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我從基層來 | 貢獻巾幗力量 深耕家鄉沃土 做務實“新農人”

發布時間:2023-03-09 11:04: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正在召開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有很多來自基層的女性代表和委員。一起來認識兩(liang) 位來自鄉(xiang) 村一線、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積極建言獻策的基層女代表。

  沈燕芬:深耕家鄉(xiang) 沃土 做務實“新農(nong) 人”

  今年新當選為(wei)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的沈燕芬是一名來自基層的“90後”“新農(nong) 人”。在分組討論會(hui) 上,針對如何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她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沈燕芬是一名農(nong) 機手。三年前,她辭去了深圳的工作,回到家鄉(xiang) 帶領年輕人創新耕種思路,聯動周邊村鎮的多家農(nong) 機合作社,為(wei) 農(nong) 戶提供統一的農(nong) 機調度、生產(chan) 物資采購等全過程托管服務。

  廣州市的增城區是珠三角重要的水稻種植區,這段時間也是當地的春耕備耕關(guan) 鍵期。

  經過三年的不斷實踐,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無人機等各類大中型農(nong) 業(ye) 機械,沈燕芬都能熟練操作。前段時間她還被廣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認定為(wei) 農(nong) 機使用一線“土專(zhuan) 家”。而作為(wei) 一名“90後”“新農(nong) 人”,沈燕芬關(guan) 注的重點,更多的是農(nong) 機手的職稱評定、技能培訓、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參與(yu) 農(nong) 村基礎公共服務管理等領域。

  在沈燕芬看來,實現農(nong) 業(ye) 現代化離不開農(nong) 業(ye) 機械化,更離不開農(nong) 機手。沈燕芬認為(wei) ,吸引青年返鄉(xiang) 投身鄉(xiang) 村建設,光憑一腔熱情和一時的新鮮感遠遠不夠。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培養(yang) 、職稱評定、職業(ye) 發展機製和指引,讓更多年輕人看到這個(ge) 領域的希望,大膽返鄉(xiang) 、留鄉(xiang) ,為(wei) 鄉(xiang) 村發展貢獻更多青春力量。

  李翠利:用微光點亮希望 鄉(xiang) 村文化建設需更多助力

  全國人大代表李翠利,是河南省內(nei) 黃縣馬上鄉(xiang) 李石村一個(ge) 普通農(nong) 村婦女。十幾年前,李翠利在自家超市內(nei) 創辦“微光書(shu) 苑”,不收任何費用、無需任何證明、零門檻借閱。

  15年裏,“微光書(shu) 苑”逐漸發展,成了集借書(shu) 、看電影、做科學實驗、手工課等多功能於(yu) 一體(ti) 的綜合閱覽室。

  慢慢地,附近鄉(xiang) 鎮上幾個(ge) 同樣開超市的村民聽說了她的事,也加入了“微光書(shu) 苑”,在自己的超市裏放置書(shu) 架,供村民和孩子借閱,李翠利也會(hui) 時不時地上門詢問了解情況。

  李翠利向記者介紹,“微光書(shu) 苑”發展最多的時候曾經有20多家,全部是村民自發參與(yu) 的,但由於(yu) 完全靠自費運營,且不算正式的圖書(shu) 館組織,無法接納更多的社會(hui) 資源,真正能堅持下來的並不多。當選為(wei) 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後,李翠利四處走訪調研,記錄下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意見和問題,了解更多地區的鄉(xiang) 村文化建設情況,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提出自己的建議。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