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麵對麵)莫華倫:在文化互補中向世界呈現中國文化
中新社香港3月2日電 題:莫華倫(lun) :在文化互補中向世界呈現中國文化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範思憶
香港歌唱家莫華倫(lun) 將首次作為(wei)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近日接受中新社“兩(liang) 會(hui) ·麵對麵”專(zhuan) 訪時,他講述了如何傳(chuan) 播中國文化和講好中國故事的看法和建議。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今年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您最關(guan) 注的話題是什麽(me) ?
莫華倫(lun) :我最關(guan) 注的還是文化方麵。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wei) 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想在這方麵多提建議。
前兩(liang) 天我呈交了一個(ge) 提案,是關(guan) 於(yu) 如何深化港澳台文化交流。香港作為(wei) 一個(ge)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怎樣把中國文化推向全世界?我覺得有幾個(ge) 方麵可以加強,包括打造中國文化品牌,加強青少年對國家的認識等。
在這方麵我有很多經驗,作為(wei) 中國三大男高音,我們(men) 在全世界演出過百場,每次在國外演出,上半場節目唱的都是耳熟能詳的外國名曲,下半場則唱中國民歌。因為(wei) 古典音樂(le) 畢竟是一種國際文化,來源於(yu) 歐洲,我們(men) 先把他們(men) 的文化掌握好,再宣傳(chuan) 自己的文化,這樣他們(men) 的認同度(會(hui) 更高),也會(hui) 更加接受,如果全部唱中文歌,他們(men) 聽不懂,那(文化推廣的)效果便沒達到。我們(men) 在這方麵非常成功,幾乎到每一個(ge) 地方都非常受歡迎。
兩(liang) 個(ge) 星期前,我在巴黎演出,返場的時候唱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國》,全場有一半法國人,一半是華人,華人都跟我一起唱,有些人還站起來唱,這就是文化。當時那些法國人都驚呆了。
中國文化走出去,就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當然也要有高水平的文化演出,對象不光是當地華人,也要讓當地人融入進來,了解一下中國文化。這是中國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一點。
中新社記者:我們(men) 知道您的人生經曆非常豐(feng) 富,也非常傳(chuan) 奇。您出生在北京,成長在香港,去美國念書(shu) ,又在歐洲登上舞台,有很多人認為(wei) 您是“國際人”,您自己是怎麽(me) 看待這種說法的?
莫華倫(lun) :“國際人”隻是表麵,心是中國心,永遠是中國人。我很榮幸能出生在北京,雖然我們(men) 家族都是廣東(dong) 人,祖籍珠海,但我是北京人,又是香港人,在北京說北京話,在香港說廣東(dong) 話,很融洽。
現在香港回歸已經25年,在這25年裏,我看到了香港的變化。但是香港作為(wei) 一個(ge) 特區,在國際上的認知度還遠遠不夠,我現在出去演出也變成一名“外交官”,要解釋什麽(me) 是香港特區。很多外國人以為(wei) 香港回歸了就跟內(nei) 地一樣,來香港要簽證等等,我說你們(men) 歐盟(國家)來香港是不需要簽證的,因為(wei) 香港特區有自己的基本法,還有自己的特區護照。這些基本上99%的外國人都不知道,所以我覺得特區政府要在全世界宣傳(chuan) 好香港特區,通過增強他們(men) 對香港的認知,把香港和國家的文化帶到全世界去。
香港在全世界有很多經貿辦公室,我希望這些辦公室,除了推動有關(guan) 經濟發展,在文化方麵也要加強宣傳(chuan) 。中國有5000多年曆史,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我們(men) 如何把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民族文化宣傳(chuan) 到全世界去,這是很值得思考、很值得做的。這種情況也要有經濟的支撐,我建議在資金方麵,特區政府大力支持,財團也要大力支持,這樣中國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
中新社記者: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wei) 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您看來,香港在這方麵具備哪些優(you) 勢?又有哪些不足?我們(men) 要如何發揮優(you) 勢,彌補不足?
