2019年《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大爆,被視為(wei)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2020年,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了被稱為(wei) “科幻十條”的《關(guan) 於(yu) 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幹意見》;隨後,國家電影局和中國科協牽頭建立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聘請了一批兩(liang) 院院士、權威專(zhuan) 家和優(you) 秀科技工作者,擔任科學顧問庫專(zhuan) 家。2020年底,中國科普作家協會(hui) 成立科學與(yu) 影視融合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
《流浪地球2》聘請了19位各領域專(zhuan) 家組成科學顧問團,劇版《三體(ti) 》則有六七十位科學顧問加入。來自科學家的專(zhuan) 業(ye) 意見為(wei) 科幻影視劇插上了科學的翅膀,讓這些作品更加具有現實觀照性,讓藝術創作的腳步走得更遠更紮實,當觀眾(zhong) 圍繞這些作品中的理論、現象展開討論時,也會(hui) 受到更多來自科學的滋養(yang) 。
無論是“引爆月球”“數字生命”“太空電梯”“古箏行動”這些大構想,還是在《流浪地球2》圖恒宇的牆壁上以及《三體(ti) 》魏成的屋子裏,那些作為(wei) 背景板存在的密密麻麻的公式,都有科學顧問們(men) 的硬核支撐。另外,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廣泛討論,還有一個(ge) 原因就是高科技術語得到科學家們(men) 的口語化解讀,比如粒子對撞、納米技術、根服務器,以及宇宙閃爍、秦始皇三千萬(wan) 士兵組成人形計算機等,繼而帶給觀眾(zhong) 更多真實感。
那麽(me) ,當下科幻影視作品為(wei) 什麽(me) 能讓觀眾(zhong) 獲得“未來的曆史感”?其實這些未來科技力量都已有跡可循,也離不開背後的“國之重器”。“科影融合”已深入更多層麵,《三體(ti) 》是進入粒子對撞中心、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實景拍攝的首個(ge) 劇組。《流浪地球2》上映後,以中國核工業(ye) 集團領銜的央企在社交平台發聲#你們(men) 盡管想象,我們(men) 負責實現#,科技與(yu) 科幻的“夢幻聯動”燃爆全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表示,天梯、地球車站、空間驛站有望在2045年成為(wei) 現實;工信部發文支持“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發與(yu) 生產(chan) ,推動機器人融入養(yang) 老服務等不同場景和關(guan) 鍵領域;3D打印建造技術、智能建築機器人、高科技鋼索、7G網絡等未來科技,也由各央企主動“認領”。
可喜的是,《三體(ti) 》《流浪地球2》將進一步推進科學與(yu) 影視的雙向奔赴。中國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為(wei) 科幻影視乃至整個(ge) 科幻文藝的崛起提供了強大支撐,勢必會(hui) 推動更多科幻創作者加入,帶來更多作品。同時,科幻影視劇中的科技想象在致敬廣大中國科研工作者的同時,也激勵他們(men) 攀爬更高的科研高峰,激發人民對國家科技實力飛速發展的強烈自豪感、信念感。由此,大銀幕內(nei) 外將共同構建出欣欣向榮的科技強國繁榮盛景。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孔小平
(《揚子晚報》 2023年02月27日 版次:A10)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