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億萬人的“公益情結”共寫關於愛的故事
今年1月,一則“離奇”新聞曾引發網友們(men) 的熱議——在安徽銅陵,王某與(yu) 劉某在酒後發生口角,王某情緒激動下扇了劉某一巴掌。事後劉某表示不接受口頭道歉,不需要賠償(chang) ,但要求王某捐款5000元給“希望工程”。
網絡截圖。
此事一出,網友紛紛評論:“這格局一下就打開了!”
為(wei) 什麽(me) 提到公益事業(ye) ,很多人會(hui) 自然想到“希望工程”呢?
“希望工程”是幾代人的慈善公益記憶
1989年,由中國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hui) 發起的以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er) 童為(wei) 目的一項社會(hui) 公益事業(ye) “希望工程”正式創立。
1990年9月5日,鄧小平同誌為(wei) “希望工程”題名,其後兩(liang) 次以“一位老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名義(yi) 向希望工程捐款。
鄧小平同誌為(wei) 希望工程捐款的收據。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hui) 供圖
兩(liang) 年後,一張“大眼睛”照片打動了億(yi) 萬(wan) 國人,很快被國內(nei) 各大報紙雜誌媒體(ti) 轉載,成為(wei) 希望工程事業(ye) 的重要標誌。到現在,提起希望工程,很多人馬上就會(hui) 想起這個(ge) 手握鉛筆、大大的眼睛裏充滿求知渴望的女孩。
在黨(dang) 的領導下,希望工程實施30多年來,聚焦助學育人目標,植根尊師重教傳(chuan) 統,創新社會(hui) 動員機製,架起了愛心互助和傳(chuan) 遞的橋梁,它加速了中國現代慈善公益觀念的進程,既繼承發揚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慈善文化的精神內(nei) 涵,又借鑒了國際慈善事業(ye) 成功經驗,成功打造了中國公益品牌項目,開啟本土公益新模式。
希望工程是一個(ge) 時代的記憶,是中國幾代人的慈善公益記憶,更是中國慈善公益事業(ye) 一張閃亮的名片。
圖為(wei) “希望工程”標識,文字為(wei) 鄧小平同誌所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hui) 供圖
截至2021年底,希望工程累計募集捐贈194.2億(yi) 元,資助家庭困難學生662.6萬(wan) 名,援建希望小學20878所。萬(wan) 所希望小學像希望的星火,點亮了祖國大地。
一所所希望小學的建成不僅(jin) 承載著愛心人士的美好期冀,更蘊藏著一段段曆史和故事,一份份關(guan) 愛與(yu) 希望……
他們(men) 播種希望 讓我們(men) 看到了愛與(yu) 力量
1989年,在革命崗位上工作了40年的老兵夫妻陳榮超、楊玉仙夫婦剛剛退休,也正是那一年,希望工程正式成立。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他們(men) 從(cong) 新聞上看到“我要上學”的大眼睛女孩的照片,夫妻二人被深深觸動,當即決(jue) 定捐建一所希望小學,讓更多家境貧困的孩子擁有讀書(shu) 的機會(hui) 。
當時,想要捐建一所希望學校至少需要捐資20萬(wan) ,為(wei) 盡快籌集資金,他們(men) 省吃儉(jian) 用。2000年10月,一棟1700多平方米的教學樓終於(yu) 落成。
30年來,陳榮超、楊玉仙夫婦累計捐資180餘(yu) 萬(wan) 元,捐建了2所希望學校、39個(ge) 愛心書(shu) 屋,先後資助48名貧困家庭學生完成學業(ye) 。他們(men) 幾乎花盡了一輩子的積蓄,隻希望幫助更多青少年實現讀書(shu) 夢想。
在這條希望之路上,他們(men) 並不孤單。
今年1月,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好人榜”發布,95歲的李一飛老人榜上有名。李一飛是一名部隊離休幹部,從(cong) 1992年至今他堅持做好一件事——幫困難學子圓上學夢。
1992年,剛退休的李一飛偶然看到了報紙上關(guan) 於(yu) 山區孩子因家庭貧困上學困難的報道並了解到中國青基會(hui) 的希望工程項目,決(jue) 定將200元捐贈給雲(yun) 南山區的孩子,那時他一個(ge) 月的退休工資還不足200元。