莫華倫(lun) :不足是對中國文化的宣傳(chuan) 遠遠不夠,優(you) 勢是香港有“一國兩(liang) 製”的製度,資金(流通)、國際自由度很大,加上香港的稅收全世界最低。
在這種優(you) 越的經濟條件下,我覺得特區政府可以在文化方麵再加把力,把真正的中國文化、古典文化,好好發揮一下。比如香港歌劇院創立20周年了,我是創辦人也是藝術總監,香港歌劇院排演了很多經典歌劇。香港是國際大都市,經典歌劇的演出,是國際大都市最起碼的標誌。有了經濟,文化一定要跟上去,除了自己本土文化以外,國際文化也要跟得上。
中新社記者:2003年您牽頭創立了香港歌劇院,發展到今天已經將近20年,請您分享這些年香港歌劇院在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方麵做了哪些具體(ti) 的工作?
莫華倫(lun) :我們(men) 的初衷是想把歌劇在香港普及一下。香港流行音樂(le) 是很發達的,但是古典音樂(le) 遠遠缺乏推廣。香港歌劇院到現在排演了幾十部經典的歌劇,像《茶花女》《卡門》《阿依達》《圖蘭(lan) 朵》等,我們(men) 還成立了青年藝術家培訓計劃,培養(yang) 了20多位香港年輕藝術家。平時我們(men) 也會(hui) 去學校巡演,介紹歌劇文化,這對香港的社會(hui) 、對年輕一代非常有幫助。除了經典歌劇,我們(men) 也會(hui) 創作原創歌劇,比如《中山·逸仙》,還把國家大劇院的歌劇《趙氏孤兒(er) 》搬來香港演出。
中新社記者:歌劇是一種曆史悠久的西方舞台藝術,您認為(wei) 如何讓東(dong) 方的觀眾(zhong) 更好地理解這種西方藝術?又如何通過這種被西方觀眾(zhong) 熟知的藝術形式,向他們(men) 傳(chuan) 播中國文化和講述中國故事?
莫華倫(lun) :為(wei) 什麽(me) 要發展歌劇、普及歌劇文化?因為(wei) 這是國際認知的文化,所以我們(men) 也要跟得上。不一定每個(ge) 人都要成為(wei) 歌劇迷,隻是這輩子進去歌劇院看過一次也好。
歌劇是很巧妙、很有意思的文化藝術,在一個(ge) 正規的歌劇院或者劇院裏,我們(men) 是不用麥克風的,樂(le) 隊和歌聲都沒有用麥克風,(觀眾(zhong) )聽的是原汁原味。歌劇已經有幾百年曆史,現在還是那麽(me) 受歡迎,一直傳(chuan) 承下去。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有很多新的表演場所,內(nei) 地有超過百間新的、世界一流的劇院,可以多演一些歌劇。除了國外經典的歌劇,內(nei) 地每年都有二三十部的原創歌劇,寫(xie) 作是經典歌劇手法,但唱的是中文,故事也是中國的故事。這些歌劇排演好了,就可以出國演出。比如國家大劇院的歌劇《駱駝祥子》就去了國外演出,唱的是中文,配上意大利文等字幕翻譯,到意大利、德國等國家演出,這是非常好的路子——把經典的、高水平的原唱歌劇帶到國外去,就可以形成文化互補。
中新社記者:從(cong) 享譽世界的藝術家,到現在的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在您看來,這兩(liang) 個(ge) 身份有什麽(me) 相同和不同之處?您這些年在世界各地的工作經驗,對履職盡責能起到什麽(me) 樣的作用?有哪些地方可以互相借鑒?
莫華倫(lun) :我做了兩(liang) 屆北京市政協委員,這次成為(wei) 全國政協委員,所以我對政協這個(ge) 體(ti) 係非常了解,政協(委員)就是參政議政,把我們(men) 想的東(dong) 西以提案的方式提交給政協,政協再反饋給有關(guan) 部門,我每一次的提案都收到非常好的反饋。所以作為(wei) 一個(ge) 政協委員,作為(wei) 一個(ge) 文藝工作者,兩(liang) 方麵都有互補,我可以把文化方麵的經驗通過政協提建議,又可以從(cong) 一個(ge) 政協委員的高度,更加地愛國愛港。(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