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葉美蘭代表:讓更多數字化人才服務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3-03-07 15:2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日前,全國人大代表、南京郵電大學校長葉美蘭(lan) 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高質量發展必須數字賦能,需要數字人才”。

  此外,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落實落細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保障好基本民生。”

  葉美蘭(lan) 說,這一方麵充分體(ti) 現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對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麵,也表明如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ye) 是未來一段時期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工作的重要目標任務。

  “農(nong) 村數字化產(chan) 業(ye) 也將釋放巨大的就業(ye) 空間。可以說,實現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關(guan) 鍵靠人才,尤其離不開數字化人才。”她說,數字鄉(xiang) 村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戰略方向之一,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nei) 容。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物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逐步融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鄉(xiang) 村建設、鄉(xiang) 村治理等方麵,不斷催生鄉(xiang) 村發展內(nei) 生動力。

  以江蘇省為(wei) 例,江蘇各地積極謀劃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數字化工作,加快運用數字技術賦能現代農(nong) 業(ye) ,不斷激發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發展“數字動能”,不斷助力廣大農(nong) 民群眾(zhong) 共享“數字紅利”,不斷做強江蘇鄉(xiang) 村建設“數字樣板”,一幅幅“科技範”十足的數字鄉(xiang) 村畫卷正在“新時代魚米之鄉(xiang) ”的大地上徐徐鋪開。

  據介紹,南京郵電大學誕生於(yu) 抗日烽火之中,在挽救民族危亡的鬥爭(zheng) 中淬煉成長,是我黨(dang) 我軍(jun) 早期通訊培養(yang) 通信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信達天下承使命,守誌報國育英才”是南郵的初心使命,著力為(wei) 黨(dang) 和國家培養(yang) 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的信息特色創新人才是學校新時代的使命與(yu) 任務。

  辦學80年來,該校為(wei) 國家輸送了各類優(you) 秀人才26萬(wan) 餘(yu) 名,很多成為(wei) 國內(nei) 外信息產(chan) 業(ye) 和人口健康領域的領軍(jun) 人物、技術精英和管理骨幹。有通信信號的地方、有郵政服務的區域就有南郵人的身影。南郵的畢業(ye) 生得到了社會(hui) 各界的高度認可,享有“業(ye) 務精、能力強、能幹、肯幹、實幹”的美譽,學校被譽為(wei) “華夏IT英才的搖籃”。

  針對鄉(xiang) 村如何吸引更多數字化人才,她建議針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數字化人才培養(yang) 策略展開研究。研究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數字化青年人才培養(yang) 成長需求和規律,研究如何實現數字化青年人才供給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建設的對應,進而打造不同類型數字化人才的分類培養(yang) 模式,為(wei) 未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全麵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此外,她還建議豐(feng) 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數字化人才技能培訓模式以及渠道。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數字化人才技能培訓方式應更加多元化、信息化,圍繞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過程中急需的人工智能、大數據、雲(yun) 計算等相關(guan) 數字技能,采用線上線下等各類模式,階段化、定期化、持續化地開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數字化人才技能職業(ye) 培訓班和講堂。

  最後,她建議打造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數字化人才交流培訓的平台。通過建立專(zhuan) 業(ye) 的技術交流、資源共享、聯合協同的長期穩定的交流平台,持續提升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數字化人才專(zhuan) 業(ye) 水平和職業(ye) 技能,增強人才及時掌握行業(ye) 動態、預判發展趨勢的能力。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