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讓美好生活抵達“最後一公裏”
很難想象,城市生活中沒有快遞小哥是怎樣的場景。仔細回憶,卻又叫不上他們(men) 的名字來。
他們(men) 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聲“小哥”,包含了所有。
根據國家郵政局發布的相關(guan) 數據,我國日均快遞業(ye) 務量已超3億(yi) 件。每天,數百萬(wan) 日夜奔忙、走街串巷的快遞小哥,既聯係著各行各業(ye) ,又聯係著千家萬(wan) 戶,讓美好生活通過“最後一公裏”抵達。
隻有快遞小哥
即便除夕夜萬(wan) 家燈火時,還有快遞小哥在奔跑。今年,作為(wei) 快遞小哥代表,順豐(feng) 速運快遞員劉闊登上兔年春晚,出現在聚光燈下。
“瞧,他就是劉闊!”北京西城區琉璃廠東(dong) 街一家古董店的老板娘指著剛衝(chong) 進隔壁取快遞的身影說,“他幾乎天天都在這條街上跑,我們(men) 都把他當弟弟。”
劉闊步子很快,一天閑不下來。消息提示響個(ge) 不停,寄件的、送件的、分揀的、谘詢的……手機的鈴聲小,他舍不得換,一隻黑色藍牙耳機總掛在左耳上,吃午飯的時候也不摘下。
他騎的快遞車很容易辨認。前麵是黨(dang) 員示範崗的標誌,一麵寫(xie) 著“平安北京我建設 陶然小哥在行動”,一麵有客戶送給他“賺錢去咯”的萌係貼紙。一位客戶為(wei) 他打印了一張頗有紀念意義(yi) 的照片,是從(cong) 視頻裏截圖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和劉闊的“合影”,他貼在了車門內(nei) 側(ce) 。
2019年2月1日,春節前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位於(yu) 北京前門石頭胡同的一個(ge) 快遞服務點,看望工作中的快遞小哥,其中就有劉闊。
熟悉的客戶稱他“闊兒(er) ”。90後劉闊心細,剛做快遞員時,他就主動加客戶微信,讓客戶能及時找到他。老小區裏沒電梯,他爬樓梯送到門口。他說,放進豐(feng) 巢,不如親(qin) 手交給客戶放心。
工作中,劉闊習(xi) 慣多問一句、多看一眼:客戶家裏有孩子在上網課,盡量不敲門,以電話或微信告知;遇到不便下樓的老人,就順手把門口的垃圾帶走。
前幾天,劉闊的老客戶,一個(ge) 五六十歲的大姐做完手術後想買(mai) 些花生米補身體(ti) ,卻連續兩(liang) 次退貨。劉闊不解,發消息詢問。大姐說,這些花生是上了色的,不敢吃。過了幾天,劉闊從(cong) 河北老家帶來自家種的花生米,大姐很感動,給劉闊微信轉去50元,劉闊沒收。
疫情期間,人們(men) 更加離不開快遞小哥。他們(men) 做過核酸檢測登記的誌願者;他們(men) 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幫忙發放物資。一度空蕩蕩的馬路上,隻有快遞小哥一路奔跑。
2022年12月底,在北京街頭采血點,不少快遞小哥、外賣小哥排隊獻血。有網友在轉發這條新聞時,動情地寫(xie) 下,“淚目!他們(men) 是這個(ge) 城市奔跑的血液。”
不僅(jin) 是快遞小哥
北京市西城區陶然亭街道快遞分揀中心,40平方米的黨(dang) 員活動室在每月22日迎來最熱鬧的時刻。“不同快遞公司的小哥會(hui) 不時在黨(dang) 員活動室裏交流,聊聊各自遇到的困難,一起探討解決(jue) 方案,還會(hui) 定期學習(xi) 黨(dang) 史知識、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劉闊說。
這個(ge) 建在快遞站點裏的黨(dang) 支部不僅(jin) 為(wei) 快遞小哥排憂解難,也讓快遞小哥走出快遞站,真正成為(wei) 城市基層治理的貢獻者,成了他們(men) 共同的“家”。
“陶然亭站點服務區域內(nei) 多是胡同、老舊小區,收派件難度相對較大。”順豐(feng) 速運陶然亭分部經理李洋說。
2021年年初,李洋調任到順豐(feng) 速運陶然亭分部,那時,不到600平方米的中轉空間裏,站點日均中轉貨量3萬(wan) 多單。人多、車多、經常占用公共資源,還有卸貨噪音,給周邊居民帶來不便,不少居民投訴到市長熱線。李洋曾嚐試走訪周邊的居民,記錄居民反饋的問題,甚至在過節時送些禮品,但沒有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問題。
2021年7月8日,北京市西城區陶然亭街道工委書(shu) 記史鋒召集轄區內(nei) 快遞企業(ye) 的黨(dang) 員,詢問目前經營存在的困難、小哥的工作環境及衣食住行的情況,現場建立溝通微信群。
一個(ge) 月後,麵積1500平方米的快遞分揀中心建成,順豐(feng) 快遞的小哥們(men) 有了新的中轉場地,還配備了安全的充電設施、寬裕的停車場地,徹底解決(jue) 了停車難、充電難、占道經營的問題。
2021年8月2日,陶然亭地區快遞行業(ye)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成立,站點負責人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將優(you) 秀快遞小哥發展為(wei) 黨(dang) 員,以黨(dang) 組織引導誠信自律、規範有序經營。
