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2023代表委員麵對麵|全國政協委員陸銘:提高對人才持續吸引力,“產業留人”需轉向“生活留人”

發布時間:2023-03-06 15:58:00來源: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 薛豔麗(li) )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yu) 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做客中國青年網聯合今日頭條舉(ju) 辦的線上“2023代表委員麵對麵”微訪談活動,和大家分享今年兩(liang) 會(hui) 帶來的提案。

  以下為(wei) 訪談實錄:

  中國青年網:今年兩(liang) 會(hui) ,您最關(guan) 注什麽(me) 議題,您帶來了哪些提案,提案的初衷是什麽(me) ?

  陸銘:今年的兩(liang) 會(hui) ,我帶來了兩(liang) 個(ge) 提案,一個(ge) 是關(guan) 於(yu) 農(nong) 村土地製度改革,尤其是宅基地相關(guan) 製度改革。

  隨著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全國範圍內(nei) 的人口流動導致了人口空間布局的巨大變化,有些地方成為(wei) 人口流出地,尤其是在農(nong) 村地區。農(nong) 村人口持續減少,就帶來土地尤其是宅基地及上麵附屬建築物的閑置。所以我們(men) 需要研究如何加快相應的製度改革,以能夠讓宅基地及其上麵所附屬的建築物能夠有效地轉化成資產(chan) ,並且賦予農(nong) 村居民更有效、更大範圍的相關(guan) 轉讓權益,讓農(nong) 村土地資源能夠有效盤活,並切實給相關(guan) 的農(nong) 村居民帶來有效的財產(chan) 性收入。

  我的另外一個(ge) 提案涉及城市裏的平台經濟,尤其是生活服務業(ye) 的平台經濟,他們(men) 在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提高城市生活品質方麵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對穩定就業(ye) 也有重要作用。所以對相關(guan) 的平台經濟要形成更好的政策和社會(hui) 環境,對平台經濟的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人員,要創造更好就業(ye) 的條件和就業(ye) 環境。舉(ju) 例來講,外賣騎手頻繁奔波在城市裏,如果城市能夠給他們(men) 提供一些公共休憩場所,那麽(me) 對於(yu) 提升其生活和工作品質就會(hui) 有積極作用。

  中國青年網:您認為(wei) 一位學者應如何發揮自己熱量,更好服務公共決(jue) 策?

  陸銘:作為(wei) 一名長期研究經濟學,尤其是長期關(guan) 注中國城鄉(xiang) 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學者,我認為(wei) 應該以學者的身份,更多對一些關(guan) 係到國家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重大議題進行研究,並且基於(yu) 研究提出一些相關(guan) 的政策建言,尤其是對那些在社會(hui) 公眾(zhong) 中存在著很多認識誤區的問題或可能成為(wei) 決(jue) 策盲點的一些問題,尤其是需要我們(men) 借助於(yu) 學術研究去發現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的一些規律,並且給出理論的論證,基於(yu) 數據給出一些數量的預期。這樣就可以提供一些理論和數據的支撐,更好地服務公共決(jue) 策。

  我的研究既涉及到城市發展,也涉及到人口流出地區的農(nong) 村發展,所以更要求我在全國範圍內(nei) 盡可能地做好調查研究,真正去發現一些跟民生、城鄉(xiang) 發展相關(guan) 的難點和疑點問題。

  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對於(yu) 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以及促進城鄉(xiang) 和區域間的協調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國青年網: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中,人口流動呈現哪些新特點,“向心城市”背景下城市治理的關(guan) 鍵問題在哪?

