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學雷鋒”:60年來薪火相傳與時偕行
“向雷鋒同誌學習(xi) ”——2023年,是毛澤東(dong) 等老一輩革命家為(wei) 雷鋒同誌題詞60周年。今年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深刻把握雷鋒精神的時代內(nei) 涵,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60年來,成為(wei) “雷鋒傳(chuan) 人”是一代代“雷鋒班”最光榮的使命。60年來,中國人以雷鋒的名義(yi) 持續書(shu) 寫(xie) “春天般溫暖”的故事。“學雷鋒”在更多人的薪火相傳(chuan) 中,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內(nei) 涵,產(chan) 生超越國界的影響。
尋訪雷鋒:打開認識中國的大門
今年3月5日,是孟加拉國留學生吳迪成立江西財經大學雷鋒國際誌願者隊2周年的日子。春節過後,他開啟了“尋訪雷鋒”之旅,從(cong) 江西到遼寧,去探究雷鋒精神長盛不衰的原因。
遼寧撫順是雷鋒的第二故鄉(xiang) ,也是雷鋒精神的發祥地。在撫順的雷鋒紀念館,吳迪細看與(yu) 雷鋒相關(guan) 的種種細節,用薄的毛巾、掉毛的牙刷、補了又補的襪子、磨破的舊衣服……一件件舊物,無言地訴說著雷鋒平凡樸素又朝氣蓬勃的青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wei) 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wei) 人民服務之中去。”雷鋒日記中的名言,鐫刻在紀念館的展板上。
吳迪發現,雷鋒和自己一樣,也是“異鄉(xiang) 人”——1958年,雷鋒從(cong) 家鄉(xiang) 湖南來到遼寧鞍山,成為(wei) 推土機手,1960年參加人民解放軍(jun) ,1962年8月因公犧牲於(yu) 撫順。
身在異鄉(xiang) 的雷鋒,把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當親(qin) 人,參加建築工地的義(yi) 務勞動、投入抗洪救災、擔任小學課外輔導員……他盡力去幫一個(ge) 又一個(ge) 人,因為(wei) “多幫助人民做點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樂(le) 和幸福”。
“我知道答案了!”在與(yu) 雷鋒“近距離”的接觸中,吳迪真正理解了“為(wei) 什麽(me) 中國老師建議我用‘雷鋒’來命名我們(men) 的誌願者團隊”。
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讓吳迪相信,“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能讓他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疫情初期,我的祖國麵臨(lin) 困難。中國政府給孟加拉國送去了防護用品,有洗手液、口罩,還有檢測包,中國還派出醫療隊與(yu) 我們(men) 分享防疫經驗。”吳迪回憶,那時自己身在中國,卻覺得祖國很近。
“在發生疫情的寒假裏,原本已回家的老師們(men) 又回到學校照顧我們(men) 。那時候,我感到我生活在一個(ge) 大家庭裏。”他說。
深受感動的吳迪決(jue) 定做點什麽(me) ,他主動承擔起幫學校外出采買(mai) 、組織核酸檢測等誌願服務,進而創立了江西財經大學雷鋒國際誌願者隊,至今已有十幾個(ge) 國家的青年慕名參加。
“雷鋒代表了我一直追尋的那種價(jia) 值觀。”吳迪認為(wei) ,雷鋒的魅力在於(yu) ,一個(ge) 平凡人用不平凡的努力為(wei) 世界帶來了溫暖與(yu) 希望。他說,雷鋒精神體(ti) 現的大愛、忘我、進取,是人類共通的正能量,也是打開認識中國大門的鑰匙。
成為(wei) 雷鋒:最光榮的使命
“雷鋒!”“到!”