陶然亭街道黨(dang) 群工作辦公室科長張辰說,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成立以來,這個(ge) 分揀中心營業(ye) 收入明顯提升,派單量由2021年的4萬(wan) 單增至7萬(wan) 單,營業(ye) 額由2021年的不足1億(yi) 元增至2.5億(yi) 元,快遞小哥由160名增至1000名,服務滿意率高達98%。
李洋的另一個(ge) 身份是北京市西城區青聯委員,在他看來,快遞行業(ye) 的年輕人立足本職工作,要發揮社會(hui) 接觸麵廣、工作機動性強的優(you) 勢,做街道社區治理的“民情前哨”“流動探頭”“公益使者”。
有的快遞小哥送件時看到老人迷路,就會(hui) 把老人送回家;有的發現路上掉了一個(ge) 錢包,馬上電話聯係失主;有的送貨時發現收件人是孤寡老人,也主動幫他們(men) 買(mai) 菜、洗衣服……
一些小哥的快遞車上還配備了微型滅火器,發現火情可以隨時參與(yu) 救援。他們(men) 化身“文明使者”、開展“順手公益”,在快遞車上粘貼海報,宣傳(chuan) 光盤行動、文明養(yang) 犬、禮讓斑馬線等文明行為(wei) ;擔任“文明創建質檢員”,加入社區治理聯動微信群,隨時隨地拍照上傳(chuan) 不文明現象。快遞小哥已經變成陶然亭街道居民的“好鄰居”,基層治理的“新夥(huo) 伴”。
看見快遞小哥
解決(jue) 快遞小哥等新興(xing) 就業(ye) 群體(ti) 所需,是近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中一直關(guan) 注的話題。
2019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團中央提交的大會(hui) 發言就提到,“快遞小哥是新時代的建設者和勞動者。他們(men) 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美好生活而奔忙,我們(men) 也應該給他們(men) 多一份保障和關(guan) 愛。”
2018年以來,各級共青團組織和青聯圍繞快遞小哥的職業(ye) 發展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快遞行業(ye) 上演“速度與(yu) 激情”的背後,小哥的職業(ye) 保障還在“慢車道”上徘徊。
2021年,時任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局勞動關(guan) 係處副處長的王林,體(ti) 驗了幾天外賣小哥和網約車司機的生活,視頻在網絡上出圈,王林成了“網紅”處長。
他記得,和師傅高治曉送完單後的一個(ge) 晚上,高治曉說,“我們(men) 外賣小哥風吹日曬,也沒個(ge) 歇腳的地方,我想給他們(men) 建個(ge) ‘家’!”
王林一直把這項工作記掛在心。北京市人力社保局與(yu) 多部門協助,為(wei) 戶外勞動者建起240個(ge) “務工人員之家”,許多企業(ye) 主動找來,希望能夠提供服務。
李洋坦言,一段時間以來,送快遞被視為(wei) “苦力活兒(er) ”,不那麽(me) “有麵兒(er) ”,盡管大部分快遞員收入不錯,但行業(ye) 的推薦度很低。
2019年出現轉折,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群眾(zhong) 遊行活動中,一線快遞小哥的身影出現在“美好生活”方陣中,那是快遞小哥作為(wei) 新興(xing) 青年群體(ti) 的一次高調亮相。“行業(ye) 自信出現了。”李洋發現,從(cong) 那以後,許多快遞小哥跟客戶溝通時更加主動熱情,這個(ge) 職業(ye) 的社會(hui) 認可度顯著提升。
快遞小哥的角色越來越多地進入公共視線。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五星紅旗在176位來自全國各行各業(ye) 及56個(ge) 民族的代表手裏傳(chuan) 遞,劉闊就是其中的快遞小哥代表。近年來,更有多名快遞小哥、外賣小哥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
這些轉變,讓中央團校科研與(yu) 智庫工作部主任廉思深感寬慰。5年前,他和團隊曾開展“城市快遞小哥群體(ti) 調查”,其目的就是“希望快遞小哥被看見”。他將快遞小哥比作“蜂鳥”,蜂鳥顏色鮮豔,快速拍打翅膀才能懸浮空中,正如當年快遞小哥在既有的製度設計之外,缺乏社會(hui) 網絡支撐。在廉思看來,快遞小哥用勞動創造價(jia) 值,他們(men) 是千千萬(wan) 萬(wan) 普通中國青年奮鬥的縮影。
不久前,全國人大代表、都一處餐飲有限公司副經理吳華俠(xia) 主動找到劉闊,向他了解快遞小哥目前還有哪些困難。在劉闊看來,工作時間過長、住房成本高,仍是困擾快遞小哥的普遍問題。
和大多數快遞小哥相比,劉闊是幸運的。他被評為(wei) “全國優(you) 秀農(nong) 民工”,也因此解決(jue) 了北京戶口,今年可以把孩子接到北京上學。
然而,談及職業(ye) 發展,劉闊說,快遞小哥估計幹到40歲之後就慢慢幹不動了,自己沒想好未來做什麽(me) 。
當初,“比老家多掙點錢”,就是劉闊來北京做快遞員最樸素的願望。現在,他仍在崗位上日複一日,卻越來越感知到這個(ge) 職業(ye) 的意義(yi) 和快樂(le) 。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實習(xi) 生 黃伊欣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