自此,他便踏上了長達30多年的助學之路,“同行者”還有他的夫人和兒(er) 女。
當從(cong) 來信中了解到孩子們(men) 買(mai) 不起文具時,李一飛就為(wei) 每個(ge) 學生準備一個(ge) 書(shu) 包,包裏裝有鉛筆、橡皮、尺子、作業(ye) 本和字典等,分批給學生們(men) 寄去。
為(wei) 了幫助更多貧困學生,多年來老人生活十分清儉(jian) ,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都未曾動搖過他捐資助學的決(jue) 心。
30年來,他通過雲(yun) 南希望工程累計捐款92.2萬(wan) 餘(yu) 元,資助了26個(ge) 少數民族共370名貧困學子;任雲(yun) 南青基會(hui) 監察委委員(義(yi) 務工作)期間他走遍雲(yun) 南省30個(ge) 縣區、80個(ge) 鄉(xiang) 鎮、145所鄉(xiang) 村學校,行程達15000多公裏,累計看望受助學生183名,走訪特困戶家庭28戶。在家的時候,他的“休閑活動”就是讀學生們(men) 的來信,不僅(jin) 自己讀,還要跟家人一起分享。
希望工程實施30多年來,一粒粒希望的種子結出累累碩果,一份份愛心涓流匯聚成江海。在長期參與(yu) 希望工程的愛心人士中也有很多港澳台同胞的身影,杜景成便是其中的一位。
杜景成是香港著名醫生,也是希望工程的“老朋友”。
2005年開始,杜景成一直通過廣東(dong) 青基會(hui) 向農(nong) 村地區捐資,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ye) 。多年來,他持續關(guan) 注、幫扶教育事業(ye) ,堅持實地考察,他的“希望腳印”幾乎踏遍全國各地。自2008年,杜景成共捐資116萬(wan) 元支持建設廣東(dong) 省茂名市電白區的博賀鎮杜景成希望小學,2013年,他再次在回訪該校時,原本校舍簡陋、師生學習(xi) 生活條件艱苦的小學,已達市規範化學校要求,電腦室、科學教室、音樂(le) 室、美術室、多媒體(ti) 教室一應俱全。
耄耋之年的杜景成仍不懼上千公裏的舟車勞頓,在廣東(dong) 與(yu) 香港之間往返300多次,親(qin) 自察看希望小學辦學情況。每次調研走訪,他總是與(yu) 師生詳細溝通、仔細交流,深入了解學校的軟硬件設、師資力量、學生學習(xi) 情況以及教學發展所麵臨(lin) 的困難,且牢牢記在心上。
杜景成曾談到,他的人生觀就是要回饋社會(hui) 。“要建立富強國家及文明社會(hui) ,最主要是提高國民質素。隻有通過辦好教育,而教育才是根本途徑。所謂‘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教育為(wei) 本,育人為(wei) 先’。”他說。
近二十年來,杜景成及親(qin) 友捐款逾四千萬(wan) 元,為(wei) 廣東(dong) 援建希望小學30餘(yu) 所,在廣西、湖南、江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援建希望小學60餘(yu) 所,改善了一大批貧困落後地區學校的辦學條件,惠及數十萬(wan) 名鄉(xiang) 村青少年。
像陳榮超、楊玉仙、李一飛和杜景成這樣默默無名選擇希望工程並為(wei) 青少年發展做出貢獻的人還有很多……他們(men) 值得最誠摯的尊敬和感謝。
他們(men) 彰顯企業(ye) 擔當 護航鄉(xiang) 村兒(er) 童健康成長
教育是人才湧現的基礎和科技發展的先導,在各界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希望工程在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促進偏遠地區基礎教育發展方麵取得顯著成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ye) 加入到希望工程捐款助學的隊伍中來,助力貧困學子走好求學之路。
2012年,為(wei) 幫助農(nong) 村貧困家庭大學新生順利走進大學,貴州茅台集團攜手中國青基會(hui) 推出了“中國茅台·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大型公益助學活動。11年來,貴州茅台累計捐款11億(yi) 多元、資助學生22萬(wan) 餘(yu) 名,開啟了希望工程曆史上企業(ye) 累計捐資最多、覆蓋範圍最大、合作程度最深的公益捐贈。
