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學家7年研究勾畫非洲人群複雜演化曆程
中新網上海3月3日電 (記者 陳靜)現有研究表明,現代人類起源於(yu) 非洲。然而,在目前的遺傳(chuan) 學和基因組學的研究中,隻有不到3%的樣本來自非洲,存在嚴(yan) 重的滯後性。
記者3日獲悉,複旦大學與(yu) 賓夕法尼亞(ya) 大學的國際科學團隊曆時7年研究,對極具代表性的非洲12個(ge) 群體(ti) (民族)的180位個(ge) 人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分析並發現,外域基因滲入與(yu) 嚴(yan) 重群體(ti) 瓶頸導致部分非洲人群遺傳(chuan) 多態性低;現代桑人與(yu) 熱帶雨林小矮人的共同祖先在現代人類進化中最早發生分歧。他們(men) 還發現了導致非洲桑人膚色較淺的關(guan) 鍵突變。研究還證明地理環境是製約不同民族間基因交流的重要因素。
北京時間3月3日,相關(guan) 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yu) 國際頂尖期刊《細胞》(CELL),並登上期刊封麵。這篇以《全基因組測序揭示非洲人群的複雜演化曆程與(yu) 對環境的適應性進化》為(wei) 題的研究共發現3200萬(wan) 個(ge) 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SNP),其中大約530萬(wan) 個(ge) 位點是在之前沒有發現的。12個(ge) 非洲民族的平均SNP個(ge) 數和遺傳(chuan) 多態性均具有顯著的差異。
以打獵和收集為(wei) 生的桑人和熱帶雨林小矮人的SNP數量和遺傳(chuan) 多態性最高,而Amhara,Fulani,Chabu以及Hadza等民族的遺傳(chuan) 多態性則最低。大量非洲外人群的基因滲入等是造成部分非洲人群體(ti) 遺傳(chuan) 多態性低的主要原因。
現代桑人與(yu) 熱帶雨林小矮人的共同祖先在現代人類進化中最早發生分歧。研究推斷,現代人類的分歧發生在28萬(wan) 年前,這與(yu) 之前的考古和基於(yu) 古DNA檢測推斷的時間一致。
據介紹,相比於(yu) 其它大陸,現代人類在非洲居住時間最長,並且在遷徙,融合和對環境適應性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超過3000個(ge) 民族和2100種語言。目前非洲人群不僅(jin) 具有世界上最豐(feng) 富的遺傳(chuan) 多樣性和表型多樣性,並且現代人類近三分之一的語言都在非洲,是全世界語言最為(wei) 多樣化的地區之一。
研究團隊方麵表示,研究非洲人群遺傳(chuan) 多樣性不僅(jin) 將加深人類對於(yu) 現代人類起源、早期遺傳(chuan) 結構以及適應性進化的理解,並且也能為(wei) 健康和診斷研究及開發提供豐(feng) 富的新遺傳(chuan) 信息。
據悉,膚色多樣性是現代人類對於(yu) 不同維度地區適應性進化的一個(ge) 重要標誌。在研究中,科學家團隊對12個(ge) 非洲民族特異的適應性進化進行研究,全麵繪製了一副非洲人群適應性進化的圖譜。桑人是非洲人群中膚色最淺的民族,中美科學家的研究率先發現了影響桑人淺膚色的一個(ge) 決(jue) 定性的因素,為(wei) 桑人淺膚色進化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遺傳(chuan) 學解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