每天晚點名,“雷鋒班”全體(ti) 官兵齊聲應答。60年,兩(liang) 萬(wan) 多天,從(cong) 未改變。
雷鋒犧牲後,他生前所在班被國防部命名為(wei) “雷鋒班”。
60年來,先後有200多名青年戰士加入“雷鋒班”。他們(men) 以“雷鋒傳(chuan) 人”自我期許,把傳(chuan) 承雷鋒精神視作最光榮的使命。
2020年入伍的蔣佳恒是“離雷鋒最近的人”——在“雷鋒班”宿舍,他住在雷鋒床鋪的上鋪。60年來,連隊不知移防了多少次,但雷鋒的床鋪始終保留著。
24歲的蔣佳恒,在完成駕駛訓練和運輸任務之餘(yu) ,還參與(yu) 照顧孤寡老人、留守兒(er) 童等誌願服務。
“到世界上最危險的任務區,竭盡所能幫助當地民眾(zhong) ,這是我們(men) 作為(wei) 雷鋒傳(chuan) 人應該做的。”副班長葉子貴說。2020年,在執行赴馬裏維和任務期間,葉子貴積極展開學雷鋒誌願服務活動,還幫助建立中國維和部隊營區雷鋒精神展館。
歲月如梭,“雷鋒班”的故事,始終延續著助人為(wei) 樂(le) 、雪中送炭、無私奉獻的初心,從(cong) 未改變。
時代變遷,離開雷鋒的日子裏,千千萬(wan) 萬(wan) 的“雷鋒”湧現出來。
在雷鋒曾工作過的鞍鋼,有一位“當代雷鋒”——1958年出生的郭明義(yi) ,用自己近20萬(wan) 元的工資收入資助了300多名貧困學生,他發起成立的愛心團隊匯聚了200多萬(wan) 名誌願者。他還倡議組織了遺體(ti) (器官)捐獻誌願者俱樂(le) 部。
“人死不能複生,捐獻遺體(ti) 和器官,可以挽救那些等待器官移植救命的患者,可以幫助醫療研究機構提高醫療水平。”長期參與(yu) 公益的郭明義(yi) 說,許多人都有愛心,隻要有人去組織,就會(hui) 喚醒蘊藏在人們(men) 心中的雷鋒精神。
以雷鋒的名義(yi) :續寫(xie) 時代新篇
“雷鋒叔叔早!”每天清晨,遼寧省撫順市望花區雷鋒小學的孩子們(men) ,都會(hui) 向教學樓前的雷鋒塑像敬禮問好。
這所小學原名撫順市建設街小學,雷鋒從(cong) 1960年10月起擔任這所學校的大隊輔導員,直至犧牲。
為(wei) 了紀念可親(qin) 可敬的雷鋒叔叔,建設街小學在20世紀70年代更名為(wei) 雷鋒小學。
走進幹淨敞亮的校園,雷鋒元素撲麵而來。雷鋒雕塑、學雷鋒展室、續寫(xie) 雷鋒日記展板、“寫(xie) 給雷鋒叔叔的悄悄話”信箱……孩子們(men) 的開學第一課,要聽輔導員講雷鋒的故事。
當年,雷鋒叔叔留給學生們(men) 的“針線包、儲(chu) 蓄盒、節約箱”,也有了新時代的新樣貌——針線包成了“小雷鋒心靈驛站”,儲(chu) 蓄盒變為(wei) “小雷鋒道德銀行”,節約箱成為(wei) “小雷鋒愛心超市”。
撫順雷鋒小學副校長、大隊輔導員徐蛟介紹,“小雷鋒心靈驛站”是孩子們(men) 縫補情感的地方。“當孩子們(men) 有小情緒、小煩惱,就把它們(men) 寫(xie) 成給雷鋒叔叔的悄悄話,投進信箱裏。學校會(hui) 定期邀請雷鋒班的戰士以雷鋒身份與(yu) 孩子們(men) 談心。”
不僅(jin) 是雷鋒學校,在中國,雷鋒車廂、雷鋒車隊、雷鋒派出所……以“雷鋒”為(wei) 名的單位和團體(ti) 眾(zhong) 多。雷鋒所代表的奉獻精神,成為(wei) 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曆久彌新的集體(ti) 記憶。
“遇事不推,處事不等,接待不冷”,2022年,“鐵警雷鋒服務站”在南京南站成立。不久後,它便迎來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後的首個(ge) 異常繁忙的春運。
在旅客看來,這個(ge) 服務站,讓那些“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急難小事有了解決(jue) 的地方,為(wei) 這場緊張而又充滿期待的回家之旅帶來了溫暖。
60年間,學雷鋒活動深刻影響了中國的社會(hui) 風尚。時至今日,學雷鋒活動也在不斷拓展內(nei) 容、創新形式、豐(feng) 富載體(ti) 。
每年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還有另一個(ge) 名字——中國青年誌願者服務日。《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shu) 指出,截至2021年底,全國誌願服務信息係統中14歲至35歲的注冊(ce) 誌願者已超過9000萬(wan) 人。目前,中國注冊(ce) 誌願者已逾2.3億(yi) 人。
不斷湧現的一批又一批雷鋒式先進集體(ti) 和模範人物,為(wei) 新時代中國的偉(wei) 大變革注入不竭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