“中國茅台·國之棟梁——希望工程圓夢行動”構建了一個(ge) 企業(ye) 、公益組織之間高效互動、深入合作,共同致力於(yu) 解決(jue) 困難青少年實際需求、改善社會(hui) 公平條件的公益平台。
近年來,隨著我國慈善公益事業(ye) 的發展,希望工程公益項目不僅(jin) 僅(jin) 停留在向受助群體(ti) 提供資金或物資援助以及改善其生存或生活條件為(wei) 目標的單一公益模式,也開始與(yu) 許多愛心企業(ye) 共同探索,逐漸進入到綜合、多維度的資助階段,即從(cong) 科學認定資助對象出發,既有物質幫扶也有文化輸入輔助引導的雙重公益服務。
從(cong) 2017年起,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hui) 攜手安踏發起“安踏茁壯成長成公益計劃”,除了捐贈和捐建運動場、運動裝備包等,還圍繞欠發達地區青少年的素養(yang) 教育,提供了體(ti) 育教育的全方位解決(jue) 方案,通過體(ti) 教融合來實現體(ti) 育育人、健康體(ti) 魄、健全人格,同時強化學生素養(yang) 教育,讓青少年健康、自信、有尊嚴(yan) 地成長。
“體(ti) 育不僅(jin) 是國家體(ti) 育強國重要的戰略之一,且對於(yu)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至關(guan) 重要。”安踏集團副總裁李玲在接受采訪中介紹,為(wei) 了讓更多孩子走出鄉(xiang) 村,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安踏在寒暑假期間組織孩子們(men) 去到北京、哈爾濱、廈門等擁有不同類型體(ti) 育資源的城市,讓他們(men) 能夠深切了解體(ti) 育項目、感受體(ti) 育魅力。“令人欣喜的是,現在不少孩子們(men) 因此愛上了體(ti) 育運動,甚至開始嚐試去培養(yang) 體(ti) 育特長。”
此外,安踏集團陸續邀請了武大靖、魏秋月等奧運冠軍(jun) 參與(yu) 公益活動,帶領孩子們(men) 開展專(zhuan) 業(ye) 訓練,以榜樣的力量激勵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截至目前,安踏集團為(wei) 希望工程項目累計投入現金及物資超4.6億(yi) 元,覆蓋近200萬(wan) 青少年。
許多愛心企業(ye) 結合自身特色和企業(ye) 優(you) 勢持續 “為(wei) 愛上色” ,為(wei) 希望工程事業(ye) 添磚加瓦。
自2008年,廣發銀行就與(yu)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hui) 攜手開展公益合作,以“點燃希望,照亮人生”為(wei) 宗旨,致力於(yu) 改善青少年教育問題及成長環境;2010年梅賽德斯-奔馳攜手中國青基會(hui) 共同設立“梅賽德斯-奔馳星願基金”,是目前奔馳在全球範圍內(nei) 啟動資金最多的綜合性公益事業(ye) 基金,截至2022年底梅賽德斯-奔馳累計向星願基金注資超過3.2億(yi) 元;2021年,幻方量化與(yu) 中國青基會(hui) 開啟公益合作,開展實施“希望工程1+1·幻方助學計劃”,目前項目已累計捐款3億(yi) 元,在全國22個(ge) 省份的832個(ge) 縣資助29.1萬(wan) 名小學在校女生,為(wei) 她們(men) 提供學習(xi) 生活補助,幫助其更好地完成學業(ye) 、健康快樂(le) 地成長。
與(yu) 此同時,蒙牛集團、中國平安、歐萊雅、TCL等數百個(ge) 愛心企業(ye) 相繼加入到與(yu) 希望工程愛心捐助的“大家庭”中,積極踐行企業(ye) 社會(hui) 責任,將公益的腳印留在中國大地的每一個(ge) 角落。
多年來,他們(men) 的義(yi) 行為(wei) 社會(hui) 注入了向善的力量,為(wei) 更多兒(er) 童帶來了溫暖和希望……
他們(men) 曾被撐過傘(san) 也想為(wei) 別人撐把“傘(san) ”
湖北省第一所希望小學羅田縣希望小學坐落於(yu) 大別山區羅田縣勝利鎮北部、更靠近大別山深處的地方,90後校長方榮不僅(jin) 是這所學校的校長,也是曾是從(cong) 這所小學走出去的學生。
六年前,方榮從(cong) 麻城師範學校畢業(ye) 後,毅然決(jue) 然從(cong) 城市重回到大山裏任教。初到學校,她便成了五年級63個(ge) 孩子的班主任。第二年,因為(wei) 學校教師力量不足,方榮開始負責全校的英語課和多個(ge) 班級的其他課程,同時還要擔任圖書(shu) 管理員、女生宿舍管理員等工作。