  陸銘:目前,城鄉(xiang) 間和地區間的移民中有穩定就業(ye) 和常住在城市的人越來越多,舉(ju) 家遷移的比例越來越高,長期想留在城市的人群也越來越多,市民化的意願逐漸增強。這是一個(ge) 非常顯著的變化。

  中國地區間人口流動具有長期性和分化性的雙重表現,分化性即人口向一些地區進行集中,同時又持續流出另外一些地區。我們(men) 要對這兩(liang) 種表現都保持清醒的認識,對於(yu) 這種現象背後的經濟規律有科學的把握。在經濟政策的製定和實施中,就要對人口流入區和人口流出區分別製定相應的政策,達到精準施策,這就是我主要的想法。這也是“向心城市”下政策的關(guan) 鍵問題。

  另外,我在寫(xie) 《向心城市》這本書(shu) 時還提到另外一個(ge) 現象,就是隨著服務業(ye) 在經濟和就業(ye) 當中所占比重持續提高,人口密度、人口規模和人流對於(yu) 服務業(ye) 發展的意義(yi) 越來越大。所以相應來講,傳(chuan) 統城市建設所出現的一些現象,例如片麵追求低密度、寬馬路,疏散人口,新城建設距離老城很遠等,其實都不能有效地適應服務業(ye) 越來越重要的發展趨勢。所以,一些人口持續增長的大城市的市中心,需要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充分重視市中心的資源和區位對於(yu) 發展服務業(ye) 的重要意義(yi) ,這些問題值得重視和探討。

  中國青年網:如何看待三四線以下城市人口流出的問題?麵對引進“人才”水土不服的問題,中小城市如何提高對人才的持續吸引力?

  陸銘:一些三四線城市人口的流出,要分兩(liang) 麵看,關(guan) 鍵是一個(ge) 地方對於(yu) 人口的吸引力,而這實際上取決(jue) 於(yu) 當地的產(chan) 業(ye) 。

  如果一個(ge) 產(chan) 業(ye) 在當地有比較優(you) 勢,有競爭(zheng) 力,可以持續地發展,並且創造就業(ye) ,那麽(me) 相應的就業(ye) 人口和他們(men) 的家庭就能留得住。反之,如果這些產(chan) 業(ye) 沒有競爭(zheng) 力,也不能持續地發展,而同時其他地方發展的產(chan) 業(ye) 更加能夠創造就業(ye) 和收入,那麽(me) 就有人口從(cong) 這些中小城市流出。這實際上是一個(ge) 人口和相應的勞動力資源,在全國暢通大循環高效利用的表現。此外,對於(yu) 一些城市,如果他們(men) 從(cong) 事的產(chan) 業(ye) 是一些資源總量受局限的產(chan) 業(ye) ,例如資源型產(chan) 業(ye) 、農(nong) 業(ye) ,還有旅遊等,其人口流出甚至有利於(yu) 提高當地人均的資源占有量和人均收入,所以也不能完全說人口流出就一定是個(ge) 壞事。

  當然,一個(ge) 地方如果要吸引人才,要遵循一些原則:首先,要考慮當地的一些產(chan) 業(ye) 是否有可持續發展的條件;第二,要形成比較好的營商環境;第三,要有比較好的生活質量,包括公共服務、消費品質、生活多樣性等等。

  我在《向心城市》一書(shu) 裏曾經講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城市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所以,傳(chuan) 統的產(chan) 業(ye) 留人,要逐漸地轉向生活留人。一個(ge) 城市如果生活品質很好、空氣質量很好,就可能會(hui) 對人口形成吸引力,如果再加上創業(ye) 和企業(ye) 經營的環境好,那就有可能對這個(ge) 城市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並且留下相應的人才。

  對於(yu) 一些地理位置還不錯,比較接近大江大河,又比較接近大城市、在都市圈範圍之內(nei) 的中小城市,就要積極融入都市圈的建設,通過以大城市為(wei) 核心的產(chan) 業(ye) 鏈輻射帶動,為(wei) 當地謀取新的發展空間,這個(ge) 也非常重要。但是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的地方,可能未來的主要產(chan) 業(ye) 就來自於(yu) 農(nong) 業(ye) ,包括相應的生態保護,還有旅遊、自然資源等。相應的,這些行業(ye) 所能容納的人口數量就是由這些產(chan) 業(ye) 的經濟規模所決(jue) 定。有些地方如果出現人口流出,比如行政機構的撤並,上一級政府包括省政府和中央政府,還需要為(wei) 這些人口流出地剩下的人口提供轉移支付,維持他們(men) 的可持續生產(chan) 經營、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供應等。

  中國青年網:橫向來看,日本、美國、法國均有人口集中的超大型城市,我們(men) 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治理應該汲取他們(men) 哪些經驗?

