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戲曲大省福建:守正創新納新苗

發布時間:2023-03-06 15:1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福州3月6日電 (葉秋雲(yun) 陳曦)轉軸撥弦間,選手們(men) 水袖飛揚、翩然亮相;伴隨著明快流暢的曲調,選手們(men) 載歌載舞……第十六屆福建省戲劇水仙花獎決(jue) 賽正在火熱進行中。

  3月4日,23位梨園戲、越劇、北路戲的選手們(men) 帶著21個(ge) 經典折子戲選段,亮相“水仙花”舞台,唱念做打並重的程式美感,展現著傳(chuan) 統戲曲的創造性轉化與(yu) 現代性表達。

  1日,第十六屆福建省戲劇水仙花獎決(jue) 賽鳴鑼開賽,按照賽事安排,本次決(jue) 賽為(wei) 期12天。據了解,福建現有活態傳(chuan) 承的地方戲曲劇種23個(ge) ,其中本土劇種18個(ge) ,跨省劇種5個(ge) ,此外,還有5種皮影戲、木偶戲類型,琳琅滿目,堪稱戲曲藝術的百花園。

  一部福建戲曲史就是一部吐故納新、推陳出新的發展史。

  梨園戲是閩南地區具有悠久曆史的傳(chuan) 統戲曲樣式之一,曆經800年曆史積澱。梨園戲劇作家王仁傑先生在世時,常將“對梨園戲傳(chuan) 統劇目的搶救傳(chuan) 承,要力求恢複原有風貌,不要隨意摻雜現代的東(dong) 西,就好像商周的青銅器不能用現代的鋁合金去補綴一般”“隻要堅持梨園戲的十八步科母、堅持梨園戲傳(chuan) 統音樂(le) 唱腔,梨園戲就絕不會(hui) 走樣”兩(liang) 句話掛在嘴邊。

  作為(wei) 梨園戲唯一的專(zhuan) 業(ye) 表演團隊,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將王仁傑先生的這兩(liang) 句話作為(wei) 劇團發展的方向指南。2000年左右,劇團開始進入一個(ge) 傳(chuan) 承搶救傳(chuan) 統劇目的熱潮。

  近20年來,銖積寸累到近60個(ge) 大小傳(chuan) 統戲,從(cong) 早期的《走路》《逼寫(xie) 》《過橋入窯》,慢慢“修舊如舊”地還原成《王魁》《朱買(mai) 臣》《呂蒙正》等大戲,這些劇目的唱腔、鑼鼓經、科白和表演,滋養(yang) 了一代年輕演員,也培養(yang) 了固定的觀眾(zhong) 群,古老的梨園戲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經典劇目所蘊含的“富礦”滋養(yang) 著一代代的戲劇傳(chuan) 人,成為(wei) 每個(ge) 演員戲劇之路的基石。然而,“繁榮發展戲曲事業(ye) 關(guan) 鍵在人”。福鼎市閩浙邊界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藝術總監吳丹萍深有感觸。她坦言,太缺人了,新生代演員青黃不接。

  福鼎市閩浙邊界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前身為(wei) 福鼎越劇團,成立於(yu) 1952年5月,是目前省內(nei) 唯一的縣級越劇團。2015年,福鼎市閩浙邊界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閩浙邊界地區招收了一批學員,與(yu) 浙江藝術職業(ye) 學院合作,進行五年製大專(zhuan) 委培,2020年,這批學員學成畢業(ye) 。吳丹萍表示,這批學員畢業(ye) 回團後,成為(wei) 團裏的“新希望”。

  缺人,也是北路戲當下遇到的問題。北路戲俗稱福建亂(luan) 彈,是清代中葉傳(chuan) 入福建的亂(luan) 彈與(yu) 當地民間戲曲融合形成的一種地方戲曲聲腔劇種,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是中國稀有的古老劇種之一,現僅(jin) 存於(yu) 福建省壽寧縣。2006年,壽寧北路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北路戲的傳(chuan) 承與(yu) 保護日益受到重視。

  2018年,壽寧縣北路戲保護傳(chuan) 承中心與(yu) 山東(dong) 省菏澤藝術學校合作先後兩(liang) 次招收22名壽寧本地定向生;2023年起,計劃三年內(nei) 每年招收10—15名壽寧本地定向生進行委培。目前,將有一批學員學成歸來,為(wei) 北路戲的傳(chuan) 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路戲團長吳衛平表示,目前,該團比較重視人才梯隊的培養(yang) 。由於(yu) 壽寧縣地處偏遠山區,外地的演員不會(hui) 輕而易舉(ju) 地到壽寧來,培養(yang) 本地定向生的話,在壽寧留下來的可能性更大。

  “戲曲,必須要有人、要活態傳(chuan) 承,沒有人的話,劇種就會(hui) 慢慢消失。”吳衛平如是感慨。(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