如今,羅田縣希望小學在校師生從(cong) 200多名發展到600多名,30多名畢業(ye) 學生走進了清華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
而改變貧困地區教育資源不僅(jin) 在於(yu) “送進去”,也需要“走出來”。
1994年,石賢出生在貴州省從(cong) 江縣侗寨裏,她的父親(qin) 是一名小學教師,母親(qin) 在家務農(nong) 。2013年,石賢以優(you) 異的成績考上南京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這一年,她的父親(qin) 因意外離開人世。那時還沒有從(cong) 悲傷(shang) 裏走出來的石賢,被學費難住了。
得知石賢的家庭情況後,希望工程圓夢行動馬上聯係到她並為(wei) 她提供了5000元助學金。“可以說從(cong) 那時,理想的種子就在我心中種下了。”石賢說,“當時我就期待自己學成後可以回饋家鄉(xiang) ,反哺社會(hui) 。”
大學假期,石賢積極參與(yu) 暑期社會(hui) 實踐,回到家鄉(xiang) 服務。在走訪中,石賢得知當地山村學校的艱苦條件後,便通過學院學生會(hui) 聯合社會(hui) 義(yi) 工組織一起走訪貧困學生,為(wei) 學生提供點對點幫扶。
畢業(ye) 後,她毅然選擇回到家鄉(xiang) 創業(ye) 。先後組織近百位手工藝人、當地繡娘和學生代表到城市參加文化交流、公益研學活動。
“10年前,在希望工程的幫助下,我得以走出大山,有機會(hui) 去城市讀書(shu) ,從(cong) 而擁有了更廣闊的視角,看到了世界的更多可能性。10年後的我也要讓更多的孩子看到外麵的世界。這也是我理解的希望工程教育的意義(yi) 和傳(chuan) 承的力量。”
她們(men) 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是希望小學變化的見證者,更是鄉(xiang) 村教育希望的傳(chuan) 承者。
“希望小樹”在下一代心中已生根發芽
1993年,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hui) 和中國少年報社幫助下,由全國少年兒(er) 童的壓歲錢捐建而成的全國第一所“手拉手”希望小學——西柏坡希望小學建成。
30年後的今天,這種“手拉手”的愛仍在繼續……
今年開年的第一個(ge) 工作日,大連市希望辦、市青基會(hui) 迎來了一批“愛心客人”,他們(men) 中很多是來捐款的小朋友和家長。
截至1月底,大連希望工程共收到愛心壓歲錢141650元。據了解,這批善款將用於(yu) “大連希望工程2023暖冬行動”項目來幫助農(nong) 村困難學生群體(ti) 。
早在2011年,廣東(dong) 青基會(hui) 在全國率先成立首個(ge) 省級“紅領巾基金”少先隊社會(hui) 化公益平台,其捐贈資金主要來源於(yu) 廣東(dong) 省少先隊員捐贈的壓歲錢。12年來,廣東(dong) 青基會(hui) 還聯合各地團組織成立14個(ge) 地方性專(zhuan) 項基金,組建紅領巾基金矩陣,實施精細化管理、科學化運營,推動基層共青團組織參與(yu) 希望工程事業(ye) 的力量不斷壯大、形成體(ti) 係。
截至目前,“廣東(dong) 紅領巾基金”累計捐贈收入區分特定幫扶群體(ti) ,資助困境地區少年兒(er) 童和少先隊項目超3814個(ge) ,共計支出9692.67萬(wan) 。在全省地區建設583所“希望家園”、204所“幸福廚房”;資助受災、重病、困難家庭少年兒(er) 童520人。
小善匯大愛。新時代少年兒(er) 童賡續播下這粒“善”的種子,讓關(guan) 愛傳(chuan) 遞、讓希望發芽。
回首三十餘(yu) 載,“希望工程”聚焦助學育人目標,改善了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和教學環境,幫助無數的貧困家庭和青少年圓了“上學夢”,促進了農(nong) 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發展,將公益理念帶入人們(men) 的生活,在全社會(hui) 培育了慈善公益意識的同時,也推動了中國慈善公益事業(ye) 不斷向前發展。如今,希望工程已然成為(wei) 了一種公益“情結”,聯係著社會(hui) 各界愛心人士。
如今,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背景下,辦好新時代希望工程事業(ye) 的意義(yi) 必將更加深遠而重大……(記者 田昕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