  陸銘:在國際上也有一些人口集中,並且人口持續增長的一些大城市及其周邊的都市圈。我認為(wei) 有以下幾點特別值得學習(xi) 和借鑒。

  第一,在人口增長的態勢中,以核心大城市為(wei) 中心,形成與(yu) 周邊中小城市連片發展的一個(ge) 區域,來增加核心大城市對於(yu) 經濟和人口的承載力,並且通過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形成中心城市和周邊中小城市緊密連接的通勤圈,來使得通勤人口能夠高效通勤。在住房供應方麵也持續增加住房供應來順應人口的增長,緩解住房價(jia) 格上漲的趨勢。這裏麵涉及到土地的靈活轉換,因為(wei) 隨著城市人口規模增長和城市功能的轉變,核心的大城市及周圍地區尤其是中心城區需要有越來越多的居住用地空間,就能夠比較便捷、有效地把一些閑置的商業(ye) 地產(chan) 轉化為(wei) 居住空間,這個(ge) 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在規劃上避免一些土地的低效利用,尤其是在軌道交通沿線和交通站點的TOD模式,就是基於(yu) 軌道交通站點的城市建設需要高強度開發,同時解決(jue) 城市經濟活力和高效通勤的問題。

  再有就是公共服務。隨著人口增長,地方政府應該提供相對應的公共服務設施,例如學校、醫院等等,包括那些在大城市工作但收入並不是很高的人群,尤其是服務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地方政府就需要考慮如何從(cong) 公共服務的供應入手,做到所有常住人口的全覆蓋,尤其能夠將公共服務傾(qing) 向於(yu) 提供給或者是更加優(you) 惠地提供給在當地穩定就業(ye) 和居住的低收入群體(ti) ,使社會(hui) 更加和諧。

  最後,由人口增長所帶來的環境壓力。一些國外大城市在順應大城市的綠化模式上,采取了一些例如小公園、口袋公園的建設模式,加強屋頂、建築物立麵的綠化,更多使用清潔能源,減少建築的碳排放等。實際上,中國一些大城市也正在學習(xi) 這樣的經驗。

  中國青年網:從(cong) 2010年《十字路口的中國經濟》,到2016年的《大國大城》再到2022年的《向心城市》,您如何看待中國經濟這十幾年的發展,未來有哪些建言?

  陸銘:在我研究比較聚焦的城鄉(xiang) 和區域發展領域裏,我個(ge) 人認為(wei) ,傳(chuan) 統的一些思維方式和政策體(ti) 係,正在逐步地適應經濟現代化進程。最近這些年,又特別強調都市圈的建設,我覺得這些都是非常大的變化。

  麵向未來,我個(ge) 人認為(wei) ,前些年我們(men) 比較多聚焦在一些大的板塊式的發展戰略,如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這樣的城市群發展戰略,還有經濟帶,例如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這樣的板塊式的區域發展戰略,我想未來,應該進一步在此基礎上有所推進。

  要注意到,其實在每一個(ge) 板塊內(nei) 部,包括人口增長比較多的長三角和珠三角,內(nei) 部也不是所有地區都是人口正增長,城市群內(nei) 部有一些相對比較偏遠的地區,其實人口也是負增長的。所以我認為(wei) 在板塊式的區域發展政策基礎之上,要加快製定能順應人口流入地區和人口流出地區差異化的政策體(ti) 係。與(yu) 此同步,就需要探索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尤其是在生產(chan) 要素市場,需要有一些舉(ju) 措措施同步匹配。包括人口、土地資源、財政轉移支付等。如何更好地順應人口空間布局的大變化,我們(men) 需要形成更加順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一個(ge) 完善的政策體(ti) 係,這是我最近這些年在思考的問題。

  更多代表委員精彩內(nei) 容,歡迎通過今日頭條客戶端搜索關(guan) 注#代表委員麵對麵#熱點話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